土博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下轄鎮

土徠博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地處柳江區西部,東接洛滿鎮三都鎮,南連里高鎮,西鄰河池宜州市屏南鄉及來賓市忻城縣大塘鎮,北至流山鎮。土博鎮行政區域面積416.67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土博鄉土地,漢置潭中縣,隋改馬平縣。
1912年划入柳州府,1913年復置,1931年改柳州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有土博鄉,屬柳州縣。1937年改柳江縣。1958年,設土博公社。1962年8月,土博公社改為土博區。1968年4月,土博區改為土博公社。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3]215號)同意將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984年9月,土博公社撤銷改設土博鄉。
1999年1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1999]13號)同意土博、里雍鄉改為鎮建制,兩鄉改鎮后原轄行政區域不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柳江縣總人口523300人。其中:土博鎮37973人。
2016年3月,國務院同意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土博鎮屬柳江區。
土博街道
土博街道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林圩鎮境內地屬山區,地貌以峰叢窪(谷)地為主,地勢較高,群峰林立。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30米至50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梅里村西南部的大仁山,海拔712米,為縣境最高山峰,海拔600米至700米的還有7座大山,具有“柳江高原”之稱;最低點位於四案村石門坳西南方向的媳婦汶的小溪,海拔300米。
土博街
土博街

氣候

林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易澇易旱,災害頻繁。多年平均氣溫18.8℃,年極端最低氣溫-2℃(維持1~2天),極端最高氣溫34度(維持3~5天)。生長期年平均340天,年無霜期315天。年日照最長365天,最短28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20.6小時,年總輻射102.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518.3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829.3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998.2毫米(1963年)。

水文

林圩鎮境內僅有一條積雨面積107平方千米、平均最大年流量3.3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7490立方米的拉仁河。境內河道長14千米。

自然災害

林圩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霜凍等。最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在1963年,當年的元月至8月,無一場透雨。當年的降水量為95.29毫米,糧食大減產,群眾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濟。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是2008年6月9日,降水量為154.1毫米,12日當天又降特大暴雨,降水量為233.2毫米。當晚12時起山洪暴發,發生特大水災,大水衝進土博街居民屋裡,道路水利設施嚴重受毀,大部分村屯農作物被大水淹沒絕收。僅五合村委的岜幫屯房屋就倒塌80多間,全鎮因澇災房屋倒塌255間。屬百年一遇的大澇災。最嚴重的低溫冰凍災害發生在2008年元月12日上午10時,受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影響,當地氣溫突然急劇下降到2~3度,到24日、25日再次受到強冷空氣影響,氣溫急劇下降到0度以下;從元月25日起至2月20日,連續出現結冰凍、下凍雨或下雪等,使許多樹木被攔腰折斷,而從元月12日至2月12日形成連續的低溫陰雨天氣,是土博歷史上所罕見的。

自然資源


林圩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石灰石、鐵礦、石英砂岩和方解石等。其中石灰石分佈極為廣泛且儲量巨大。鐵礦主要產於四案村委石門坳,屬於小型礦床。方解石在全境均有零星分佈。
土博鎮地屬山區,境內石山連綿,有著柳江區第一高山莫千山(大仁山)。森林覆蓋率為47%,平均氣溫為18.8℃,年平均降雨量為1518.3毫米,水資源比較缺乏。全鎮的主導產業是農業、勞務輸出產業,糖蔗、桑蠶是農業的兩大支柱,其餘作物有水稻、玉米;林業主要以松樹、速生桉為主;畜牧業主要產品是生豬、山羊、雞鴨等;水果主要有三華李、桃子、大果枇杷、梨子等;蔬菜類主要有白菜花、五色椒、大蒜、生薑等。

行政區劃


時間區劃沿革
2011年末林圩鎮轄土博1個居民委員會,土博、北隆、龍豆、西朗、世界、定山、孝中、五合、梅里、屯兵、中村、琴懷、水源、四案、甘貢、長洞16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6月土博鎮轄1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土博街223號。
林圩鎮區劃詳情
土博社區琴懷村琴懷村
土博村水源村水源村
長洞村四案村四案村
北隆村甘貢村甘貢村
西朗村龍豆村龍豆村
世界村定山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林圩鎮轄區總人口4.7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35萬人,城鎮化率7.32%。總人口中,男性2.51萬人,佔52.51%;女性2.27萬人,佔47.49%;18歲以下人口0.89萬人,佔18.62%;18~35歲1.51萬人,佔31.59%;35~60歲1.72萬人,佔35.98%;60歲以上0.66萬人,佔13.81%。另有流動人口0.02萬人。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4.66萬人,佔97.49%;有漢族0.09萬人,佔1.88%;其他少數民族0.03萬人,佔0.63%。2011年,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長率5.8‰。
徠截至2018年末,土博鎮戶籍人口4558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土博鎮常住人口為21638人。
鎮內居住著壯族、漢族、仫佬族侗族等民族,各民族間以本地壯話、桂柳話為主要交流語言。

經濟


綜述

2011年,林圩鎮財政總收入657.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

農業

全鎮糖蔗種植面積為3.7萬畝,2007/2008榨季總產量達18.2萬噸,產值5300萬元。全鎮桑園面積2.6萬畝,投產面積達2.1萬畝,總產值約3100萬元。加大全鎮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及輸出,年均實現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8萬人次。2007年,依靠糖蔗和桑蠶這兩大支柱以及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資性收入,土博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69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79元,財政收入為426萬元。
近年來,桑蠶業逐漸成為土博鎮的一個支柱產業,至2006年上半年,全鎮桑園面積已達到1.6萬多畝。年養蠶2萬多張,產值1600多萬元。作為附屬產業鏈的桑苗生產也發展迅速,今年全鎮育苗面積已突破1000畝大關,預計產值將達300多萬元。
2011年末,林圩鎮耕地面積8.36萬畝,人均1.75畝;其中水田2.73萬畝,人均0.57畝,旱地5.63畝,人均1.18畝。以種植水稻、玉米、糖蔗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2.7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早晚兩季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34萬噸,人均280.54千克,其中水稻0.83萬噸,玉米0.36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糖蔗。2011年,糖料蔗種植面積2.40萬畝,進廠糖料蔗7.70萬噸;其他經濟作物還有黃豆、花生、蔬菜、五色椒、大蒜等。桑園面積2.90萬畝,蠶繭2651噸。
2011年末,林圩鎮以飼養生豬、牛、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8070頭,年末存欄8673頭;牛15508頭;馬678匹;羊飼養量19270隻,年末存欄7269隻;家禽年飼養量34.4萬羽。

工業

2011年末,林圩鎮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有米粉加工廠1家,石灰礦山1座,石英砂岩礦山1座,年總收入5000萬元左右。

商業

2011年末,林圩鎮有小商品零售網260個。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800萬元;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6000萬元。
2018年,林圩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文化


特產

較大宗的主要有三華李、糖蔗、玉米、五色椒、生薑。
風味小吃
生繭:作為全區重要的桑蠶業生產基地,生繭是土博鎮當前最大宗特色農產品。截至2008年,該鎮桑園面積已2.6萬畝,2007年投產面積2.1萬畝,產值3100萬元。作為附屬產業的桑苗生產也發展迅速,全鎮育苗3000畝,產值1000萬元。
三華李:種植三華李在土博鎮已有多年的歷史,土博三華李飽滿圓潤、形態美艷、口味甘甜、營養豐富,並具有清肝滌熱、生津利水之之功效,是人們喜食的水果之一。三華李更是上乘的果脯原料,產品基本上銷往廣東等地。全鎮三華李種植面積為1.1萬畝,年產量約1.2萬噸,每年6月份成熟。
早蜜梨:土博鎮根據自身氣候、土壤特點,2003年引進適宜品種“早蜜梨”,當前為柳江及周邊縣區獨有果品。示範樣板果園位於該鎮四案村委,規模150畝,當前已進入盛產期。早蜜梨原產浙江,因果肉嫩、果汁多、果糖含量高且具有蜂蜜的清香味而聞名。採摘期自6月下旬至7月上旬。
五色椒:又名五彩椒,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本屬園藝栽培品種,2005年始引進土博,當前為全區特有品種。其質地與普通辣椒一樣,但因色澤艷麗、脆口開胃,近年來被廣泛食用,尤其是用於製作腌制食品原料。該椒採摘期從6月到12月,全鎮種植面積約為5000畝,年產量7500噸。
無公害蔬菜:無公害蔬菜是近年來土博鎮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亮點。主打品種有白菜花,當地農民不施化肥、農藥,以沼液等農家肥為主,種出的菜花口感細膩、甘甜,遠銷各地。春節後上市。
釀豆腐:土博人熱情好客,招待上除力求豐盛外,還常常奉上一道當地十分出名的特色菜—“釀豆腐”。其色金黃,扁圓狀,原料地道,香嫩可口,營養豐富。製作先將自製的鮮豆腐用布包裹,以石磨等重物壓干,然後放在盆里,加上少量食鹽抓碎拌勻。再將碎豆腐放在手上,放上肉餡。餡料由五花肉、蔥花、蒜苗、花生、芝麻、五香粉、食鹽等。釀好餡后,放在兩個手掌之間反覆拋動,使之變成扁圓狀,進而放到油鍋里煎黃、燜熟即成。此菜一般作為節慶、待客用,自產自銷,少有上市。
干切粉:該米粉為手工製作,不加任何添加劑。製作方法為:將大米磨漿,蒸熟,切絲、曬乾紮成捆即成。食用時以骨湯或肉湯煮,根據個人口味,輔以肉末、蒜、蔥、青菜、辣椒醬等調料,香純可口,口感上佳。
土雞:土博地屬山區,適宜養殖土雞。當地人將純種雞苗放養於房前屋后,幼雞白天鑽進山林覓食,日落自行歸巢,並投以散糧剩食,這樣養殖出來的雞肉質鮮美,野味十足,廣受歡迎,供不應求。

科技特色

在日前開展的“百名幹部進千家訪萬民”主題實踐活動,土博鎮通過區、鎮、村三級幹部深入村屯走訪群眾,決定大力扶持綠色蔬菜特色產業,打響白菜花品牌。
白菜花是近年來土博鎮因勢利導,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特色的產業。通過創辦示範點,以點帶面,逐步改革傳統種植模式,目前,全鎮種植白菜花達1200畝(80公頃),畝產3000公斤。以土博村委甫村屯為中心的白菜花種植獲得大豐收,每天都能賣出100噸以上,可群眾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今年的白菜花收購價才1.2元/公斤,除去種植成本收入微乎其微。
就如何解決白菜“高產出低收益”的問題,土博鎮黨委、政府召開多次專題研究會議,並採取有力舉措為民解困。在管理,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計劃在甫村建設約66.7公頃白菜花綠色蔬菜示範基地。採用無公害標準化技術生產,實施標牌上市。申請註冊成立土博白菜花專業合作社,負責產前農資購進,產中技術服務,產後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同時積極和縣農業局、八桂農網、大潤發公司聯繫洽談。鎮黨委、政府希望通過“基地+合作社+公司”的經營模式,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傾力打造白菜花“土博產”,讓群眾得到真正實惠。

交通


林圩鎮境內有板土(三都板江至土博)柏油路和土屏(土博至宜州市屏南鄉)四級路貫穿全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林圩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18冊,有業餘民間文藝隊1個。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林圩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708人,專任教師14人;小學16所,在校生1373人,專任教師13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55人,專任教師7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及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

科技事業

土博鎮深入落實“科技興農”方針,大力推廣“金優2155”水稻、“台優”糖蔗、“桂桑優6號”桑及“正大”系列高產玉米等優質品種,普及水稻旱育稀植、無盤拋秧等科學種植技術,糧食良種覆蓋率達95%,糖蔗良種率達100%。認真落實控輟保學各項措施,“兩基”工作各項指標全部達標,並通過國家驗收。2007年起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並建立了長效機制,成效明顯,街容街貌、環境衛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觀。圍繞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目標,重點抓好每季度的計劃生育集中服務月活動,全鎮的計劃生育工作進展較好。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0.01%,在有條件的村委增建農村合作醫療室,極大方便了群眾就近看病就醫,農村醫療保障工作得到發展。全鎮1600多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義務兵家屬優撫、優待等各項擁軍優屬政策得到落實;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為主要方式,全鎮成人技術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由於初中生源減少,截止2013年,土博中學,土博二中和土博三中已經合併成一所中學,即土博中學。原土博三中校園掛“土博中學”校牌,原土博中學校園改建成“土博中心小學寄宿部”。
2011年末,林圩鎮有鎮農技推廣中心1處,農技人員5人;畜牧獸醫站1處,獸醫技術人員5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林圩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門診1個;病床40張,每萬人擁有醫療床位8.37張,固定資產總值173.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5名,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1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萬次。

政府指導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農業,依託科技,做大做強糖蔗、桑蠶兩個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林果、蔬菜、養殖業;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力度,引進資金開發鄉村旅遊業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此基礎上推進全鎮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社會保障

2011年,林圩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79戶,人數2779人,支出187.33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56元,比上年增長7%。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8.85萬元,農村60歲以上老人享受日人均55元,養老生活補助5144人。敬老院1家,床位3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1751人,參保率91.5%。2011年,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112.6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