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結果 展開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1939年)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英文:South Dakota class battleship),是美國海軍二戰期間的一型戰列艦,也是美國海軍倒數第二級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可擔任艦隊(特混編隊)級旗艦,但在戰爭中多用為防空力量和對岸火力支援使用,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美國二戰期間戰列艦兵力的中堅。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於1938年5月批准建造,首艦於1939年7月5日在美國紐約造船廠開工,1941年6月7日下水,1942年3月20日服役,共建造了四艘,分別是“南達科他”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和“亞拉巴馬”號,全部在1942年間服役,已全部退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1936年,美國、英國以及法國簽訂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將未來新戰列艦標準排水最維持在了35000噸級別上,主炮口徑上限則更是從原先規定的406毫米下調到了356毫米,為了防止未簽約國建造出超條約的超級戰列艦對自己造成壓倒性優勢,因此對條約預留了一些補充條款。當某國認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條約限制可以適當放鬆,而且條約還規定假如日本與義大利到1937年3月還不加入,主力艦的限定自動放寬到標準排水量45000噸,主炮口徑上限也放寬到406毫米。
1936年,隨著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敲定,並獲得1937財年撥款后,美國海軍總務委員本打算向海軍建議再建造兩艘同級戰列艦,但這卻遭到了當時的海軍部長威廉·H·斯坦利反對,其認為北卡羅來納級的防護性可能無法應對406毫米主炮攻擊,這一決定導致了一級全新戰列艦南達科他的出現。1937年3月,海軍設計師開始設計工作,建造工作推遲到了1939財年。

建造沿革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1938年4月4日,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前兩艘正式訂購,但由於國際緊張局勢的加劇,國會又在1938年6月25日決定撥款再增建兩艘同型戰列艦。當時《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的條款已經生效,可以在戰列艦上安裝16英寸(即406毫米艦炮),且由於日本和義大利直到此時都沒有加入條約,因此事實上新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也已經被自動放寬到了45000噸,但美國政府認為海軍沒有真正面臨戰爭威脅,因此都並不願意真的將戰列艦放大到這一水平,將排水量限定仍在35000噸內。在這四艘戰列艦中,首艦被要求擁有擔任艦隊旗艦所需的指揮設備,而另外三艘則需要作為分隊旗艦進行舾裝。
1939年7月5日,“南達科他”級首艦“南達科他”號在紐約造船廠開工建造,於1941年6月7日下水。
1939年7月20日,“馬薩諸塞”號在昆西伯利恆鋼鐵公司霍河造船廠開工建造,1941年9月23日下水,創造了昆西下水的最大艦船記錄,1942年4月,在波士頓海軍碼頭交付海軍。
1939年11月20日,“印第安納”號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公司開工建造,1941年11月21日下水。
1940年2月1日,“亞拉巴馬”號在諾福克海軍船塢開工建造,1942年2月16日下水。

服役歷程

南達科他號建造
南達科他號建造
1942年3月20日,“南達科他”號服役,此時美國已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7年1月31日,“南達科他”號退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6月1日正式從海軍除名,同年10月25日出售給Lipsett公司解體拆毀。
1942年4月30日,印第安納號服役,投入太平洋戰場。1947年9月11日,“印第安納”號退出現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6月1日正式從海軍除名,1963年10月23日出售給船廠拆毀。
“馬薩諸塞”號
“馬薩諸塞”號
1942年5月12日,“馬薩諸塞”號服役,先參與北非戰役,並在卡薩布蘭卡海戰中擊傷維希法國的讓·巴爾號戰列艦。接著馬薩諸塞號調到太平洋戰區,先後參與索羅門群島戰役、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日本投降后,馬薩諸塞號協助美軍佔領日本,然後返國待命。1947年3月2日,“馬薩諸塞”號退出現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6月1日正式從海軍除名,當時海軍打算把她買掉拆除。然而自1945年以來,該艦二戰時的船員每年都會聚會一次,他們決定留下戰艦並開始籌集資金,尋找願意接納這艘戰艦的地點。最終馬薩諸塞州籌款將其買下,並在1965年8月14日作為紀念館停放在福爾里弗。1986年,馬薩諸塞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1942年8月16日,“亞拉巴馬”號服役,后先加入英國本土艦隊投入歐洲戰場,1943年8月開赴太平洋戰場。1947年1月9日,“亞拉巴馬”號退出現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6月1日被海軍除名,之後被亞拉巴馬州買下,1964年6月11日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艦得以保存。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印第安納”號
“印第安納”號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由於重量欺騙(條約對標準排水量下載油比例,彈藥搭載比例等作了嚴格的定義,因此美國不得不減少設計搭載量,而考慮到戰時需要。設計師預留了一些空艙,在戰時這些空艙負責搭載那些比設計更多的彈藥,燃油等物資)的原因其實際吃水更大,因而該級艦成為了美國海軍有史以來吃水最大的一級戰列艦,在最大載重下吃水超過11米。當然這和其縮短艦體的設計是分不開的。該規定傾中心高度在排水量43178噸時為2.72米,44519噸時為2.89米,這樣的高度在美國海軍的無畏艦中僅次於“田納西”級位列第二。保證了其優秀的穩定性。該艦設計最大輸出功率為13萬軸馬力,最高航速27.5節。由於“南達科他”級秉承了美國戰列艦大續航力的設計思想,該級艦擁有高達15000海里/15節的設計續航力,同樣由於重量欺騙的原因,其實際載油量還要大一些。以該級戰艦本身的艦體而論,該艦的橫向穩定性不錯,但適航性卻很成問題,尤其是在戰爭當中加裝了眾多防空和電子設備之後這樣的問題顯得尤其突出。另外,出於節省空間等原因,人員住艙面積與先前的戰列艦相比有所縮水,甚至連空調系統也不得不被取消,其居住性能因此在一向以戰艦居住條件極佳而著稱的美國海軍中臭名昭著,這對兵員士氣或多或少也是一種損耗。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與北卡羅來納級由於設計時間接近,很多設計仍然參考了其前輩北卡羅來納級。在設計時,海軍設計師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如何在保持噸位限制的同時,找到改進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弱點的的方案。北卡羅來納級的裝甲僅僅能夠抵禦14英寸口徑炮彈的攻擊,顯得攻強守弱,因此南達科他級在設計時被要求在噸位、火力不變的情況下加強防護力,因此儘可能的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點優化裝甲防護,其設計方案被定為“1939式戰列艦”。

艦型結構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與北卡羅來納級具有相同的最大艦寬,減少艦體水線長度,以節省結構重量;擁有單個煙囪是在外形上與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最明顯的區別;精心設計了船型,採用球鼻型艦艏降低了阻力;將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增加了甲板裝甲厚度以及加大側舷裝甲帶的傾斜角度(傾斜角19度),提高裝甲區抗攻擊能力。南達科他級增大了主機功率,動力艙室更加緊湊,造成航速略為降低,轉彎半徑較北卡羅萊納級稍大;雖然艦體長度與北卡羅來納級相比大大減少,但是通過對輪機艙結構的改進使得其仍能保持與後者基本相同的27節航速。

艦載武器

南達科他號主炮
南達科他號主炮
1913年,美國就開始406毫米火炮搭載艦的設計論證,後來由於對於交戰距離的錯誤判斷轉而改進其356毫米炮。到1921年,美國又開始了重型長身管457毫米火炮的研製,這便是後來的Mk1型48倍徑457毫米艦炮,其開發時間雖晚於英國,但開發目的自始至終都是為裝備戰列艦而服務的,而不像英國那樣為裝備大型輕巡洋艦被迫採用了較短的40倍徑身管。然而由於後來簽訂的《華盛頓條約》規定了戰列艦主炮口徑的上限為406毫米,因此還未研製成功的MK1便不得不更換內膛改成了406毫米炮,即後來的Mk4型56倍徑406毫米艦炮。以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Mk4型發射40發炮彈就需要更換內膛,這幾乎限制了其一切有價值的實戰應用。儘管如此,Mk1型457毫米炮在後來卻仍然成為美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常規備選主炮之一,一直持續到了依阿華級戰列艦的設計工程中。到了北卡羅來納級設計工作開始的1935年,其設計宗旨最初仍然偏向於傳統的主力艦隊戰列艦,即最大航速23節的重炮重甲主力艦。對於前衛分隊快速戰列艦最也有提及,但絕非主要。因此對於火力的重視依舊沒有改變。然而無論如何,出於對未來戰鬥模式的不確定,很多的指標都沒有被明確下來,因此總委員會對設計部門的標準定位多次改變,後者最終不得不事先為每一種可能的情況做好準備,這也給當時的設計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南達科他號副炮
南達科他號副炮
由於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試圖將主炮口徑限制在356毫米以下,雖然在日本拒絕簽字后理論上這個限制可以放寬到406毫米,各國卻都不敢輕易觸動這個開關。這使得加強火力的選擇面更窄,唯一的做法就是增加火炮數量,以便在非常有限的範圍內增加其威力。至於美國所設想的解決方式,一是採用四聯裝炮塔,這點在1935年新型戰列艦設計論證階段還未完全顯現出來,但在之後發展的大量計劃中則開始更多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設計方案中航速在30至30.5節的高速戰列艦計劃突然佔據了方案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並且分化為兩種設計九門356毫米主炮,對自身主炮19至30公里的免疫區,以及12門主炮,24至30公里免疫區。另外也稍帶提下,在這一時期的設計案中已經出現了406毫米搭載艦的設計,開始的C.D.E方案以及後來的V方案均採用了406毫米炮。雖然後來美國戰列艦確實採用了406毫米主炮,但這四個計劃並沒有被採用,實際上南達科他級和北卡羅來納級的最終設計都是從搭載356毫米主炮的XVI方案直接更換炮塔而來。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207.3-207.4米
艦寬32.9-33米
水線長203米
水線寬/
吃水
15.8米(型深
10.5米
標準排水量
35000噸(馬薩諸塞)
35447噸
滿載排水量
45200噸
46000噸(馬薩諸塞)
航速
27.5節(全速)
15節(巡航)
續航力
6400海里/25節
15000-17000海里/15節
艦員編製
1793人
2346人(戰時)
裝甲防護
炮塔正面457毫米
炮塔側面241.3毫米
炮塔頂部190.5毫米
露天炮塔292-444.5毫米
司令塔406毫米
甲板134.6毫米(馬薩諸塞)
動力系統
載油7318.9噸
8台重油鍋爐,四軸四槳
4台複式減速齒輪傳動渦輪機,功率130000馬力
武器裝備
3座三連裝406毫米45倍口徑主炮,射程33741米,射速每分鐘2發
10座雙連裝127毫米38倍口徑高平兩用炮(“南達科他”號為8座)
18座四連裝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35門20毫米“厄利孔”機炮
艦電系統
對海搜索雷達:早期SC,後期SK-2
對空搜索雷達:SG
炮瞄雷達:主炮MK38,副炮MK12/22,高炮MK8(馬薩諸塞)

服役動態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號
南達科他號
1942年,“南達科他”號前往太平洋戰區,掩護美國航空母艦參與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南達科他”號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成功掩護企業號撤離,卻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遭到霧島號戰列艦等重創,而要返回美國維修。維修后“南達科他”號短暫到大西洋巡航,然後返回太平洋,並先後參與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日本投降后,“南達科他”號協助美軍佔領日本,並在東京灣見證日本簽字投降儀式。
1942年10月,“南達科他”號參加了西南太平洋的系列海戰,為航空母艦護航。26日,日軍艦載機向美軍航空母艦編隊發起攻擊,擊沉了CV-8“大黃蜂”,在這次防空中,“南達科他”號被命中4彈,死傷艦員60多名,但艦體沒受到多大的影響。進行緊急修復后,由5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護航返回,在夜裡和“馬漢”號相撞,事後由修理船“修女”號派人修復。
1942年11月,“南達科他”號參加了瓜島海戰,14日夜,“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與日本的一支海軍編隊近距離遭遇。20分鐘的激戰,4艘驅逐艦均被日本擊沉擊傷,“南達科他”號也損失嚴重,中彈90餘發,死傷近百人。由於艦體遭受的面積比較廣泛,對“南達科他”號的艦體的強度、浮力和穩定性均沒受到影響。而同行的華盛頓號利用雷達引導,擊沉了日軍主力艦霧島號戰列艦並擊傷愛宕號和高雄號重巡洋艦,迫使日軍撤退,救了“南達科他”號。“南達科他”號隨後駛入紐約海軍船廠進行修理和大修,共用了62天。在此期間,更換了一門主炮,全部的28毫米炮被拆除,增添了許多20毫米和40毫米機關炮。修復后加入大西洋艦隊,和英國本土艦隊一起為北部的海上運輸船隊進行護航。隨後它又返回了太平洋,充當防空艦和炮擊艦。
1944年6月19日,在萊特灣海戰中,“南達科他”號被一架日本轟炸機投下一顆250千克炸彈命中,死傷艦員50多名,但沒影響作戰能力。“南達科他”號繼續作戰,稍後參加了菲律賓的佔領,炮擊硫黃島和沖繩島以及對日本本土的炮擊。
印第安納號
1944年1月27日,“印第安納”號與特遣部隊58.1一起襲擊馬羅拉群島馬羅拉普環礁Taroa島機場。
1944年2月1日,“印第安納”號與華盛頓號戰列艦相撞,右舷受損,修理了5個月。
馬薩諸塞號
“馬薩諸塞”號
“馬薩諸塞”號
1942年11月8日,“馬薩諸塞”號參加了“火炬行動”,對北非的登陸行動。在卡薩布蘭卡和摩洛哥間巡弋期間,與卡薩布蘭卡停泊的法國讓·巴爾號戰列艦(當時還未完工)展開了一場炮戰。在這場戰鬥中,“馬薩諸塞”號的406毫米主炮首次射擊,這也是二戰中美國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首次使用。法國戰列艦被5發406毫米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兩艘驅逐艦,兩艘商船,一個浮動干船塢被擊沉;一些建築和船塢受重創。此後,該艦返回波士頓進行了改裝和補給。
1943年2月,“馬薩諸塞”號經巴拿馬運河開赴太平洋戰場。首先,他駛入西南太平洋,參加了在新幾內亞—所羅門地區的行動;在1943年11月,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1944年1月,進攻馬紹爾群島;1944年2月,參加攻擊特魯克和一系列突擊日本在西太平洋的基地的行動;1944年5月,參加炮擊PONAPE島。隨後返回美國改裝休整。
1944年9月,“馬薩諸塞”號返回太平洋,參加進攻帛琉群島的行動,並作為快速航母特混艦隊的護航艦,為航母提供空中保護。在1943-1945年,他大約擊落了18架敵機。
1945年,進攻沖繩前,“馬薩諸塞”號對沖繩群島進行了炮擊,並於7月隨第三艦隊離開日本。炮擊了在釜石的鋼鐵工廠,又向南航行到濱松,炮擊了那裡的一個工廠。隨後,返回釜石,繼續炮擊,這是美國406毫米艦炮在二戰中最後的射擊。
亞拉巴馬號
“亞拉巴馬”號博物館艦
“亞拉巴馬”號博物館艦
1943年,“亞拉巴馬”號參加了英國本土艦隊演習。
1943年6月,“亞拉巴馬”號參加了美英聯合艦隊演習。
1943年7月,“亞拉巴馬”號參加了了“總督行動”,這是挪威南部的一個轉移目標,將德國的注意力轉向西西里島。

該級各艦


序號舷號英文艦名艦名建造船廠計劃日期開工日期下水日期服役日期退役日期
1BB57South Dakota南達科他紐約造船廠1938.51939.7.51941.6.71942.3.201947.1.31
2BB58Indiana印第安納紐波特紐斯1939.11.201941.11.211942.4.301947.9.11
3BB59Massachusetts馬薩諸塞霍河1939.7.201941.9.231942.5.121947.3.2
4BB60Alabama亞拉巴馬諾福克海軍1940.2.11942.2.161942.8.161947.1.9

總體評價


印第安納
印第安納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由於排水量受條約限制及試用了一些未經全面測試的革新性新技術,而並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認是攻防平衡的優秀的條約型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爭中多用做為航空母艦編隊護航和對岸火力支援使用,被編入航空母艦編隊,利用其強大的防空火力網為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與支援兩棲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萊特灣海戰,攻佔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戰役以及對日本本土的炮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