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廣寧縣的結果 展開

廣寧縣

廣東省肇慶市轄縣

廣寧縣位於肇慶市中西部,地處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鄰四會市、清遠市清新區,南與高要區、德慶縣接壤,西與懷集縣交界,北靠清遠市陽山縣,是重點老區縣,也是西江地區建立最早、時間最長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竹子之鄉”“武術之鄉”、全國最佳綠色生態縣、綠化模範縣、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文化先進縣、新農村建設示範縣、林漿紙產業示範縣,是廣東省重點林區、首批林業生態縣和珠三角現代林業發展示範縣,擁有省級造紙產業基地和一個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全縣行政區域面積2455平方公里,轄15個鎮178個村(居)委會4379個村民小組。2019年,全縣戶籍人口58.74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8751萬人、鄉村人口40.865萬人)。

嘉靖年間,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至嘉靖三十六年先後率明軍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割四會縣4都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後仍屬肇慶府。1988年起隸屬肇慶市。

2019年,廣寧縣地區生產總值159.94億元,增長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農業總產值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9.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2%。積極上爭資金21.46億元,增長12%;爭取到2019年新增債券資金和2020年提前下達新增債券11.38億元,超過2016-2018年三年的總和;落實林地佔用指標2572畝,增長53%;落實用地指標1523畝,增長33%;完成土地徵收3190畝,增長33%。

歷史沿革


廣寧縣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從四會縣劃出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設立廣寧縣,名取“廣泛安寧”之意,屬肇慶府。
清朝沿明制,廣寧縣隸屬肇慶府。
民國時期,廣寧縣先後隸屬粵海道、西區善後委員會公署、西北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3日,廣寧解放,隸屬廣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11月隸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併為廣四縣,屬西江專員公署。
1954年7月,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
1961年4月,再次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肇慶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68年3月,屬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隸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
1988年,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寧縣位於東經112°03′~112°43′,北緯22°22′~23°59′。東西寬60千米,南北長約68千米,廣東省中部偏西地區,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總面積2458.15平方千米,約佔肇慶市1.49萬平方千米的16.5%,是珠三角連接大西南的交通樞紐。縣政府駐地南街街道距廣州市130千米,至肇慶市98千米。

地形地貌

廣寧縣境內地層以出露元古界、下古生界為主體,東北部有泥盤系中統,西北部有白堊繫上統出露。廣寧縣主要岩石有花崗岩、砂頁岩、片岩板岩等,在綏江沿岸則為近代沖積層,全縣岩漿岩與混合岩主要分佈在東部、中部和南部。廣寧縣地質構造屬粵桂隆起帶,處於吳川—四會深斷裂變帶與廣寧—羅定斷裂帶斜接複合部位,構造複雜,岩漿活動強烈。
縣境四面環山。北部多低山及中山,海拔700~1339米,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為低山丘陵,海拔200~852米,向東南低瀉。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斜貫全縣,形成一個以綏江為軸線,兩邊高、中間低的斜凹地形。山脈多為東北朝西南走向,屬南嶺余脈。據統計,全縣海拔350米以上,山地面積佔28.62%,丘陵佔51.38%,山地盆地(含水域面積)佔20%。羅殼山海拔1339米,為縣內最高峰。

氣候特徵

廣寧縣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東部、北部邊緣具有中區亞熱帶氣候特徵。受季風影響,氣候年際變化較大,春季多陰雨,夏季炎熱,秋天涼爽,常有秋旱出現,冬冷,常有霜凍。年平均氣溫在20℃至22℃之間;年平均日照量為160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平均降雨量為1750毫米。

水文

境內河流溪澗繁多,集水面積廣,蜿蜒曲折,流程遠,落差大,尤以綏江和古水河對洪澇與乾旱關係最大。多雨季節,古水河、南街河、木格河、螺崗水、南鄉河、賓亨河、扶羅河等主要河流均流入綏江,加之來自上游懷集過境客水,往往使下游四會水位快速上漲,導致廣寧境內綏江河水上漲。故民間有“廣寧落濕石,四會漲三尺,大沙搬被席”的說法。遇到暴雨天氣,還經常出現洪澇。豐水期與枯水期相比,綏江河水位差可達10米以上。又因大部分河流自然落差大,河床狹窄,山洪暴發時,水流急漲,含沙量大,導致河床增高,洪災常發。全縣河流水質總體良好,達到國家地面水二級標準。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8年,廣寧縣土地總面積2455.4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73萬公頃,園地面積1.02萬公頃,林地面積20.12萬公頃,草地面積0.09萬公頃,城鎮林及工礦用地面積0.8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0.19萬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0.46萬公頃,其他土地面積(含設施農用田、沼澤地、沙地、果地)0.23萬公頃。2018年,全縣綠化造林1071.67公頃,新增省級碳匯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積306.67公頃,省級森林碳匯撫育282公頃,完成18個省級示範村莊的綠化美化。

生物資源

全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植物資源主要有竹子、馬尾松、杉木、黎蒴、赤黎、荷木、鴨勺木、苦楝樹尾葉桉等。其中竹子種植面積7.2公頃,竹子種類14屬55種。年產竹子30多萬噸,以青皮竹為主。主要林產品有木材、松脂、竹筍、冬菇等。中草藥有砂仁、巴戟淮山土茯苓淡竹葉金銀花、杞子等;動物資源主要有畜養的“三鳥”、豬、牛、羊,野生的穿山甲、山豬、蛇類、筍蟲白鷳、畫眉、山鳩、鵪鶉、畢裂仔等,以及水產養殖的“四大家魚”、金錢龜、黿、黃鱔、白鱔、石蛤等。

礦產資源

廣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高嶺土、花崗岩、廣綠玉滑石鉭鈮等礦藏豐富,其中出產於廣寧西南部的廣綠玉,是中國五大佳玉之一,晶瑩剔透,絢麗多彩,利用廣綠玉開發的玉石工藝雕刻精美,藝術價值高,產品銷售國內和日本、港澳台地區。

水力資源

廣寧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已開發8.21萬千瓦,建起小水電站137座,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發電收入7000萬元,小水電已成為廣寧支柱產業之一。還可開發的水電資源有6萬多千瓦,主要集中在古水河和綏江。現正在建設的電站有12座,總裝機容量4.87萬千瓦,總投資4.8億元,規模較大的有綏江梯級的春水、東鄉、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級的汶水、上林電站。正在進行設計和前期工作的有古水梯級的蒙坑、古興和路池坪電站。這些電站建成后,全縣水電裝機將達14萬千瓦,年發電量4.5億千瓦時,電費收入約1.5億元。

林業資源

廣寧竹海大觀
廣寧竹海大觀
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森林茂密,林業資源豐富。主產竹、松、杉、雜木等,森林覆蓋率達78.3%,活立木蓄積量610.2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材18萬立方米。廣寧又是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全縣竹林面積108萬畝,竹子種類有14屬90多種,年產量30萬噸,以青皮竹為主,是全國青皮竹中心產區,也是全國第二大竹子之鄉。

行政區劃


廣寧風光
廣寧風光
1979年,廣寧行政區劃分為江屯、排沙、石澗、潭布、聯和、螺崗、北市、上林、赤坑、新樓、賓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個人民公社和南街鎮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個林場,下轄241個生產大隊、4個農業工區,1個林業工區。
1983年9月,實行政社分開,人民公社改為區,合併部分大隊,大隊改為鄉。全縣設南街鎮和排沙、石澗、潭布、江屯、聯和、螺崗、北市、上林、赤坑、新樓、賓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個區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個林場,下轄177個小鄉,南街鎮屬下大隊改為管理區。
1987年4月,改區(鄉)建製為鎮(鄉)、村建制,其中,新樓區易名為東鄉鎮,上林區為坑口鎮,厚溪區為橫山鎮;洲仔、螺崗、石咀、清桂、葵垌、深坑為鄉;原來大隊的鄉改為村委會,共轄村(居)委會266個。當年6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複,洲仔鄉改為洲仔鎮,其屬地不變。
廣寧風光
廣寧風光
1996年經調整后轄17鎮、1鄉(南街鎮、排沙鎮石澗鎮潭布鎮江屯鎮聯和鎮螺崗鎮北市鎮、坑口鎮、赤坑鎮賓亨鎮五和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清桂鎮、葵垌鎮、深坑鄉)。
2002年設立橫山,木格兩鎮。調整后共轄19鎮,1鄉(南街鎮、赤坑鎮、北市鎮、江屯鎮、聯和鎮、潭布鎮、排沙鎮、石澗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洲仔鎮、古水鎮、坑口鎮、葵洞鎮、螺崗鎮、清桂鎮、石咀鎮、深坑鄉)。
2005年清桂鎮併入洲仔鎮,葵洞鎮、深坑鄉併入北市鎮。調整后共轄17鎮(南街鎮、赤坑鎮、北市鎮、江屯鎮、聯和鎮、潭布鎮、排沙鎮、石澗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洲仔鎮、古水鎮、坑口鎮、螺崗鎮、石咀鎮)。
2012年1月11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12]1號)批複:經省政府同意,撤銷聯和鎮,併入江屯鎮。調整後由原來的17鎮變為16鎮(南街鎮、江屯鎮、赤坑鎮、北市鎮、坑口鎮、螺崗鎮、潭布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賓亨鎮、橫山鎮、五和鎮、木格鎮、排沙鎮、石澗鎮)。
2020年撤銷南街鎮,設南街街道。
南街街道江屯鎮赤坑鎮北市鎮坑口鎮螺崗鎮
潭布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賓亨鎮橫山鎮
五和鎮木格鎮排沙鎮
一、山地
(一)山地分區
全縣山地劃分為4個區:
北部中山位於與懷集、陽山交界的坑口、赤坑、葵垌、北市鎮和深坑鄉,多在海拔700米以上,是全縣地勢最高的地帶。螺殼山、大嶺頂、冷瓮頂、鑊(篤)頂、桅杆頂等5座山,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的螺殼山,主峰海拔1339米。
東部低山位於聯和、江屯、潭布鎮,有十排山、大旗山、銀坑頂、石馬山等,主峰均在海拔700米以上。其中潭布鎮境內有海拔500~800米低山9座,有“廣寧屋脊”之稱。
中部沿江低山位於古水、南街、石澗、排沙、賓亨、五和、橫山、洲仔等鎮,區內有筆架山、獅子頭、龍山頂、望雲頂、百寮頂、三縣頂、七星頂、馬騮反筋斗、三坑頂、高望頂、大潮山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
廣寧風光
廣寧風光
西南部低山位於木格、石咀、清桂鎮,以及洲仔鎮的西部。有三宿山、荔枝山、五指山、立集頂、山寨頂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三宿山海拔1020米。
(二)山脈
廣寧縣山脈屬南嶺山脈的余脈,斷續蜿蜒不甚明晰。北部和東部山脈大致呈東北往西南走向,略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山脈向東南低延;南部邊緣山脈向北延伸至綏江南岸。縣境北部以螺殼山為主峰,毗連赤坑鎮的冷瓮頂,分出6條小山脈,向南延伸至古水河北岸。南部山脈以坐落在五和鎮的黃蓮山為主峰,向北延伸至橫山鎮的大潮山,再向西通過豬坑頂,蜿蜒至貞山和綏江南岸。西部,山脈以坐落在石咀、古水兩鎮交界的三宿山為主峰,向東跨過平崗,至綏江邊。東部山脈以坐落在江屯鎮的十排山為主峰,與潭布鎮交界的大旗山毗連,分佈在江屯、潭布鎮一帶。中部有坐落在南街、坑口兩鎮交界的園嶺山,內盤繞著99條山坑,其東南跨南街鎮,西北延伸到古水河。
二、丘陵
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地遍及全縣,尤以南街、螺崗、坑口、古水、洲仔、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排沙等鎮居多。全縣丘陵面積189.5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51.38%。
三、山間盆地
廣寧縣山間盆地面積73.78萬畝(含水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20%,主要是綏江支流的永固河、古水河、金場河、大良水、荔垌水、南街河、賓亨河、扶羅河等河流的下游地帶沖積成面積不大的平原。其中較開闊和平坦的有綏江岸邊的石澗垌、江積垌,賓亨河的妙村垌,大良水的大信垌,荔垌水的曾村垌,南街河的黃盆垌、新樓垌等。此外,還有綏江岸邊的條狀沖積平原,因長滿青皮竹林,被人稱為“竹子走廊”。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全縣戶籍人口58.74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8751萬人、鄉村人口40.865萬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廣寧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9.3億元,同比增長(以下簡稱增長)5.8%;工業總產值197億元,增長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4.5%;農業總產值58億元,增長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2億元(非稅收入佔比29.53%,下降8.5個百分點),增長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3億元,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6.57億元,增長9.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0元,增長8%。

第一產業

2018年,廣寧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億元,增長7.2%,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分別為26.74億元、19.51億元、8.6億元、2.29億元、1.1億元,增長分別為7.8%、5.8%、6.5%、5.8%、29%。

第二產業

2018年,廣寧縣工業總產值197億元,增長5%,其中:一規模以上工業167億元,增長分別為5.1%;二規模以下工業30億元,增長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59億元,增長4.5%。

第三產業

2018年,廣寧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總產值47.81億元,增長9.5%。全年房地產業銷售面積達58.59萬平方米,增長7.09%,創稅2.68億元,增長18.58%。

文化


武術

廣寧醒獅
廣寧醒獅
武術是廣寧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在全省享有較高的榮譽,在全國也有一定的位置。廣寧武術的歷史在文字史料上極少記載,就算有些記載,也是非常零散的。但是,廣寧武術歷史悠久,乃是客觀上存在的事實。從一九七七年七月在綏江河畔的新樓區銅鼓崗挖掘的出土文物來看,廣寧的武術在戰國時期便已開始萌芽。這次清理出來的古墓坑二十二個,發現了大批隨葬器物,以青銅器為最多,計有二百九十五件,這些青銅器中屬劍、矛、戟之類的兵器就有六十五件之多。據省考古專家鑒定,這批出土文物是戰國時期的,墓葬者生前是武士,以持矛佩劍。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廣寧這個地方已經有了劍戟之類的武器,有了這類武器,就要訓練一批人員來使用,訓練的過程也就是練習武術的過程。
到了明、清朝時期,廣寧練習武術的人就更多了。據舊縣誌記載,考取武舉人的竟達十人,考取武秀才的更是不可勝數,這些武舉人、武秀才遍及全縣各區鄉,可見當時練習武術的風氣是相當普遍的。在民間也湧現了一批武術高手,他們的高超武藝,至今尚為人們所傳誦。

竹子文化

有竹子之鄉美稱的廣寧,氣候和環境十分適宜竹子生長。宋元以後,竹子因當時作為生活用品用具原材料的一個重要來源,而被人們廣泛種植。尤其在明末廣東,商業貿易發達,對竹子需求日增,廣寧的竹子生產,也從自給小量生產的自然經濟,逐漸轉變為適應貿易需要而大規模生產的商品經濟。因此歷代民間非常重視,不斷培植,注意發揮竹子品質上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歷史上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使它成為廣寧大宗外銷商品。所以當時的竹業。在全縣經濟上處於重要的地位。現存的史料、方誌、碑碣、筆記實錄等文字資料,比較充分地反映上述的情況。

方言

廣寧話,一般指廣寧粵語,即粵語-羅廣片-廣寧話,為廣寧當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語言。該粵方言口音與標準粵語相近,屬於粵語語言系統的一個分支。除了在廣寧範圍內使用外,在四會市的多數地區也使用並通用廣寧話。
廣寧境內流行的方言有廣寧粵語和廣寧客家話,但主要是廣寧粵語。1989年在本縣487177人中,說廣寧粵語的43868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0.05%;說廣寧客家話的46038人,佔9.45%;說其他話的(含廣州話、普通話等)2450人,佔0.5%。
粵語
說廣寧粵語的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鎮及縣城周圍的廣大地區,這些人多是最早到廣寧境內定居者的後代。他們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內中部及綏江沿岸一帶地方,其原來方音如何,現已無法考究;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經商做工。據清道光四年(1824)《廣寧縣誌》云:“商多南海、順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諸工,多來自外縣,燒磚則江西客,織布三水居多。”可見,他們多來自珠江三角洲。這些說廣州話的外地人多活動於縣城及綏江沿岸一帶,當地人與之交往,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本地土話與廣州話互相融合,演變成與廣州話十分相似的廣寧粵語。廣寧粵語屬於粵方言其中的一部分,其語音體系與廣州話幾乎完全一樣,同樣有9個聲調,辭彙與廣州話絕大部分相同,語法則完全一致,故兩種語言十分近似。
客家語
江屯客家大屋
江屯客家大屋
廣寧客家話在聲、韻、調諸方面都與興寧、梅縣客家話相仿,但在辭彙的用法方面則略有差異。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則多居住在較邊遠、偏僻的山區。廣東的客家人多源於中國中原一帶,廣寧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由興梅、粵東一帶遷來,說的自然是客家話。他們來到時,地理環境優越,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別人所有,只好到邊遠山區安家落戶,開荒墾殖,經過世代繁衍,長期與粵語的接觸交往,逐漸形成今天的廣寧客家話。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廣寧方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最明顯的特點是: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在不斷減少,說廣寧粵語的人在不斷增多。建國后至今,全縣就有500多個原來說客家話的自然村逐步改為說廣寧粵語。另一特點是:由於廣寧粵語與廣州話十分近似,廣州話又一向是境內的“官方”語言,結果許多廣州話里的音、詞還不斷“入侵”廣寧粵語,形成一種廣寧粵語與廣州話混同而用的語言,本地人稱之為“寧省話”。這種說法在年輕一代流傳較盛。
由於廣寧粵語是廣寧境內流行的主要語言,我們在研究廣寧方言的時候,採用國際音標的記音法,僅就廣寧粵語加以論述說明。

教育


學前教育

一、幼兒教育
1979年,全縣有縣機關1所公辦幼兒園,有縣工交、財貿2所部門辦幼兒園。縣機關幼兒園由於園址要建造縣委宿舍樓,同年遷入縣財貿幼兒園內,掛廣寧縣機關幼兒園牌子,坐落在現農林路朝陽巷2號。縣工交幼兒園坐落在三多村。3園共有15班,在園幼兒542人,教職工29人。1982年,縣機關幼兒園從縣財貿幼兒園中遷出,遷往新寧北路新興一巷5號,設8班,幼兒320人,教職工16人。3園共設36班,幼兒1650人,教職工38人。
1993年,創建民辦蓓蕾幼兒園。1995年外經貿系統創辦外經貿幼兒園,共有公辦幼兒園1所(縣機關幼兒園),部門辦幼兒園3所(縣工交、財貿、外經貿幼兒園),民辦幼兒園10所,共設47班。1996年,縣教育局增設新城幼兒園。1997年10月,縣機關、財貿、工交幼兒園被評為市一級幼兒園。1998年,全縣有幼兒園26所,其中鎮中心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8580人,教職工322人。2000年,縣新城幼兒園被評定為市一級幼兒園。是年共有縣機關、新城2所公辦幼兒園,教職工共73人,其中機關幼兒園33人、新城幼兒園40人。有縣工交、財貿、外經貿等部門辦幼兒園以及蓓蕾、歡歡、霓虹等民辦幼兒園共26所。全縣28所幼兒園共設70班,幼兒2112人。教職工180人。
二、學前班
1979年,部分小學開始辦學前班,招收6歲左右的幼兒,一年後升入小學一年級。全縣共有學前班15班,幼兒498人,教職工16人。1982年,有學前班42班,幼兒1249人,教職工29人。1987年111班,幼兒5699人,教職工55人。1990年215班,幼兒8020人,教職工176人。1995年228班。2000年,全縣小學附設學前班220班,幼兒6262人,教職工基本為每班1人。

小學教育

1979年,全縣有小學253所,設1882個班,在校學生6.37萬人,教職工2677人。1980年8月,縣教育局確定南街鎮中心小學、新樓公社紅星小學、江屯公社江合小學為縣重點小學。各公社以中心小學為重點小學。同年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目標,各學校建立學籍管理制度,發動適齡兒童入學,鞏固在校生,動員非正常流失生復學。1983年,小學253所,教學班1797班,在校學生5.78萬人,教職工2730人;經地區檢查驗收,全縣20個區(鎮、場)“六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留級率、非正常流動率、升學率)達標18個,實現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全縣“六率”經地區檢查驗收達標,實現區區普及初等教育達標。1986年,有小學255所,教學點175個,共設教學班1737個,在校學生5.08萬人,教職工2698人。招生1萬人,入學率98.80%,年鞏固率99.10%,畢業生1.03萬人,畢業率99%,經省、地複查驗收,普及初等教育合格。
1991年,有小學259所,教學點144個,教學班2983個,在校學生6.23萬人,教職工2717人。1997年,有小學263所,教學點121個,在校學生6.16萬人,教職工2717人。2000年,全縣有小學258所,教學點53個,有教學班1923班,招生7336人,畢業生1.04萬人,在校學生5.25萬人,入學率99.70%,輟學率0.23%,畢業率99.20%。有教職工2845人。

中學教育

廣寧中學大門
廣寧中學大門
廣寧中學校園一景
廣寧中學校園一景
1979年,按照“充實加強小學、整頓提高初中、調整改革高中”原則,逐步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隊隊辦初中、社社辦高中”狀況。全縣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完全中學17所,初中3所,在校學生2.68萬人,教職工1339人。有大隊小學附設初中點212個。1980年,20所中學撤併為廣寧、新樓、寧城、古水、木格、厚溪、賓亨、春水、北市、上林、潭布、江屯等12所普通完全中學。撤併7所:撤螺崗中學併入新樓中學,撤洲仔中學併入古水中學,撤石咀、清桂中學併入木格中學,撤五和中學併入賓亨中學,撤葵垌附設初中併入北市中學,撤赤坑中學,赤坑的汶水、洲仔、合坑小學附設初中,其地區學生入讀上林中學,其餘地區學生入讀北市中學。撤銷高中點的公社,擴大初級中學辦學規模。大隊小學附設初中點212個撤併為54個點。即:排沙4個、石澗1個、潭布4個、江屯4個、聯和3個、北市3個、赤坑3個、螺崗1個、新樓7個、賓亨3個、五和1個、厚溪3個、木格3個、石咀1個、洲仔1個、古水6個、葵垌1個、清桂1個、坑口4個。初中點合併后,以公社為單位統一招生,擇優錄取。同年8月,縣教育局確定廣寧中學為縣重點中學。是年在校學生2.65萬人,教職工1536人。
1981年,旅港同胞陳達捐資港幣170萬元,在家鄉厚溪公社厚田大隊創辦初中“文傑中學”。招生3級8班450人,首任校長為周其鑒烈士之子周家德。
廣寧中學校園一景
廣寧中學校園一景
1983年,對高中布局作進一步調整,12所普通完全中學合併為廣寧、新樓、寧城、古水、賓亨、上林、江屯中學7所,厚溪中學開設職業高中,木格、春水、北市、潭布中學只開初中。1984年,7所普通完全中學調整為廣寧、新樓、古水、賓亨中學4所,寧城、上林、江屯中學只開設初中,潭布、春水中學開設職業高中。1985年上林、寧城中學開設職業高中。1987年,全縣有廣寧、新樓、賓亨3所普通完全中學,初中27所,小學附設初中點29個。在校學生:普通高中787人,初中1.89萬人。11月,縣政府制訂《廣寧縣九年制義務教育規劃》。同年,江屯、古水中學開設職業高中,潭布、春水職中停招高一學生。1991年春季,有普通完全中學3所:廣寧、其鑒紀念(新樓)、賓亨中學。有初級中學28所:排沙2所、潭布2所、橫山(厚溪)2所、江屯3所、東鄉4所、賓亨3所、古水3所、石澗、聯和、北市、赤坑、螺崗、五和、木格、石咀、洲仔各1所。有小學附設初中點8個。有職業高中5所:江屯、坑口(上林)、橫山、古水、寧城中學。是年秋,江屯、坑口、橫山、古水職中恢復為普通初級中學。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1萬人,其中高中1476人,初中1.47萬人,教職工1163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210人,教職工138人。1993年,取消小學升初中統考,小學畢業生全部升初中。同年,取消賓亨高中和全部附設初中點。
1994年秋,縣政府與香港何氏家族、慈善機構香港熒望中心共同創辦普通初中“何楮銘紀念中學”,招初一新生9班491人。是年,廣寧縣通過省“普九”評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初中招生9683人,在校學生2.59萬人。1997年,全縣初中入學率98.30%,輟學率2.06%,畢業率99.60%。1998年通過省“普九”複查驗收,進一步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以下簡稱“兩基”)教育成果,提高“兩基”水平。
廣寧縣第一中學校園一景
廣寧縣第一中學校園一景
廣寧第一中學夜景
廣寧第一中學夜景
1999年,除人口較多的南街、賓亨、古水、橫山、潭布5個鎮保留2或3所初中外,其他鎮僅存各1所。2000年9月,廣寧師範停辦,轉製為縣普通高中,定名“廣寧實驗中學”(后改為廣寧第一中學),正科級建制。校園佔地7.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15萬平方米。有專職教師78人,其中本科學歷57人,專科21人;中學高級教師12人,一級教師31人。有職工36人。當年招收高一新生8個班439人。2000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8所。其中有廣寧中學、其鑒紀念中學2所普通完全中學,有廣寧實驗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中共生23個班,新招學生1278人,有學生2751人。初級中學25所,新招學生9851人,在校學生2.85萬人。高中初中共有教職工1823人。

師資隊伍

1979年,對被劃為“右派分子”的教師96人全部摘帽,恢複名譽,被開除公職的全部招回安排工作;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錯案216宗、受害教師294人全部給予平反,死亡的96人補開追悼會,補發撫恤金;在清理階級隊伍期間被清洗回鄉的恢復工作。年底,全縣普通中學、小學有教職工5226人,其中專任教師3490人。師資隊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民辦教師數量大。二是教師學歷合格率低。全縣民辦教師2200人,佔全縣專任教師的63%,致使教師隊伍不穩定。中學教師1330人,其中大專畢業133人,本科肄業5人,中專畢業407人,高中畢業592人,初中畢業193人;小學教師2160人,其中中專畢業298人,高中畢業991人,初中畢業871人。初中畢業教初中,高中畢業教高中現象普遍。除“文化大革命”前大學、中專(高中)、初中畢業的“老三屆”外,教師不少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畢業走上講壇的,一些教師實際水平與學歷不相符。大批教師參加高等、中專函授進修。縣給予畢業教師適當經濟補助。1979~1984年,地區分配廣寧縣大專畢業生506人。
1987年,實行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中學教師獲得職稱並且聘任的1048人,其中獲中學高級職稱22人,一級225人,二級486人,三級315人;小學教師獲得職稱並且聘任的1553人,其中獲小學高級職稱329人,一級681人,二級443人,三級100人。1987、1988年,連續兩年對全縣教師進行教材教法考核。小學教師及格率86%,中學教師及格率75%。1991年,中學專任教師875人,學歷(畢業)結構為:本科58人,專科635人,中專151人,高中29人,初中2人。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38.70%,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75.30%。小學教師(含民辦教師)2023人,學歷(畢業)專科133人,中專1637人,高中233人,初中20人,學歷合格率86.20%。年底,有專業技術職稱教師3454人,其中高級24人,中級742人,初級2688人。
1993年,有民辦教師1200人。1995年,按省規定對1993年3月27日止登記在冊的民辦教師,通過業務考核,文化考試,擇優錄取轉為公辦教師。到1998年共有1100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對少數因文化、身體素質差,年齡超限等原因沒能轉公的作了妥善安置。
2000年,教職工4668人,其中:高中教師176人,本科畢業107人,學歷合格率68%;初中教師1294人,其中本科畢業40人,專科畢業1044人,學歷合格率83.77%;小學教師2395人,其中專科畢業2355人,學歷合格率98.32%。在崗中小學教職工4947人,獲高級職稱91人,中級職稱1991人,初級職稱2246人。
1979~2000年,獲全國、省、市優秀教師、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277人,其中國家級24人,省級89人,市級164人。

旅遊


竹海大觀

廣寧縣[肇慶市下轄縣]
廣寧縣[肇慶市下轄縣]
廣寧竹海大觀旅遊區,是中國最大的竹海,空氣離子達9.8萬個/立方厘米,竹子制氧量是常綠闊葉林的1.5倍,堪稱南中國最大的氧吧之一,故廣寧縣有“全國著名的竹子之鄉”之稱。全年四季均可觀竹,構成四景:春看竹霧、夏賞竹綠、秋覽竹浪、冬觀竹翠。景區內有萬畝竹海“空氣維生素”吸吮區和“竹林精氣熏蒸區”,特色民族竹寨、竹林茶寮、竹生態園、竹水車、竹吉普車等。美麗清澈的綏江曲折迴環蜿蜒而過。

碧翠湖寶錠山

碧翠湖寶錠山景區是一個依傍自然奇特的湖光山色、絢麗多姿的動植物種類的展示,巧妙利用竹文化內涵、溶入財神賜福的同時,曉喻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健康求財思想而建成的生態旅遊景區。一道翠湖橋將一泓美麗的湖水分為聚寶天地和君子園兩大部份:進入由金磚作牆、兩錠巨大金元寶托起一串金燦燦的古錢幣的景區大門,便是聚寶天地。隔湖可見一尊全國最大的財神塑像,手捧聚寶盆向人們惠賜財運。
君子園內,湖畔君子路旁羅列了一百多個品種的觀賞竹:世界最大的竹―巨龍竹、世界最小的竹―菲白竹、世界罕見的紅寶石竹、廣東面積最大的一片四方竹林、紫竹林和斑竹(湘妃竹)林,更妙的是酸竹、甜竹、苦竹、辣竹,人生酸甜苦辣味居然竹子先知,那“金、爭、珠、寶”竹也令人叫絕,財富竟能由竹中得,知竹者常樂也。還有龜甲竹實心竹唐竹等等珍奇竹子兼有梅花坪、蘭花苑、菊花等景點形成古稱梅、蘭、竹、菊“四君子”集雅也。竹文化展覽館是展示上下五千年,縱橫七大洲的竹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從古代的竹器用具和雕刻工藝(實物)到今天的竹科研開發成就,由人類最早的詠竹詩歌到現代巧奪天工的竹美術工藝作品。觀者還可以看到全國首創的“百竹圖”,從中了解中國文字的演化軌跡。寶錠山景區構思新穎,景點內涵豐富,有豪華別墅,高雅餐廳,食住條件優越,是團隊和自駕車旅遊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最新亮點。

黃洞景區

黃洞景區
黃洞景區
古水黃洞景區的開發項目,資源主要包括廣寧縣的三大名山之一的三宿山以及從山腰沖瀉而下的溪流資源。這7公里的溪流上有二十多個落差不一的瀑布群。景區的水資源豐富,植被保護良好。保護原始
生態是景區開發的宗旨,準備打造溯溪、歡瀑、漂流、攀岩、野外體驗、探險,以及三宿寺、養生館、養生文化中心、情侶松林等景觀景點,該項目計劃投資25000萬元。

周其鑒故居

周其鑒故居
周其鑒故居
周其鑒(1893—1927),廣寧縣新樓村人,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袖。故居建於清未,坐東朝西,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青磚大屋,建築面積117平方米。有堂屋、正房、書房、飯堂、廚房、廚房、及雜屋等20餘間。故居懸掛正面劉田夫為故居題寫“周其鑒故居”橫匾。

古水河景區

古水河景區
古水河景區
景區主要座落在古水鎮大潘、蒙坑兩個村委會內,控制面積為8平方公里,古水河下游共11公里長河段流經此處。
古水河景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景區以古水河流為中軸,兩岸青山相伴,若干村落點綴其中,成帶狀河谷布局,依靠上下游各有的一個狹窄的出入口聯繫外界。景區也因此受外界影響甚少,且區內沒有污染企業,植被保護良好,空氣清新,環境潔凈,遠離煩囂,具有原生態環境。

螺殼山景區

螺殼山景區
螺殼山景區
螺殼山位於廣寧縣北市鎮東北部,距廣州約189公里。由廣三高速到四會,再轉S260省道可到達。是集生態觀光與獵奇探險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螺殼山主峰海拔1338米,被譽為“粵西第一山”。民謠唱:“螺殼山高,離天三尺,人過低頭,馬過貼脊”。螺殼山面積達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五,天然動植物種類豐富,有蟒蛇、娃娃魚、穿山甲、野豬等數十種國家保護動物;有櫻花、莎欏、三尖杉穗花杉、紫花含笑等國家珍稀植物。螺殼山主要景點有:奇石浴、翡翠湖、層潭映碧、六層飛瀑、陰元瀑布、人間瑤池等。山中有清溪魚、苦筍蕨菜、野菇等美食,盛產茶葉、蘭花、靈芝、筍乾等特產。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底,廣寧縣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384個,其中:醫院3間(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17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1個,計生服務機構17個,門診部以及其它醫療機構32個。醫療機構中,有民營醫療機構13個。全縣共有村衛生站312個。全縣醫療機構床位總數1144張,其中醫院床位723張,衛生院床位421張,全縣有衛生人員279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021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37人、中級職稱210人、初級職稱1569人;執業(助理)醫師657人,註冊護士869人。全縣全科醫師39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科技事業

2018年,廣寧縣全年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7%。引導企業技改創新,促進22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工業企業新增機器人應用40台。推動華南園區企業向創新型、科技型轉型升級。全年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庫存達15家,發明專利申請量92件、授權量5件、擁有量40件。

教育事業

2018年,廣寧縣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44所,教學點51個,高中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2014年12月,縣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縣小學、初中綜合差異係數均比上年降低,城鄉學校差距不斷縮小,校際間辦學條件不斷均衡。縣區域義務教育階段學位供給能力、高中階段學位供給、農村適齡人口的教育機會、女性適齡人口的教育機會和常住殘障適齡人口教育機會係數均達到省要求。2016年12月,廣寧縣順利完成了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督導驗收工作。截至2017年,廣寧縣現有省級名校長2人、名教師6人;市級教育專家1人、名校長7人、名教師12人、學科帶頭人14人;縣級教育專家3名、名校長14名,名教師27名、學科帶頭人64名。

文化事業

廣寧縣有博物館1所,廣寧縣圖書館館藏圖書25萬冊。其中中文平裝新舊圖書22萬冊,中文期刊350種、3萬冊(合訂本),中文報紙100種、3000多冊(合訂本)。廣寧縣文化館成立於1953年,2015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11年,陳英華江小兵創作的歌曲《點點腳乸泥》獲得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劉東榮的快板《老何與小羅》獲得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二等獎;2012年,陳英華創作的歌曲《挖筍謠》獲得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2013年《挖筍謠》獲得廣東省第九屆少兒藝術花會音樂類金獎,《畫》獲得廣佛肇清四市原創歌曲大賽二等獎,《茶花戀歌》獲得2014年廣佛肇清四市原創歌曲大賽最佳作曲獎;《茶花戀歌》、《脫下軍裝我還是個兵》獲得廣東省第六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銅獎;廣寧文化館“龍之隊”獲得2014年粵港澳廣場舞邀請賽銀獎;陳英華創作的《木木做木做鳩鳩》、《思念》獲得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三等獎;曲藝隊獲得第四屆廣東音樂聯誼會優秀團隊展演金獎;《挖筍謠》獲得廣東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2015年通過國家一級館驗收。2016年8月《跟倒阿公去睇牛》獲得第十屆廣東省少兒花會銅獎,《插田樂》獲得第四屆廣佛肇清原創歌曲大賽銀獎。

體育事業

2019年8月26日,由廣寧縣體育訓練中心協辦的2019年廣東省“中國體育彩票”青少年蹦床錦標賽圓滿結束。本次大賽暨沒有舉辦開幕式,也沒有舉辦閉幕式,但每天上午、下午比賽開始前都進行了莊嚴肅穆的升國旗儀式。本次大賽分別有廣州、肇慶、潮州、東莞、揭陽、中山、梅州、惠州、江門9個市組隊參加了各項目各組別的比賽,教練和運動員總數達200多人,其中年齡最小的運動員才4歲,來自各地的運動員們都盡心儘力地參與並完成了競賽角逐,獲得了相應的榮譽。本次大賽中的雙人網上蹦床賽是蹦床運動中新增設的競賽項目。
2019年09月10日,廣寧縣體育館舉行第十九屆全國武術學校套路比賽,第十九屆全國武術學校套路比賽共有來自北京、河南、山東、陝西、浙江、福建、廣東等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89所國家體育總局註冊武術學校的700多名運動員參賽。

地方特產


“園嶺文筍”。廣寧縣可食用的筍類很多,但以“園嶺文筍”為最佳。它的特點是:肉質細嫩、味道鮮甜、啖之可口。鮮文筍炒瘦豬肉尤為美味。舊時南街貞記茶樓有一味傳統名菜叫做“妙釀文筍”,很受食者的讚揚。每逢“清明”節前後,“園嶺文筍”總是供不應求,從外地回鄉的港澳同胞,總要買上三幾斤,品嘗一下它的美味,臨離鄉時還要帶上數斤,作為送禮佳品,讓在外地的親戚朋友品嘗一番。
“石澗白菜”。廣寧縣地處西北,氣溫較低,種植黃牙白菜比較困難,但在石澗種植的黃牙白菜,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肉質細嫩,顏色雪白,美味可口。一般的每株重五、七斤,也有大至十多斤者。每年秋收之後,石澗附近的農民,家家戶戶都要種植一批白菜,到春節前後供應全縣各地市場,有的還用艇仔運往四會、三水、西南、懷集等地銷售。
“清桂茶葉”。廣寧縣出產茶葉具有悠久歷史,茶葉的品種也不少,但以“清桂茶葉”最為聞名。其主要特點是:性味甘涼,能生津解渴,開胃消滯,提神醒腦。每當飯後飲上一、兩杯清桂茶,會感到身心舒暢,格外精神。
“賓亨沙葛”。賓亨地處綏江河畔,土質松疏、肥沃,當地農民曆來有種植沙葛的習慣。“賓亨沙葛”的主要特點是:肉質細嫩、爽脆、鮮甜、皮薄、體大,而且根蔃少。一般每隻一、二斤重,大者也有五、七斤的。
“葵洞紫背天葵”。紫背天葵只在廣寧縣海拔一千三百米的葵洞羅殼山才能找到,多是野生於高山石壁之中,用開水沖而飲之,能生津解渴,開胃消滯,除暑去濕,利水通淋。採摘回來曬乾放好,常年可用。
“拆石油粘米”。油粘米,又名貓牙粘、鼠牙粘,是人們喜吃的優質米,但以拆石的油粘米為最佳。其主要特點是:質地軟,含油多,半透明,用它煮成的飯,表面有油光,十分香口。據說舊時有不少達官貴人,常常派出專人到拆石購買油站米,以供享用,還有南街三間當鋪的“大老闆”長年都是吃拆石油粘米。
“梅山吊鐘花”。吊鐘花是中國名花之一,歷來享有盛譽。廣寧縣聯和梅洞出產的吊鐘花,早在明清時期就遠銷廣州、香港、南洋一帶。它的特點是花多而密,五彩玲瓏,而且多在春節前後開花,可供欣賞一個月以上。在春節時家中插值。

獲得榮譽


2017年7月,創建成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
2019年3月,獲廣東廚師之稱號。
2019年5月,廣寧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6月,入選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第一批)名單。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

著名人物


廣寧縣歷史名人不勝枚舉,大革命時期有農民運動領袖薛六、周其鑒等;抗日戰爭時期有抗日救亡運動宣傳旗手孔令淦等;解放戰爭時期有傑出的革命領導人歐新、陳瑞琮等。在各時期,還有高玉山、周其松、譚鴻機、羅國傑、胡超、黃駒、王作之、龍啟炎、周其柏、馮啟賢、伍學禎、黎百松、高譽鈴等一批革命英烈。有近代理論教育家陳伯翼、愛國愛鄉教育人士馮肇光、中醫名家周南邨;當代有全國武術“南拳王”邱建國、著名武術教練曾慶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