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珪壽
朴珪壽
朴珪壽(朝鮮語:???,1807年—1877年),字桓卿、瓛卿,號瓛齋,是朝鮮王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本貫潘南(今韓國全羅南道羅州)。他是朝鮮著名實學思想家朴趾源的孫子,不僅繼承併發揚了實學思想,更萌生出有利於朝鮮近代化的新見解,因此被認為是開化思想的始祖之一。
朴珪壽出身潘南朴氏,是朝鮮王朝時期的名門望族。他的祖父是朝鮮傑出的實學思想家朴趾源,曾著有《熱河日記》,是北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父親是朴宗采。朴珪壽早年曾服侍孝明世子,並時常與他討論實學思想,孝明世子逝世后,朴珪壽十分悲傷,蟄居在家20多年。其間他對內鑽研實學書籍,研究各種學問;對外則觀察世界大勢,思考國家前途,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想。
後來朴珪壽參加科舉考試,並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朝鮮憲宗十四年)獲增廣試丙科及第。咸豐十一年(1861年,朝鮮哲宗十二年),他曾作為慰安副使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朝拜和慰問躲避英法聯軍的清朝咸豐帝,他親眼目睹了清朝被西方列強欺凌的現實,深感朝鮮必須增強國力並主動開放才能避免宗主國清朝所遭受的羞辱。同時,他又將《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中國人撰寫的介紹西方的書籍帶回朝鮮,自己則招收門徒,廣泛傳播這些書籍,使朝鮮社會受到很大的震動和影響。
同治元年(1862年,哲宗十三年),朝鮮西南部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即壬戌農民戰爭,朴珪壽被任命為按核使,前去鎮壓起義。同治五年(1866年,朝鮮高宗三年),朴珪壽任平安道觀察使,同年七月,在其任內發生舍門將軍號事件,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駛入朝鮮平壤的大同江面上,強制要求朝鮮與之通商。朴珪壽採取火攻戰術,指揮平壤軍民擊沉這艘武裝商船。朴珪壽此舉大大提高了朝鮮人民的反侵略士氣,也使當時攝政的興宣大院君喜出望外,此後朴珪壽成為了大院君派系的官員,同治十年(1871年,高宗八年)“辛未洋擾”之時他甚至負責代表大院君撰寫對清朝的報告書,以強硬的措辭拒絕了對美國妥協的建議。但事實上,朴珪壽內心主張自主開放,他對朝鮮堅持閉關鎖國而產生的“孤立之患”深表憂慮。同治十一年(1872年,高宗九年)朴珪壽作為謝恩使再次出使中國,慶賀同治帝大婚和親政。他被清朝正在進行的洋務運動深深折服,使其思想中的進步因素逐漸增多,更加堅定了他的主張。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宗十年)十一月,大院君被朝鮮王妃閔妃趕下台,朴珪壽雖曾屬於大院君一派,但由於其長期持對外開放的主張而得到了閔妃集團的賞識和重用,被任命為左議政。此時朴珪壽開始公開呼籲主動開放國門,成為朝鮮官員中第一個喊出與“西洋各國貿易通商”的人。同時,他對於長期與日本僵持的書契問題(日本在明治維新后遞給朝鮮的國書中有“皇上”、“奉敕”等語,因而朝鮮屢次拒絕),也建議不要拘泥個別字句,而應主動和日本修好。光緒元年(1875年,高宗十二年)發生雲揚號事件,光緒二年(1876年,高宗十三年)日本以此事件為借口脅迫朝鮮打開國門。朝鮮朝野就是否開放的問題爭論不休,時任判中樞府事的朴珪壽屬於主和派。但他並非像領議政李最應那樣無條件妥協,他認為打開國門是大勢所趨,但應當自主開放。他對於與日本修好一事曾發表這樣的意見:“日本稱以修好,而帶來兵船,其情叵測矣。第念三千里封疆,如果盡內修外攘之方,致國富兵強之效,則豈敢來窺畿甸,恣行恐嚇?誠不勝憤惋矣!”最終朝鮮政府還是無條件接受了日本的條款,簽訂了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77年2月9日),朴珪壽病卒,謚號文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