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助的結果 展開

王助

福建閩侯烈士

王助(1914-1941)又名道助,福建閩侯縣亭江鄉(今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象洋村人。1931年夏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選派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反帝大同盟遠東大會,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烈士簡介


1930年至1933年11月,先後在福州培英中學、北平燕京大學和廈門大學求學,積極從事學生和工人運動,曾三次被反動派逮捕入獄,判過死刑。1934年8月調任工農紅軍閩浙贛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4月任中共閩東北分區區委書記,同年8月任紅軍閩北獨立師政委兼閩東北軍分區政委,1937年秋任閩贛省軍政委員會主席,在閩北蘇區領導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率部改編為新四軍參加抗戰。1938年2月任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積極貫徹執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動,發展黨的組織,組織抗日武裝徵集兵員,培訓幹部充實新四軍。1938年3月閩中游擊大隊集中泉州整編期間,國民黨頑固派發動“泉州事變”,謀殺閩中游擊大隊大隊長劉突軍等領導人,強行解除閩中游擊大隊武裝。王助代表新四軍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迫使國民黨當局釋放被拘押的閩中游擊大隊併發還武器。新四軍北上后,受命留在閩北繼續組織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一戰線部部長、省委黨校副校長。1940年,國民黨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閩北抗日形勢逆轉。王助率部轉入抗擊國民黨頑固派的游擊戰爭。1941年9月21日率領小分隊前往建甌、南平、順昌邊界開展工作途中,在建陽東坑頭遭受敵軍襲擊,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生平經歷


王助在馬尾福州海軍藝術學校讀書時,因參加罷課鬥爭,被勒令退學,翌年,入福州英華中學,加入中共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民國20年夏,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反帝大同盟遠東大會。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21年秋,考入北平(現北京)燕京大學。因領導學生運動,組織示威遊行,引起學校當局注意,黨組織調王助回福建工作。民國22年秋,王助轉入廈門大學經濟系學習,發展校內“反帝大同盟”組織,成立黨的外圍組織“現代文化社”,吸收進步學生二百餘人參加,出版《現代文化》刊物。民國23年1月,王助參加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8月,任閩北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翌年1月,任閩東北軍區政治委員,率領閩北獨立師第二、三團約一千餘人,堅持游擊戰爭。民國25年1月,任閩東北抗日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安事變”后,到建甌松溪、政和一帶宣傳抗日救亡政策,在邵武、建陽等地三戰三捷,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挑釁。民國27年2月,任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主任,加強前後方聯繫,恢復和發展中共組織,搞好統一戰線工作。3月間,國民黨頑固派將閩中紅軍游擊隊包圍繳械,製造“泉州事件”。王助與範式人即向國民黨省政府主席陳儀交涉,據理力爭,獲得勝利。同年夏,組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福州總隊。冬,到連江建立工農武裝,辦合作人員訓練班,先後為新四軍輸送幹部60餘名。民國28年5月,新四軍福州辦事處遷到南平,王助組織失去聯繫的中共黨員,在各縣重建黨組織。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召開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王助當選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9月,兼任武夷幹校副校長。民國30年1月,省委機關撤離崇安,王助率領隊伍在建甌一帶開展游擊戰爭。5月間,重病,到邵武中心縣委駐地療養。8月,為溝通閩北與閩南聯繫,大病初癒就帶領部隊日夜兼程,向南挺進,9月21日,途經建陽茶 東坑頭遭遇一股土匪,在帶領隊伍突圍時中彈犧牲。

人物紀念


1997年底,王氏家族的海內外族人在半年的時間裡,籌集了近30萬元修建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