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支那

交趾支那

交趾支那(越南的稱呼∶-Nam Kỳ-;漢字∶南圻,意思是南部) 位於越南南部、柬埔寨之東南方。法國殖民地時代,該地的法語名稱是-Cochinchine-,首府是西貢。當時越南還包括安南與東京。

名稱由來


交趾(越南語: Giao Chỉ )是中國古代對越南的稱呼。法語名稱的Cochin來自印度城市柯枝的舊稱“柯欣”(Cochin),取名原因不明。越南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很大,長期自稱“中華”(越南語: Trung Hoa )。到了19世紀,阮朝世祖嘉隆帝靠法國援助復國,但仍自視為“中國”(越南語: Trung Quốc ),視東南亞其他國家為“蠻夷”,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並在中南半島全力“改土歸流”、“以夏變夷”,強迫柬埔寨國王接受漢姓和將“夷名”“柴棍”改名西貢等等 ……因此,法國奪得南圻后,稱此地為 交趾支那。
該地區曾由多個政權統治,從而決定著印度支那的命運。阮氏家族首領統治越南南部時,首都是順化(越南語: Thuận Hóa ),後來法國人稱之為安南(安南本來指越南北部)。法國奪得交趾支那之前,該地從未作為獨立行政單位。隨著越南國的成立,交趾支那在1949年消失。
法屬交趾支那
法屬交趾支那
南越也統治該地,但它已經與安南地區合併。

殖民地歷史


原阮朝所置南圻六省
原阮朝所置南圻六省
基於政治經濟方面的複雜原因,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決定奪取越南南部,在1858年9月佔領峴港。1859年2月18日,法國佔領邊和 (Biên Hòa;今同奈省) 、嘉定 (Gia Định) 和定祥 (Định Tường) 三個南部省份。1862年4月13日,越南被迫將它們割讓給法國。1864年,法國將所得領土稱為交趾支那。 ‎ 1867年,法國奪得‎昭篤 (Châu Đốc 越南稱安江省)、河仙 (Hà Tiên) 和永隆 (Vĩnh Long) 三省。
法屬交趾支那的統治是直接的軍事獨裁統治。法國交趾支那統督府(越南語: Nam KỳThống đốc phủ 南圻統督府)既負責軍事又負責民事,統督(越南語: Thống đốc )由法國海軍將領擔任。1862年後擔任此職務的是海軍上將博納爾和德拉格朗迪埃爾等(武官即海軍軍人統治的制度一直延續到1879年)。后德維萊爾成為第一任文官統督。在統督之下設置了負責法制的總檢察長、負責調查解決與殖民地有關一切事務的內政署長以及負責財政的審計官。地方行政區劃分為四個大區和若干小區。大、小區的官員全由法國人擔任,法國人廢除了阮朝的府(越南語: phủ)、縣(越南語: Huyện)政府機構設置。小區以下的官員有一部分是由法國主辦的法越培訓學校畢業的越南人充任,他們直屬法國人負責的小區領導。從1900年1月後小區才改稱為省(越南語: tỉnh)。小區以下的“總”和“社”屬於基層政權,法國任命效忠於他們的越南人擔任正副總,列入行政人員名單,發給薪金。這一時期,法國尚未直接干預鄉社一級的行政,但社長和里長也是法國統治的工具。
1864年法國殖民當局在交趾支那首先建立租讓地制,以低價拍賣佔有的土地,並無償地把土地授給法國殖民者和“同化”了的越南人。法國殖民者採取增加賦稅和搜刮糧食和物資的手段,為其殖民侵略活動服務。僅1867年法國在交趾支那徵收的各種捐稅即達574萬法郎,除用於當地外,還上交法國政府150萬法郎。
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和法國佔領區的治安,在軍事上,法國在交趾支那保持一支海、陸軍。同時建立一支由法國軍官指揮與控制下的越籍軍隊——“習兵”,招募越南人加入,以補充法國兵力之不足。法國殖民當局依靠這支隊伍維持治安,鎮壓人民反抗,並利用它為法國對外擴張服務。
1887年,交趾支那成為法屬印度支那(越南語: Liên bang Đông Dươngthuộc Pháp )的一部分 (當時包括安南、東京與柬埔寨)。交趾支那直轄領地分為21省、兩市(西貢、堤岸)和一島(富國島)。設立由副總督(統督改稱)為首的法國殖民政權(由法屬印度支那總督領導之下)進行管轄,並建立樞密院負責行政,殖民地議會(1880年2月成立)則作為副總督主持下的諮詢機構。法屬印度支那海軍司令部設在西貢,金蘭灣是最大的軍港,也是重要的海軍基地。
在不斷增加耕作面積和增加地租剝削的基礎上,法國在交趾支那掠奪大量的大米以供出口。20世紀30年代,交趾支那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穀倉,世界上第三大稻米供應地。
1941年7月28日,日本軍駐守於該地,並在1945年3月9日正式佔領它,直到戰爭結束。
1945年5月16日至1946年,交趾支那名義上是越南帝國(越南語: Đế quốc Việt Nam)的領土;1949年6月14日,則是越南國 (越南語: Quốc gia Việt Nam,後為越南共和國Việt Nam Cộng hòa) 的領土。
交趾支那
交趾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