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鮑島村

大鮑島村

大鮑島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古村落,青島市區的發源地之一。德國佔領青島后,德國人以原大鮑島村為中心,建立中國人居住的鮑島區。

歷史簡介


鮑島,原是麻灣(今稱膠州灣)一個小島,人們把鮑島對面岸上的一個漁村叫鮑島村,由於人口的增多,村裡有些家族衍生出去到鮑島東山(今青島市上海路一帶)以東建房,逐漸形成另一村落,叫小鮑島村,原來的鮑島村就叫做了大鮑島村,0.009平方公里,在小港入口以北。後來發現,德國人最初測量膠州灣海島面積時,拋去了包括馬蹄礁在內的5個小島,如此,膠州灣內的25個海島,便把大鮑島排在榜首。
大鮑島村有居民很早。金兵入侵中原,在膠西(今山東省膠州市)一帶燒殺劫掠,有些漁民不堪忍受就從膠西來到了這裡,男人們出海捕魚,女人們種一點薄地。最早來到這裡定居的漁民為陳姓。
明代時,江蘇太倉一戶漁民,因受當地漁霸盤剝,借了高利貸買漁具無力償還,漁霸要索他的女兒償還借款,他們一家便逃離太倉漂泊到鮑島落戶,這家漁民姓顧。因此,鮑島人說話帶南方口音,夾雜著南方方言中的辭彙,如山東人叫的“鎚子”,鮑島人叫“榔頭”。
清代,因裁減明代衛所,原衛所的軍戶轉為了自食其力的農戶或漁民,移居大鮑島村的人多了起來。大鮑島村在膠州灣內,風浪小,適合捕魚,村民即多為漁民,同時為供應漁具、修打船隻,工匠應運而生。大鮑島村北有一片嶺地的土質特別適合燒磚燒瓦。那時候,雖然貧困人家是用土坯為牆、草為頂,較富有的人家還是蓋磚瓦房的,而膠州灣一帶使用的磚瓦多由大鮑島村供應,王家窯廠在清末時已是遠近聞名。大鮑島村成了一個大村,設有集市,農曆逢五逢十趕集,與李村的二、七,浮山所的四、九集相互交叉開。大鮑島村周圍的溝崖村、小泥窪,乃至海北的東大洋、西大洋等的村民也來趕集,此時的大鮑島村成了後來青島市區內青島口之外的第二個大村莊,並且因為它的海產品交易及工業作坊,村莊帶有了市鎮性質,不僅有漁行收魚、販賣各類海鮮,有客棧、酒館、飯店,還有打造漁船的作坊,另外集市上有“劈柴市”——也叫“柴火市”,其舊址在青島建為城市后,成為一處以娛樂、餐飲為主的知名市場,改叫“劈柴院”。
青島開埠的第一次區劃,把大鮑島變成一個區,區劃的分界線沿德縣路――保定路大坡切下,北迄滄口路,西到濟南路,東至濟寧路。於是,一塊維繫城市百年輝煌的“黃金矩形”誕生了。這次“黃金分割”之後,大鮑島的地價飛速飈升,很快成了華人社會的首善之區。人們很少跨過德縣路口標誌華洋分界的界石,到迭斐里大街那邊去走走看看,倒是每年從海上來青島換防的德國士兵登岸巡遊時,跨過界石到大鮑島這邊耀武揚威一番。於是,老照片上的劈柴院便成了巡遊途中一個黑瞳似的水門汀。
二十世紀初大鮑島形成以華商為主的中國城
二十世紀初大鮑島形成以華商為主的中國城
大鮑島括弧了大半個“街里”,或者說大鮑島就是島城人咀嚼了大半個世紀的“街里”。儘管時下的人們或許淡忘了大鮑島曾經和整個城市的情感臍帶牽得那麼近那麼緊,但一提起“街里”總使人有種親昵得動心動情的感覺。
1897年的帝國主義出兵強佔了青島、鮑島以及四方,1898年簽訂的《膠澳租借條約》將膠州灣周圍大片土地劃為了“租借地”。德帝國主義實行殖民統治,把租借地的市區劃分為兩片——以今德縣路為界,以南至黃海海濱叫青島區,是以原青島口市鎮來命名的;德縣路以北至膠州灣,以大鮑島村命名叫“鮑島區”。這兩個區有很大差別,中國人雖然可以進出青島區,但不準在這裡買地、建房、居住,中國人只能住在鮑島區。德佔初期還用1892年清政府建的前海棧橋為碼頭,接著德國人在膠州灣內建港,把“鮑島”炸平,再填海與陸地相連,建成了堤岸式碼頭,因以後又建了大港,這裡叫小港,作為鮑島的“島嶼”已不復存在,但作為村鎮——市區的鮑島——大鮑島村卻得到了發展。
1910年,德國膠澳當局調整區劃,將九個小區合併為四個區(鎮)。台東鎮、楊家村、掃帚灘三個小區合併為“台東鎮”;小泥窪小區更名為“台西鎮”;青島、會前兩個小區合併為“青島區”;大鮑島、孟家溝、小鮑島3個小區合併為“大鮑島區”。
鮑島區其街區範圍主要是德縣路以北、李村路以南、濟寧路以西、膠濟鐵路以東的區域,其中心街道為著名的山東街(今中山路北段),周邊的街道絕大多數是以山東省內的城市名命名,形成了青島第一個近代地名文化街區。
德國人通過建築條例和建設規劃,從結構和衛生方面對大鮑區住宅建設做出了規定。房屋建築許可採用中國人的建築形式,結構必須符合防火、堅固和衛生的要求,房頂不許使用易燃材料,不許用粘土砂漿製作牆體,而房屋內部則可用中國傳統的木框架建築結構。同時,對住宅容積率作出限制,房屋建築面積最多不能超過土地面積的75%,樓高兩層,用於長期居住的房間,每人至少必須有5平方米的使用面積,建築層高至少2.7米。通過以上限制性規定,力圖避免在青島出現上海常見的那種高密度“里弄區”的建築。德國人還為大鮑島配備了上水和下水管道,然而卻沒有規劃公共綠地。基於民生需要,大鮑島華人市場開始興建華人市場的位置是青島中山路北段、德縣路、濰縣路、四方路合圍的地塊(原址已經在30年代被拆除),這裡逐漸成為“華商雲集之地”。山東街也成為當時青島最為繁華的商業街,鑒古堂、福生德、瑞蚨祥、謙祥益、春和樓……等老字號逐漸落腳。
1914年,青島區、鮑島區界限被打破,兩區成為一個整體。對於小鮑島,人們一直至今還叫“小鮑島”,而“鮑島”——“大鮑島”這一地名叫的人越來越少了,不過在膠州路兩側仔細辨認,依然還能看到大鮑島村的點滴殘存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