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楊大洪的結果 展開

楊大洪

聊齋志異篇目

《楊大洪》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簡介


聊齋志異》中的《楊大洪》篇的基本情節是,他進食被噎成病,夜夢神仙贈詩曰:“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第二天,果見三弄笛於柳下的道士,知其為神,便傾囊中之金獻之,以求治病。道士擲金江中,以示看破紅塵,不為金錢所動。但楊大洪卻是塵念難消,為之惋惜。仙道已知難以度其成仙,便乘隙“力拍其項”,以致嘔出喉中物,把他的病治好了。
楊大洪是楊漣的號。他是今湖北廣水市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明天啟四年(1624年),上書劾閹黨頭目魏忠賢,得到左僉御史左光斗的力贊和響應,時稱“楊左”。第二年入獄致死,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如今當地還流傳著他的大量傳說,其中的《藍袍朋友》也說,他得了噎食病,不過,給他治好了的並不是什麼神仙,而是一個驢子精;在他冤死之後,後者還變做身穿藍袍的友人去為之弔孝哩。顯然《楊大洪》是由此脫胎而生的,雖然它已非原湯原水,但卻可以從中品出一些原味。

原文


大洪楊先生漣,微時為楚名儒,自命不凡。科試后,聞報優等 者,時方食,含哺出問:“有楊某否?”答 云:“無。”不覺嗒然自喪,咽食入鬲,遂成病塊,噎阻甚苦。眾勸令錄遺才;公患無資,眾醵 十金送之行,乃強就道。夜夢人告之云:“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臨去,贈以詩,有“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之句。明日途 次,果見道士坐柳下,因便叩請。道土笑日:“子誤矣,我何能療病?請為 三弄可也。”因出笛吹之。公觸所夢,拜求益切,且傾囊獻之。道士接金,擲諸江流。公以所來不易,啞然驚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全在江邊,請自取之。”公詣視果然。又益奇之,呼為仙。道士漫指曰:“我 非仙,彼處仙人來矣。”賺公回顧,力拍其項曰:“俗哉!”公受拍,張吻 作聲,喉中嘔出一物,墮地堛然,俯而破之,赤絲中裹飯猶存,病 若失。回視道士已杳。
異史氏曰:“公生為河嶽,沒為日星,何必長生乃為不死哉!或以 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為公悼惜。余謂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 一聖賢,解者必不議予說之傎也。”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大洪楊先生漣:楊漣,字文孺,別字大洪,湖北應山人。明萬曆三十 五年進士,歷擢兵科給事中。萬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神宗、光宗相 繼去世,楊漣與御史左光斗等協心建議,扶幼主熹宗正位,於時並稱“楊左”。天啟間,拜左副都御史,激揚諷議,嘗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魏黨恨之入骨。天啟五年,被魏黨誣陷下獄,拷訊殘酷,死獄中。本傳見《明史》。
微時:指作官前地位卑微之時。
科試:明清時各省學政周曆各府州,考試欲應鄉試的生員,稱科試。
含哺(bǔ補):口中含飯。哺,口中所含食物。
嗒然自喪:自感灰心沮喪。參卷一《葉生》“嗒喪”注。
鬲:通“膈”。胸腹間的隔膜。
病塊:因積食不化所致胸腹悶滿結塊之症,即痞症。
錄遺才:指參加錄遺考試,以取得參加鄉試資格。明清時,秀才參加 科試,考在一、二等及三等前十名者,得錄名參加鄉試,稱錄科。其在三等 十名以下,及因故未試之秀才與在籍貢、監生等,得再參加錄科考試,取中 者亦得參加鄉試。錄科考試未取及因故未參加者,可以參加錄遺考試,其名 列前茅者,亦可參加鄉試。
醵(jù聚):此從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鐻”。湊錢。
三弄笛:三度吹笛或吹奏三闋。
啞(yā亞):嘆詞。表驚訝,惋惜。
恝(jiá戛)然:淡然。恝,無愁貌。
堛(bì必)然:猶言“噼地一聲”。堛,本義為土塊,《聊齋》常借 作象聲詞用。
赤絲;揩血絲。
“人生為河嶽”二句:宋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此借謂楊漣不論生前死後,其浩然正 氣經天緯地,受人景仰。
未能免俗:行事未能擺脫俗例。語出《世說新語·任誕》。此指楊 漣不忘功名而且愛惜金錢,無異於常人。
“解者”句:謂洞達事理的人必不認為作者的見解是顛倒是非。傎,同“顛”,謂顛倒事理。

譯文


楊漣,字大洪,是湖北應山人。他在沒有做官以前,就頗有名氣,自命不凡。有一次科試考完之後,聽到報優等的人來了,當時他正吃著飯,嘴裡還含著一口,就急忙跑出去問道:“有姓楊的嗎?”來人回答說:“沒有。”楊大洪灰心喪氣,一口飯咽下去,到了胸膈那裡擱住了。於是形成了病塊,噎阻得很痛苦。大家勸他去省府參加錄遺考試;他憂慮沒有費用,大家給他湊了十兩銀子,才勉強上了路。
夜裡,夢見一個人對他說:“前面的路上有人能把你的病治好,要苦苦哀求他。”臨走時贈給他一首詩,其中有“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中莫嘆息”兩句。到了第二天,楊大洪在住宿的地方,看見一個道士坐在柳樹下面,便上前叩拜,請求道士給他治病。道士笑著說:“你找錯人了!我哪能會治病呢?為你吹三首曲子倒可以。”說著取出笛子,吹了起來。楊大洪忽然想起夢中的情景,就越發向道士哀求,並且把身上所帶的銀子都恭敬地遞給他。道士接過來就扔到江里去了。因為銀子來得不容易,楊大洪心裡感到很可惜。道士說:“看樣子你是有點心疼,不要緊,銀子就在江邊,你自己去撿回來吧。”楊大洪走到江邊一看,銀子果然在那裡。心中更加感到奇怪,稱呼他是仙人。道士隨便用手一指,說道:“我不是仙人,那地方有個仙人來了。”楊大洪回頭看時,道士用力拍打了一下他的頭頸,說:“你太俗氣了!”楊大洪受了意外一擊,嘴唇立刻張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接著吐出一塊東西,落到地上發出吧嗒的響聲。他彎下腰打開它一看,原來是他咽下去的那口飯,血絲包著;他頓覺傷痛好像去掉了。回頭再看那個道士,已經不見蹤影了。
異史氏說;“先生活著時像山嶽一樣偉大,死後仍像日月一樣光輝,因他與御史左光斗共扶幼主熹宗正位。敢於與閹黨魏忠賢作鬥爭,最後被魏害死。因此偉大的人何必求得長生不死!有人認為楊公在不忘功名而且愛惜金錢方面還不能脫俗,不能成仙,因而為他惋惜。我說天上多一位仙人,不如世上多一位聖賢,洞達事理的人必不認為我的話是顛倒是非。”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