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早閉
同一性早閉
出自Marcia的同一性狀態理論。Marcia 將探索和承諾看作兩個並列的具有直交關係的維度,以探索和承諾程度的高低劃分出四種同一性狀態的象限。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諾的青少年稱為同一性早閉者(identity foreclosure),這類個體沒有體驗過明確的探索,但卻作出了承諾,這種投入基於父母或權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議,他們接受了權威人物預先為他們準備好的同一性。
Marcia(1980)認為,同一性是一種自我結構——驅力、能力、信仰和個人歷史的一種內部的、自我建構的和動態的組織。這種結構發展得越好,個體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和與他人的相似性,在將來的生活中清晰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種結構發展得越不好,個體對於自己與他人獨特性的認識會更混亂,更多地依靠外部資源來評價他們自己。Marica(1993)認為同一性作為一種內在的、自我建構的結構以及主觀體驗不能被直接觀察到,因此,他從同一性概念的行為層面出發,根據 Erikson 同一性理論中的兩個主要的過程變數——探索(exploration)和承諾(commitment)來對同一性加以操作化,假定這些行為變數隱含了同一性結構的存在或缺乏。Marcia 認為通過對多個生活領域進行探索以及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青少年就可以解決同一性危機。其中的“探索”最初稱為“危機”(crisis),指個體在同一性發展過程中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目標、價值觀和理想等,這時個體需要考慮多個選擇,以便做出有意義的抉擇。“承諾”指個體對於特定的目標、價值觀和理想等做出的精力、毅力和時間等方面的個人投入。
Marcia 根據探索和承諾的程度高低劃分出四種同一性狀態(identity status),即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結果類型或個體解決同一性問題的方式。
狀態模型-Marcia同一性狀態模型
Marcia 的自我同一性狀態範式開創了自我同一性的實證研究領域,自創立以來一直佔據了同一性研究的主流地位,是同一性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和受到關注最多的理論模型。在同一性狀態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新的同一性理論,例如,Grotevant (1987)的同一性過程模型和 Berzonsky(1989)的同一性風格模型。當然,這一理論模型也受到批判,其最大缺陷是,該模型重視描述同一性發展的結果,而不能很好地描述同一性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同一性狀態模型可以作為同一性形成的類型化結果,描述同一性狀態之間的發展轉變,用於考察同一性狀態與相關變數的關係。因此,經歷 40 年風雨的同一性狀態理論仍是同一性研究領域最有用的模型之一(Berzonsky & Adam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