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齋
十竹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始於隋朝,完善於宋,元傳入歐洲,明至巔峰,經歷了雕版、活字、木版水印等階段,以胡正言的“十竹齋”代表的餖版、拱花等多色套印技術,集繪、刻、印於一體,被中國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教授譽為“十竹齋佳制,畫刻印三絕”,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清晚期逐漸被西方傳入的石板印刷替代。木版水印技藝是中國古代科技生產史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雖歷盡人間滄桑、飽經世劫磨難,依然薪火相傳、綿延不絕、代代相繼,在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傳承延續狀況的比較中,更明顯地表現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和盛旺的生命力、以及無與倫比的延續性。作為炎黃的後人,當為此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光榮,也當自覺地感受到主動地學習、傳承和弘揚這一文明流脈的沉重責任。中國的傳統版畫藝術,是華夏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早為世界所公認。學界的共同認識是,中國的傳統版畫在千餘年中長久傳世、並廣泛流傳於海外各國的製作技術形態,至遲是在唐朝形成的。現藏於英國大英圖書館唐懿宗咸通九年王玠刻本(西元868年)、也是當今所能看到記有年代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和僖宗中和二年(西元882年)四川省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曆書,可以證明雕版印刷在唐代已經很流行。尤其是那幅《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扉頁畫《祗樹給孤獨圖》,其刻工技術之高超,印刷效果之精美,令今人莫不嘆為觀止。由其製作技藝的高度完美成熟的程度,也可做出這樣的推測或判斷:在此作品問世之前,中國傳統版畫已經經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由雛形至成熟的演進和發展歷史。
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以後,中國的刻書業集於金陵、蘇州、杭州、歙縣等地,有關版畫的插圖,自然也以這幾個地方為最精。例如金陵的唐氏富春堂、蘇州的書業堂、杭州的張氏白雪齋等,都以刻圖精美而著稱。
明朝後期,彩色套印法更臻於精美完善的境地,南京的吳發祥和胡正言更進一步利用所謂“餖版拱花”法,即依色分版、靈活套印的彩色套印法、和利用版面凹凸進行壓磨使畫面拱起的特殊技法,刊印傳世傑作的《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主動開掘印刷語言和材質語言的表現力,開拓出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至此,木刻版畫一躍而成為具有獨立價值的藝術作品。這幾部作品精工富麗,具備眾美,令人難及之處亦不在少數。蘭經居士題十竹齋書畫譜小引中有云:“展冊淋漓,宛然在目,蓋淡淡濃濃,篇篇神采,疏疏密密,誠畫苑之白眉,繪林之志幟也。”
十竹齋信箋餖版拱花 魏立中復刻
1701年(清朝康熙四十年)李笠翁和沈心友在南京芥子園請人編繪,並由雕版師精心竭力合作而成的《芥子園畫譜》,此書是胡正言“十竹齋”餖版彩色套印法的延續和發展,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同時也是一部相當完備的中國畫技法教材,在彩色畫譜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邀約鄭振鐸先生共同出資,發起了重刻輯印《十竹齋箋譜》等典籍的行動,魯迅先生親自撰寫《重印十竹齋箋譜說明》,文中說道:“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版畫叢刊會假通縣王孝慈先生藏本翻印。編者魯迅、西諦;畫者王榮麟;雕者左萬川;印者崔毓生、岳海亭;經理其事者,北平榮寶齋。紙墨良好,鐫印精工,近時少見,明鑒者知之矣。”
1957年,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美術學博士生導師王伯敏在《美術研究》1957年03期《胡正言及其十竹齋的水印木刻》中一書中深入研究並高度讚揚了十竹齋水印木刻,並在文章中指出:“十竹齋的水印木刻 , 是繼承了傳統的套印技術發展起來的。我們的國家正是紙張和印刷術發明的國家。我們的前人在這方面就下過了不少辛勤的勞動,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不是這樣,十竹齋的水印木刻 , 不可能驟然達到那樣精美和巧妙的程度。
1958年,“水印工廠”這個由院長潘天壽大師題寫廠名的工廠卻沒有輕易被歷史淘汰出局,而這正歸功於它對木版水印技術的繼承和 發揚。該廠員工張耕 源、徐銀森、王剛、陳品超等人的共同 努力下,重新翻刻了《十竹齋印譜》,與此同時也翻刻和複製了一批書畫名作,其中以複製寫意水墨畫為主,並在寫意水墨畫的複製中多有技術創新,使得寫意水墨畫複製技術達到了國內 最高水平,因此,木版水印有“天下真跡一等”的美譽,杭州成為國內木版水印三大基地之一。
1965年,十竹齋再度復業,與南京文物公司合二為一。
2001年,杭州十竹齋藝術館成立,堙沒數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得以重生。
《十竹齋箋譜》之一 魏立中復刻
2013年11月19日,為引起社會對傳統木版水印技藝的關注,促進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推動國家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由國家圖書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杭州十竹齋藝術館承辦的“十竹齋木版水印非遺藝術傳承文獻展”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開幕。
2013年12月,為更好地保護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這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十竹齋藝術館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的稱號。
2014年8月,為使得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能夠實現真正的傳承,國家圖書館與杭州十竹齋藝術館首次聯合舉辦十竹齋木版水印培訓項目。
2014年11月,由杭州十竹齋藝術館申報的“木版水印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3年,作為“十竹齋”的誕生地,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開始重點實施十竹齋品牌復興計劃。
2014年,南京十竹齋畫院成立,並設立“十竹齋餖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藝傳習所”,活化“畫刻印”三絕的文化瑰寶。
2016年,南京《十竹齋箋譜》重刊工程啟動,先後聘請了數十名境內外專家組成顧問團隊,組建了精幹專業的工作隊伍。
2019年8月22日,南京《十竹齋箋譜》重刊完成。
2019年12月1日,杭州十竹齋藝術館被文化與旅遊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版水印”技藝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