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蘭平原

廣大的內陸平原

圖蘭平原(Turan Plain,俄語作Turanskaya Nizmennost)又稱圖蘭低地,是中亞的哈薩克西南部和烏茲別克、土庫曼西北部的廣袤低地。北起哈薩克丘陵,東接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南抵伊朗高原北部之科佩特山脈,西臨裏海,面積150萬平方公里,在北緯35度—北緯47度,東經70度—東經55度之間。有海拔1,000公尺(3,300呎)山丘和低於海平面凹地。錫爾河阿姆河下游流經境內。

自然地理


地形

圖蘭平原
圖蘭平原
圖蘭平原又稱圖蘭低地,是一個廣大的內陸平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在第三紀前,曾被古地中海所 淹沒,第三紀后才抬升為陸地,今日的裏海和鹹海就是海侵的遺跡,因此這一地區地勢低洼,大部分海拔不足100米,有不少地區低於海平面。地勢自東向西逐漸降低,東部海拔多200~300米,中部廣大地區為100~200米,裏海東岸的卡拉吉耶低地海拔-132米。圖蘭平原南部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因此地質較為活躍,多地震。

水文

中亞兩大內流河阿姆河、錫爾河源於帕米爾高原,縱穿圖蘭平原中的沙漠注入鹹海,沿岸形成狹窄的綠洲,是灌溉農業發達地區。阿姆河、錫爾河均為內流河,徑流量較小,夏季為汛期,冬季為枯水期,補給類型均為冰川融水,水能資源和航運價值都比較低。

氣候

圖蘭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多為溫帶荒漠氣候。由於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地區,故氣候乾旱,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冬夏溫差大,年降水量100~200毫米。有大面積沙漠分佈,沙漠面積約佔本區一半,荒漠草原、鹽沼廣布。較大的沙漠主要有位於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和地跨烏茲別克、哈薩克的克孜勒庫姆沙漠

人文地理


資源經濟

圖蘭平原工農業分佈
圖蘭平原工農業分佈
圖蘭平原礦產資源較少,只有西部靠近裏海的地方有石油和天然氣分佈。阿姆河和錫爾河沿岸多灌溉農 業,種有水稻等農作物,中國史書將這一地區稱為“河中”,自古為中亞富饒之地。烏茲別克多種植棉花,號稱“白金之國”,其餘地區以畜牧業為主。由於資源較少,圖蘭平原的工業分佈也相對零散,只有南部的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大城市有著現代化的大工業,而小城市和農村還是以地毯編製、棉毛紡織和畜產品加工工業等為主。

歷史

圖蘭一詞,是波斯語中對中亞的稱呼,本意為圖爾人(Tur)的土地。圖蘭最初的居民為波斯古經時代的Tuirya突厥人和伊朗人。那裡存在的兩支伊朗人部落經常會發生戰爭。而根據《列王紀》,在波斯古經時代1500年之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游牧部族開始被圖爾(Tūr)所統治,他是皇帝菲里敦的長子。同樣根據《列王紀》,與突厥人的聯繫是因為那時中亞的突厥化已經開始並部分完成。他們中最著名的王是額弗拉斯牙卜,是喀喇汗王朝始祖。也有人說圖蘭是一些與信仰拜火教的伊朗人敵對的部族。
在歷史上,圖蘭平原是中亞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相互交織的場所,這裡最初是伊朗人居多的地區,伊朗人所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以及康居、大宛等曾統治過這裡,並建立起一批相當繁榮的綠洲城市。
公元9世紀以後,突厥人逐漸增多,使得該地的伊朗人逐步突厥化,伊朗文化與突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土庫曼族突厥語民族,並建立其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等一系列突厥國家。
19世紀末期,沙俄入侵。20世紀初蘇聯推翻沙俄統治。1991年中亞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成立。

居民城市

位於圖蘭平原內最大的三個城市為土庫曼的達沙古茲、烏茲別克的烏爾根奇(玉龍傑赤)和努庫斯。鹹海鹽度很高,而如今鹹海的水量又大幅度減少,甚至在乾涸的湖底上形成鹽灘和沙丘。鹽塵會被狂風卷上天空並拋撒到周圍區域,形成致命的白風暴(因為湖水蒸發后大量鹽分形成結晶)導致鹹海周圍的低地生態環境較差,而周圍居民的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
當地居民主要有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突厥族(土庫曼人)、塔吉克族、俄羅斯族、烏克蘭族等,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則信仰東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