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設計
現代工業設計
現代工業設計,現代主義設計,通常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又稱為“技術美”,或“機器藝術”。現代工業設計是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設計的代表人物主張:設計師要擺脫傳統設計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以人為本。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個人色彩,又稱為現代工業設計。
通常又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或“技術美”,或“機器藝術”。
從意義上來說現代工業設計是指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從構思到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並且用明確的手段表示出來的系列行為。
“現代設計”與”當代設計”在設計領域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當代設計”是指目前、近期的設計。在藝術史、社會學、工業設計中,“現代”是一個專用術語,它是針對“後現代”而言。什麼叫“現代”?這要區分三個範疇:科學領域、藝術領域、工業設計領域。在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現代”指工業化以後的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次現代化時期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出現以流水線為代表的經濟高速發展,尤其是1920年代形成了以柏林為中心的科學藝術繁榮時代。第二次現代化時代指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後期西方的經濟繁榮和美國式的消費時代。這兩個時期被稱為現代時代,又叫機器時代。在這幾百年中西方國家一直信仰科學技術,追求物質和現代性,它的發展過程往往處在繁榮、危機、耗盡、創新的循環中。
在文化藝術領域,“現代”的含義往往受上述影響,因為藝術總反映時代精神。但是嚴格說,它還有另一層含義。從廣義上,有人認為文藝復興以後西方文明的整個發展時代都被稱為“現代”,因為從文藝復興以後,藝術界的價值追求不同與以前,開始追求以人為本。從狹義上說,“現代”藝術是與工業現代化緊密相關,現代藝術二十世紀以來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現的主要運動潮流,象立體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功能主義、無調派、印象派、連續派、意識流等,每種思想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1970年代以後,藝術界出現“後現代”,實質上是對科學技術追求“現代”的修正。
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中的“現代設計“含義
什麼是建築和工業設計領域中的“現代設計”?四本著作中對此進行了分析論述。1934年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和歷史學家瑞德著《藝術和工業》,1936年培夫斯內著《現代運動的先驅》,1990年馬庫斯著《功能主義設計》,2000年李樂山著《工業設計思想基礎》。“現代設計”通常被稱為“功能主義設計”,又稱為“技術美”,或“機器藝術”。瑞德和培夫斯內把功能主義成為是二十世紀設計思想的主線條,“本世紀的天才”和“正統風格”,工業化時代以來功能主義設計主要代表是:帕克斯頓於1851為世界工業展覽會設計的倫敦水晶宮,以英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先驅莫瑞斯為代表的藝術和手工藝運動,1910年代德國工作聯盟和1920年代德國著名設計學校包豪斯。按照這種觀點,功能主義還包括1950-60年美國模仿包豪斯的傢具革新和建築的現代設計,1950年代德國烏爾姆市設計學院,斯堪底納維亞國家的設計思想。馬庫斯認為,現代設計首先改變了19世紀末建築和物品的古典審美觀,它追求外形簡單、誠實、直接,形式符合目的,沒有附加裝飾,採用標準化製造,價格合理,表現結構和材料特性,這些建築物都採用白牆、平頂、大條形窗戶,激進使用玻璃。20世紀50年代后又發展成為玻璃牆高層建築。這一評價的膚淺之處是,把功能主義看成只是各種“藝術流派”中的一種,認為功能主義在建築、室內、和傢具設計中突破了以前那種模仿古代風格的古典主義美學,減少或者消除附加裝飾,強調可用性。功能主義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為核心,而不是形式。德國功能主義的具體設計思想是,要首先發現事物的本質、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確充分發揮事物的功能,形式應當反映這種本質和目的,而不要畫蛇添足,也不要文不對題。後來,有人用美國建築師蘇里文(1856-1924)的一句話“外形跟隨功能”來概括功能主義設計思想。蘇里文在“所考慮的高層建築”一文中寫道:“一切有機體和無機體,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類的和超人類東西,一切內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現形式(只要其生命在這一表現中可被辨識出來),都有一個普遍規律,那就是形狀總跟隨功能。”他舉例說,“一個銀行大樓的外形應當反映銀行的本質或功能,而不是反映傳統廟宇的功能。”
其中A1ias|wavefront公司的Studio軟體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設計軟體之一。Studio軟體包括Studio/paint、Design/Studio、Studio、Surface/Studio和AutoStudio等5個系列,提供了適用於從早期的繪製草圖、造型,一直到製作可供加工採用的最終模型等任一設計階段的工具。Studio軟體巧妙地將設計與工程連接起來,先進的動畫工具還可讓設計師更真實地觀測到設計方案,另外還可應用逆向工程把模型數字化。整個設計流程天衣無縫,完完整整地將產品送到最終生產線。
現代工業設計在現實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它所涉及的設計方向大致如下:
1.產品設計——產品設計是工業設計的核心,它將原料的形態處理為更有價值的形態,設計師通過對人生理、心理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分析,從而進行產品在功能、性能、形式、價格、使用環境的定位並結合材料、技術、結構、工藝、成本等因素,綜合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角度進行創意設計,以滿足顧客的需求。
2.環境設計——作為溝通人與環境(建築、交通、居室、商場、街道……)之間的界面語言,工業設計通過對人的行為、目的和需求的認知,運用設計語言使人與環境相融合,為人們提供方便、舒適的生活。
工業設計是工業現代化和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其設計對象是以工業化方法批量生產的產品,工業設計對現代人類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又受制於生產與生活的現實水平。
——摘自《淺談對現代工業設計發展趨勢的思考》 作者:秦方
把現代工業設計發展趨勢大體體現在其一:生理需求即“以人為本”滿足人們使用上的功能性;其二:心理需求即“情感訴求”與人們在內心產生對產品本身認知上的共鳴。
1.現代工業設計趨勢之“情感訴求”
對於情感設計主要是指藝術設計師通過對人們的心理活動、情緒、情感產生的一般規律和原因的分析研究,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加以提煉和表達,有意識的激發人們對作品的共鳴,以達到創作作品的目的性。它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簡單說來,體現在設計過程中將其融於產品“形式美的設計”和“產品文化設計”兩個方面。
A、現代工業設計形式美中的“情感訴求”:通俗說來就是指設計要從內心深處挖掘構思,表露於形式的過程。而設計的主題是基本不變的,它其中蘊含著設計的情感訴求,而表達的形式卻沒有固定的形式,可以體現為不同的形式美。我們可以在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進行創新,通過它們來寄託情感彰顯形式美感。如:a、產品的造型因其在空間中佔有一定的位置和形狀,所以它勢必會給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造型本身的形式美和環境相協調可以增強產品的親和力,產品設計中的“仿生”就是對這一原理的應用;b、色彩的形式美是最大眾化的,人們對色彩的情感體驗最為直接。它不但可以增強對產品的識別記憶,對於色彩冷、暖色的區分就能說明這一理論,兒童用品的設計大多以鮮艷的暖色為主,滿足孩童活潑、爛漫的情感訴求。而對於成年人的用品就可以根據年齡、性別、職業等適當的選用暖色或冷色去進行設計。c、材質的形式美它對情感的表達主要來自於人們對材質質感的感受。
B、對於現代工業產品文化設計中的“情感訴求”:產品文化設計中情感表達是符號式的,它是一個時代人們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的體現。拿“傳統”產品文化來舉例,“傳統”產品文化在中國有著廣袤的發展市場,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怎樣在產品設計中運用文化促進設計發展,設計反作用推動文化進步的人文設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人眼裡是神秘的、博大精深的,這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對其合理的運用必定會提升產品的設計品位,增加產品的設計分量。
2.現代工業設計發展趨勢之“以人為本”
對於“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在20世紀初提出來的,以人為中心即是“以人為本”,它是為人的需要而設計,它所提倡的是面向人的設計思想。而將其放回到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是在自然經濟環境下的手工藝設計,還是在工業化社會大生產背景中的工藝美術設計、工業設計或是信息時代的現代設計,它們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人,而不是物。“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協調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設計師又將這一理念進一步細化為“普適設計”和“綠色設計”。
A、“綠色設計”的提出對我們來說其實不陌生,它在被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發展至今站在人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去實踐。社會的進步帶來了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關注自身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而可利用資源的日趨枯竭無疑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這又將直接影響到人類文明及子孫後代的繁衍生息,所以“綠色設計”是立足於現實,規劃未來。
B、“普適設計”的受眾就是廣大的群眾,他們是社會消費結構中的中堅力量,為大眾創造儘可能多、儘可能合理的生活產品和方式即滿足人之“使用”的需求是其設計宗旨。“普”字的含義本身就體現了設計服務對象範圍之廣,而“適”字又是對設計本身“實用”要求的註釋。
——摘自《淺談對現代工業設計發展趨勢的思考》 作者:秦方
柳冠中被譽為“中國現代工業設計之父”。1984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工業設計系”。多年來勤奮耕耘、為人師表,奠定了我國工業設計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教學體系,已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工業設計學術帶頭人和理論家。其教學、學術和設計實踐活動遍布大江南北,培養了大批該專業的教學和設計精英、骨幹;其“生活方式說”、“共生美學觀”、“事理學”等理論方法在國內乃至國際設計界都產生了導向性影響,形成了中國自己的設計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