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陵

國家AAA級景區

橋陵,又名橋冢,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是唯一一座建於唐開元盛世的帝王陵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唐睿宗李旦在長安駕崩,歸葬橋陵。橋陵略呈長方形,東西長2871米,南北長2836米,總面積852萬平方米。橋陵建成於大唐立國近百年開元盛世,這時國力強盛,社會昇平,在陵墓建築中都有反映: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唐睿宗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天寶十四年(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諸葛官》。詩中對橋陵的建設及官沒宮女供養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

橋陵陵園略呈長方形,東西長2871米,南北長2836米,總面積852萬平方米。四面開闢有門,四角有樓。歷經千年風蝕雨剝,唐橋陵所保留的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獨角獸、石獅等五十餘尊巨大石刻依然形態清晰,生動自然,其中的38尊排列在寬達110米、長625米的神道兩旁。

1956年,橋陵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2月,橋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05月27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共同研究編製了《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唐睿宗橋陵入選。

地理環境


橋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千米的豐山。豐山據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地人們依其展翅欲飛的天然形勢,稱為鳳凰山。海拔761米,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諸峰自西向東北方向延伸,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
橋陵
橋陵
陵寢西側為高程780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東山諸峰,北側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環列諸峰,山形凝重,山勢巍峨。

建設背景


朱雀門遺址
朱雀門遺址
唐睿宗李旦崩於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正值“開元盛世”,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費國家財政的三分之一,以空前規格為睿宗營建了皇陵,以感激父親讓位之情。開元四年(716年)冬十月,唐睿宗葬於橋陵,並因此將蒲城縣改名奉先縣,隸京兆府,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
橋陵園分內城和外城。據史料記載,陵內地面建築當時有9間雄偉的獻殿,十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至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間,設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員30餘人,陵戶400餘人。還設有折衝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工作。
五代時,後梁崇州節度使溫韜組織軍隊發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橋陵亦在其列。
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置格局

清陝西巡撫畢源書“唐睿宗橋陵”
清陝西巡撫畢源書“唐睿宗橋陵”
橋陵建制與乾陵相仿,依山為陵,鑿石造墓,繞山築城,陵區仿照京師長安建造,陵寢坐北面南,玄宮位於豐山正峰東坡,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后枕雄偉的山峰丘巒。陵穴海拔高程為736.7米,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
橋陵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並在四周建造高大陵牆,南牆長2871米,西牆長2836米,北牆長2883米,東牆全長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勢向西折進427米,再南至東門,直通東南角遺址,陵牆周長約13千米,陵區面積達852.7萬平方米,封內20平方千米。整個平面呈一規矩的刀把形。硃色牆身寬1.3米,基寬3米。
橋陵陵牆四周各開一門,前為朱雀門(今橋陵鎮安王村),後為玄武門(今橋陵鎮東山獅子懷村),左為青龍門(今三合鄉趙家山村),右為白虎門(今橋陵鎮東山黨窯村)。各門兩側均有門闕和石刻,陵牆四隅各建有角闕。陵前原有浩泉,明末乾涸。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隸書。朱雀門外為神道,神道長625米,寬110米,呈南北走向,神道兩旁是各組高大的石刻。

主要景觀


三出闕

橋陵
橋陵
三出闕位於橋陵南門遺址,代表最高的帝王禮制。
以石頭為基礎砌磚的三出闕為研究唐代的門闕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表明橋陵的門闕建築十分講究。建築方法首先以雕槽的石頭圍成基礎,在其上按一定方法砌磚,再在內部夯築生土。總體長度十七米左右,闕台的收分處保存較好,讓人一看即知當時的建築情形。

陪葬墓

橋陵有17座陪葬墓,有明顯標誌的11座,3位太子,4位公主,2位皇后,1位妃子。
橋陵東南方向,分佈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肅明劉后、昭成竇后、賢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為墓、岐王李范墓、薛王(惠宣太子)李業墓、代國公主李華墓、涼國公主李苑墓、息阝國公主墓、金仙公主墓、雲麾將軍李思訓墓、寧王(讓皇帝)李憲惠陵,鄭王李筠、嗣寧王李琳墓和蔡國公主墓等,陪葬墓均在陵區的東南方向。
陪葬墓碑刻中“涼國長公主碑”、“鄖國長公主碑”、“金仙長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親手書寫的。

橋陵石刻

華表
華表
橋陵現有石刻53件,因其建於盛唐時期,其石刻藝術的雄大氣勢不僅表現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偉,更表現於內在氣度的充實大氣,因之橋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橋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稱。
橋陵石刻有38尊排列在寬達110米、長625米的朱雀門外神道兩旁,由南往北依次為:
華表。又名“望柱”,屬儀衛性石刻,象徵“王者納諫”、“識衡路”。橋陵華表原為一對,現存西邊完整者一座,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柱身為八棱形,線雕纏枝卷葉紋及各種祥禽、瑞獸圖案;柱頂為仰蓮承桃;基座有神獸、花草線刻。東邊的一座已倒塌殘缺,僅存柱頂、柱座。
獬豸。俗稱“獨角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的異獸,屬陵前瑞獸。橋陵東西各有1尊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東側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橋陵的獬豸石刻重達10噸左右,是用一整塊青石雕成,這種大型圓雕,在十八座唐陵中絕無僅有。
石馬
石馬
鴕鳥。鴕鳥浮雕主要出現在盛唐以後的陵墓石刻中,橋陵有鴕鳥浮雕東西各1座,系刻雕於高、寬各約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鴕鳥矯健的雙腿,立於假山之上,回首貼翼,羽毛豐滿,刻法細膩,頸部的石雕淡黃色的,雕刻有微小的鱗片,為石刻藝術中的一件珍品,現保存完好。中國本不出產鴕鳥,漢代從波斯傳入。中亞各國曾多次贈送鴕鳥給中國,物以稀為貴,因此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也稱朱雀或鸞鳥。
石馬。石馬(或稱鞍馬)在唐陵中象徵儀仗,按規格為5對。橋陵神道石馬為5對,身高1.7米—2米,身長2.3米—2.6米,均立於石台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鞍韉等裝飾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左邊第三隻石馬更有玄妙,用小石頭輕輕敲擊馬頭或馬尾,都可以貼在馬臉上聽到金屬撞擊的噹噹聲,清脆悅耳。石馬多數頭部損壞。另外在玄武門外,按規制布列的3對石馬已殘破。
翁仲。俗稱“石人”。唐制,乾陵以後,神道兩側列侍臣(石人)10對作為儀仗,以折射宗法秩序觀念。橋陵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為諸唐陵之冠,且多數保存完好,石人均為直閣將軍裝束,頭戴鵑冠,中飾飛鷹,褒衣博帶,足蹬高頭履,雙手柱劍,面部表情,莊嚴肅穆,有的凝視遠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態各異。
石獅。在陵前,石獅具有守護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權不可觸犯的象徵,它主要是向人們誇式雄烈,儀衛亡靈,予人以震懾,是人化了的“獸”的形象。按程式,唐陵四門均有石獅1對,橋陵朱雀門外1對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形態各異,鐫刻細膩,肌膚豐滿,造型雄偉,保存完好,體態碩大,高達2.8米,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青龍門外石獅蹲座回首(稱“回頭望”),亦為唐陵石刻所罕見,其他各門石獅也均保存完整。

保護措施


2004年01月,陝西省文物局與日本國財團法人一一“文化財保護·藝術研究助成財團”達成協議,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簽署“陝西唐陵石刻保護修復項目合作工作協議書”。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陝西省文物局組織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順陵文管所和蒲城縣文物局等單位與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開展合作,實施了乾陵順陵和橋陵石刻的保護修復示範工程。
2010年12月21日,橋陵朱雀門遺址保護、展示主體工程完工,主要內容為復原、展示遺址原貌。
2013年05月27日,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共同研究編製了《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唐睿宗橋陵入選。
2013年12月4日,《唐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製研討會在西安市西北大學賓館會議室順利召開。《唐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文本大綱委託西北大學、西安古道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編製完成。
2015年03月20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橋陵南門闕及藩酋殿遺跡保護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270號),原則同意橋陵南門闕及藩酋殿遺跡保護展示工程立項。
2015年03月20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橋陵朱雀門及兩邊局部陵牆遺址保護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272號),原則同意橋陵朱雀門及兩邊局部陵牆遺跡保護工程立項。
2015年04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橋陵西南、東南角闕遺址保護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271號)。
2015年04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唐橋陵下宮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307號)。
2015年07月31日,國家文物局批複《關於唐陵保護規劃(修編)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5〕76號),原則同意橋陵保護規劃修編立項。

價值意義


橋陵
橋陵
強漢盛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開元盛世時期,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了頂峰,代表了當時世界發展的最高水平,而橋陵就是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社會繁榮昌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橋陵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陵區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氣勢,神道兩側石刻精美,氣勢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譽。歷經1270多年風蝕雨剝,依然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是陝西旅遊東線“山—水—城—陵”的重要環節和熱點。
唐代貴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飾,所謂“非令壯麗,亡以重威”,橋陵作為盛唐帝王陵墓,無論從規模的宏大,數量的多少,技藝的純熟,造型的雄偉,程式的完善,都充分體現了盛唐風貌,同時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個陵區,因之,它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陵主檔案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代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式,選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所以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君主。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
開放時間:08:00—18:00。
門票:40元
交通:從西安城東客運站或渭南汽車站乘坐發往蒲城的長途汽車,在蒲城縣城西門汽車站轉乘“蒲城-大孔”的公交即可到達。從蒲城縣城打車前往橋陵車費20元左右。
行車指南:距渭南市區77千米。渭南市區——渭蒲大橋——S108——X219——S106——X219——X308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