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詠紅姑娘

眼兒媚·詠紅姑娘

《眼兒媚·詠紅姑娘》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著重描寫了“紅姑娘”的外貌,側重刻畫紅姑娘的形色,下片則是詞人追昔撫今,感懷浩嘆,抒發了歷史興亡之感。全詞借詠紅姑娘而抒發了今昔之感,具有諷諫意味。

作品賞析


此篇納蘭是借詠紅姑娘評古吊今,抒發了歷史今昔之感。
上片首句“騷屑”,意為風聲,行文至此皆是刻畫紅姑娘之態,讀來惹人喜愛,可以想象一片蔥鬱之景,引得人心隨它沉醉在一片風情之中。故前半部分基調積極,呈現的多是歡愉。
下片語意頓轉,質問“故宮事往憑誰問”,霎時轉為沉重的歷史之思,洋溢的許是悲苦之意。朱顏無恙,過往何存,野果如今還依稀尚存,蔥蔥鬱郁美好地保留著,點綴著這個世間,當年王朝卻早已淪為陳跡。依稀只記得當年元代至正年問,宮殿前的紅姑娘爭相嬌艷,宮中女子爭相採摘插戴,一派活潑場面。而今只留蕭條舊宮,美景依舊,對比之下更顯得寥落。
再細究“無恙是朱顏”,又要聯想納蘭對後主詞的偏愛。後主句中的“朱顏”單從釋義上看, “朱顏,即紅顏,少女的代稱”,表義上看應指南唐舊日的宮女,當然後人也有理解其還應包括舊日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當年李後主被押到東京,從一個盡享君主之樂的國君淪為亡國之俘,辛酸不已,每日以淚洗面,故感嘆,當初“物是”,如今“人非”。
深感今昔之別,變遷之苦,而今之世,也不知能否安定。扼腕之痛,憂心之苦,鬱結之人,輕輕問道: “故宮事往憑誰問”就足夠引人哀愁萬分。

創作背景


紅姑娘,學名酸漿草,又有稱洛神珠、燈籠草者,野草而已。果雖曰可食,其實苦澀不適於口,兒童偶或吮吸,更多作玩物視之,以晶圓紅潤,又有薄觳為可愛也。詞雲‘爭采’‘爭插’,皆為詞人想象過甚之辭。納蘭性德與嚴繩孫相識於康熙十二年(1673),詞或作於相交未久,可能為納蘭性德早期的作品約為康熙十四年(1675)。

作品評價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戍《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元代棕櫚殿前曾植野果紅姑娘。如今“無恙是朱顏”,野果依稀尚存,而元代王朝卻早已淪為歷史的陳跡了,故此篇作者是借詠紅姑娘抒發了今昔之感。上片側重刻畫紅姑娘之形色,下片則述古寫懷。值得注意的是,結句點出“至正年間”,而“至正”是為元末惠宗順帝之時。順帝昏庸,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遂致各地義軍蜂起,最後元朝滅亡,政權為朱元璋所奪。此篇末明點“至正年間”,其中所含深意是耐人尋味的。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