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寢台

是花官鄉桓台村西南隅人工築成的土質高台

在廣饒縣城以北偏東二十五華里的花官鄉桓台村西南隅,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矗立的高台,俗稱桓公台,史書名之曰柏寢台。柏寢台系人工築成的土質高台,始建時間未詳。

歷史來歷


柏寢台
柏寢台
柏寢台一名的來歷,據《漢書》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於台之上也”因此名為柏寢台。
史記·孝武本紀》載:“少君(指李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據此可知,柏寢台至遲建於齊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柏寢台原稱路寢,是齊侯的行宮。《左傳》記載:“經二十有六年(即齊景人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韓非子》中記載:“齊景公與晏子游於少海(春秋時期從今廣饒大營鄉以東主要在大碼頭鄉範圍內為距淀湖,湖水面積非常大,稱之為“少海”),登柏寢之台而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亦有類似記述:“齊景公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晏子春秋》中記載:“景公宿於路寢之宮¨¨¨”由之可見,柏寢為齊侯行寢之宮室當不容置疑。柏寢台南距齊國都城臨淄40公里,緊臨古稱四瀆之一的濟水,北邊是齊國與燕、趙二國的分界─黃河天險,東北方45公里即是渤海。周圍一帶,平野廣漠,瀰漫無際。登上柏寢台遠眺,齊國南屏的稷山、鼎足山、鳳凰山等山巒隱約可見,中部淄水、澠水、時水、女水、北陽水等諸河川流不息,東北部瀕臨渤海,泱泱齊國,面山負海,疆域遼闊,土地膏腴,宜於農桑,饒有魚鹽。齊桓公仰賴得天獨厚的優勢,任人唯賢,推行新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齊桓公築起巍巍高聳的柏寢之台,無疑是齊國強盛的象徵。據史書記載,齊桓公曾於柏寢台會盟諸侯,故此台又稱桓公台。明代會元李舜臣曾作《齊霸盟台》詩,單詠柏寢台,其詩曰:“築台當日費蒸飲,台成紛紛事簡書。禮講諸侯咸卒聚,義招五禁總傾輪。器盈仲父功初著,心怠威公業已疏。下馬不堪重弔古,斷垣殘碣一丘墟。”1995年4月廣饒縣博物館對此台進行了全面的考古鑽探和考古發掘。經過此次全面的考古鑽探和發掘確定,此台平面近似方形,均為夯築,原台東西170米、南北140米,面積達23000平方米。從高度來看,現存土台最高處從地面到台頂約6米,而鑽探的結果是從地表到該台的底部還有4、3米,總高度10米余,並且整個土台全為夯築而成,夯窩清析,夯層整齊。不論在建築結構還是建築規模,都實為少見。對研究齊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台周圍的斷面觀察,台南面、西面有較大面積的修築痕迹,夯層中有較多龍山、商周和漢代的陶片。據此推斷,周圍可能有龍山文化或商周文化遺址。
相傳,柏寢台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台上殿宇壯觀松柏蒼翠,是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2600多年來,柏寢台曆經風雨侵蝕,烽火狼煙,當年的殿宇已蕩然無存,然台基猶存。現台高約6米,台基東西約175米,南北約110米;檯面東西約134米,南北約92.9米。1985年公布為東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作品


圖書

漫話柏寢台
書籍作者:張萬春主編
圖書出版社:中國文史
圖書售價:19.00
圖書類別:社會文化
圖書標籤:中國文史張萬春漫話主編
上書時間:2008-12-21
出版時間:2005-07 印刷時間:2005-07
開本:32開 頁數:169頁
裝訂:平裝 印數:2千冊

柏寢台信息

趙逸之
丁冬的環佩的聲波讓如紗的帷幔更加飄搖惚恍
亭亭的白荷一簇簇在她的眼底洋溢著夢幻的漣漪
海浪輕撫潔凈溫潤的肌膚如他粗大有力的手掌
她的嬌軀就輕立在這朵朵白雲擁簇的高台
悲風如縷
蒼松翠柏微濤陣陣
飛檐直刺明月
巨大的日球噴著長長的火舌直撲下來
她被扣進一個又紅又熱的大箱子里
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只有無數灼熱的牡丹花瓣翻滾涌動
闃寂的深夜裡遼闊的大海默默地站立起來
紅熱的箱子變成藍冷的囹圄
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只有蔚藍的冒著冷氣的蝴蝶
無邊無際地四處飛舞
一大塊翡翠在誰的腰間遺落
上面長滿奇奇怪怪的花草
雲朵一樣的羊群四處里輕輕地飄移
分針的腳步不易被覺察
他坐在羊群邊勾著腳趾頭懷裡倚著高高的皮鞭
一動不動
她從平緩的東坡道上飄走上來
彎腰擇了幾棵肥嫩的沒給羊群啃過的野菜
她走過來推推他
然後一起走下台去
村落里直直的炊煙慢慢地彎了,淡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