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全

晚清進士

劉德全(1858-1936)字心齊,湖北省谷城縣(今湖北省谷城縣)人,進士,光緒十五年(1899)二月任洵陽知縣。

人物生平


光緒二十七年(1901),奉令實行新學,主持將縣敷文書院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堂,捐置有關中外新思潮書籍二十餘部。小學堂初設,縣內士人以“洋學”斥之,不肯送子弟來學。劉德全請來德高望重的郭炎昌老先生,到縣內各地遊說,終使士人消除思想顧慮,送子弟前來就讀。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主持纂修《洵陽縣誌》,是書14卷,史料宏富,體例頗合志法,參加修志人員共達121人,都是洵陽當時最優秀的人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調任陝西省咸寧縣(轄今西安市鐘樓以東)知縣,再任候補直隸州知州。

人物評價


清故中憲大夫、晉封榮祿大夫劉公心齊先生墓誌銘: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一月日,吾師心齊劉先生考終里第,明年一月二十四日卜葬於陶溪河新阡之陽。
先期,公子元以銘函之文請余,老門生也。回憶先生蒞洵陽時,余方應童子試。拔於孤寒之中,扶持之、教誨之,示以周、程、張、朱之學業,勉以衛、霍、韓、之事功,戒之以自是自足,期許深矣!余駑鈍副先生望,今又衰老,其何以報先生哉!稱述言行,傳信後世,余之報先生者,惟此。師事近四十年耳,目所接,曷敢以不文辭?謹按:
先生諱德全,心齊其字也,湖北谷城人。祖,漢鼎,懿行載《襄陽府志》。考,秉謙,清同治丁卯舉人,官中憲大夫。妣氏傅氏蕭贈恭人,贈公有子三人,先生居其季。咸豐戊午六月二十七日生,卒年八十,配錢夫人。子,元熙,日本東京大學畢業;元裕,度支部事審計院僉事。皆先卒。元章,清黑龍江候補縣丞;元,武昌中華大學畢業,如一公之孫文泉。孫十五人:大謨,北平朝陽大學畢業;大訓,南京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平漢路巡官;大均、大詹、大誠、大信、大謇、大同、大傑、大珊、大魁、大壯皆肄業各大學中學。女孫八人,曾孫眾女八人。
所著《洵陽縣誌》十四卷已行世,《谷》十二卷、文集若干卷藏於家。
先生壯歲以優廩生業經心書院南皮張文襄開府武昌建“兩湖書院”,復考入肄業焉。體用兼,故多宏通淹博之儒。先生試冠曹為文襄。光緒甲午舉於鄉,明進士。官陝西洵陽縣中民願而貧川楚,莠民雜居者務為博進奸盜,願者多喪其產訟滋。先生以為欲絕警端清盜源,當自禁賭而疏之籍,挾健役四五人徒行二百里周曆村落,執諸博徒痛懲之。復冒雨械匪首黃以歸,法奸民龔伏几三百里,估船上下時有戒心。先生偵知捕役林某與會匪通,乃召而諭之曰:“往事余不爾究,自今伊始終耳爾賞否亦惟爾罰。”林然聽命,終先生之任無刦略患。
庚子歲大祲,請發常平倉振貧民。轉粟石泉設局,平書院諸生司其事,勸富民出谷千數百石設分局於鄉,遴正紳董之,躬親巡視,實惠及民,歲雖飢不為害。
教士用兩湖書院法出,篋中書升多士。縱觀之月,以文親評甲乙,培植寒畯如誨子弟,暇置酒召諸生與之談學術、論治理,古今中外道藝用不窮竟委而示之徑。余或至書院、私塾察其勤惰,聞書聲琅然則色而喜,見一長譽之不容口以故人憤勉,士風丕變矣。去洵日,有老民攀興而泣曰:“爺去亦何時歸耶!”撤棘后,調署咸寧縣
咸寧為省會附郭首邑,沖繁疲難甲於全省,令酬酢,民事多不克躬。自治理,先生未明而起,宵深始熄,孜孜勤求不倦,晨出午歸,士民環立以待,受其辭而人先生曰:若弟善人吾所知,且衣食爾、田宅爾若何不足而妄言耶!其感悟而去。甲、乙爭訟歷年不決,先生判辭以進呼杖杖之,自是,吏無敢舞文骳法者。調富平、渭南,皆大邑,號稱難治。先生處之裕如也。補精力絕人,條陳厲弊,下言理煩治,因應多方所至,廉能有聲止官亦深加倚任。
兩考上得旨嘉獎異直隸州用矣。總督不嗛於藩司,因事劾之,牽連坐罷。是時東三省初建,省治左參議周樹謨言於總督徐世昌,署罷去一切陋規,以蘇民困。廣廳設長案,二吏左右列坐分治文書。先生且閱且批,終日而畢,案無留牘宿曷童子導之,入無不達之隱聽。訟日,先期示之,無後至、無留滯。觀者堂下為滿,折獄以情,雖負者亦稱明允。民風嚴峻厲訶斥不少假顏色。至廣寧詢諸士,民始嘆曰:“安得州縣吏治盡如廣寧者乎!”周參贊之稱君賢允以治。
周樹謨巡撫黑龍江攜銀四十萬設官銀號,以先生為總經營、擘畫、推廣於哈爾濱、呼蘭綏化及巴楚州,又委會辦廣政度支浩繁,協餉不至,則惟公司紙幣是取。公司本無基金,幣值日低,官民交受其病。先生以省盛行錢利權坐幣信用未昭,商民以紙幣購營口銀元者,費昂,建議設奉天分號,由分號購營口銀元,商民攜本省紙幣者隨地得兌現銀,幣可暢行無阻,亦便商利國之一策也。眾曰:“善。”乃分號於奉天營口寬城,商民攜取既便紙幣,推行始廣。又以俄人西亞駐兵多購糧哈爾濱,乃使分號以紙幣購糧之俄商,復設分號上海,以俄幣易俄商現金,歸往反回易行之期年,司各銀數十萬紙幣,信用穩固。度支亦民亦於補巴楚州知州。大計,保補知府。后以道員用。
壬子,國體變,辭城去。
先生自筮仕以來,即以轉移風氣培植俊材。歸田后與伯兄及諸子侄廣智高、初兩等小學校,又自建筑陽中學。以長君元熙主其事,而親自監督之。先後畢業數百人升中學,學者甚多。復命元熙組織民團,保衛桑梓。元熙卒以積勞先逝。
十八年冬,余於谷城里第,先生早起宴寢猶是當年,楷無一字草率,殷殷訓誨久之,余困不支。先生精神奕奕猶未倦,出示所著《清共芻議保衛芻議》數萬言,大謂:“清共不應全用兵力,須以政治謀根本解決之法;保衛地方當令人民自置槍枝而為公用,一縣若有三五千槍枝者,民力厚矣。”皆與今當道所謂“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及民眾武力自衛”之策闇合。於是知先生之用盡也。年來觀察時局,知縣政不修無以奠定國基。而嘆平勤勞如先生者之少也。乃臚書之而儒以銘曰:
芒芒九有 縣為國基 安危治亂 靡不視茲 民治未昌 責重在吏 吏之賢否
民生攸系 德禮政刑 儒法殊途 或失之刻 或失之需 公兼其長以為治鵠
不柔而仁 不猛而肅 士服其教 吏畏其神 民懷其惠 四時如春 所至民
所去民思 關東關西 歌頌同辭 國體雖更 治道無異 以公為師銘昭千億
前陝西政務廳廳長代理陝西省省長門裡生洵陽李夢彪頓首拜撰
清光緒甲辰翰林直隸巡警道前財政總長再門生汪士元頓首書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歲在丁丑孟春月下浣穀旦
洋洋洒洒兩千餘字的墓誌銘正好和志書印證,並補志書記載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