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廟

山西省晉城市高平二郎廟

徠高平二郎廟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高平市寺庄鎮王報村。現存金、明、清代建築,有戲台、獻殿、正殿、東西垛殿、廊房等。戲台為金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遺構。戲檯面闊一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台基略呈長方形,台身立四柱,上設大額枋,柱頭上施有轉角鋪作,每面補間各兩朵,昂皆為真昂,后尾挑於平槫之下,形成方形框架承托屋架。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代戲台,為研究中國的戲劇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價值。

廟宇結構


高平二郎廟
高平二郎廟
二郎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里寺庄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明清建築若干座,金代建築一座。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台,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文物專家認定該戲台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台。佔地面積1785.6平方米,現存正殿、獻殿、戲台、東西廂房若干間。二郎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戲台、獻殿、正殿;戲台兩側為東西掖門、垛殿、角樓,一字並列;正殿兩側各建耳殿三間,院內東西廊廡各十間,廊廡北部東西對稱各建有配殿一座。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為明代遺構;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為明代遺構。獻殿中央還擺放有明萬曆徠九年石雕供桌一張。

廟宇歷史


二郎廟位於高平市市區西北8.5公里寺庄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二郎廟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在唐代時已存,廟院座北面南,單進院,現存建築有:戲台、獻殿、正殿、東西垛殿、廊房等。歷代屢有修葺,戲台為金代遺構,其餘均為明清遺物。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修繕


納入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第一批修繕保護工程的長治市高平二郎廟就是其中之一。高平二郎廟是一處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清代建築14座;金代建築1座,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的戲台,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現存最早的戲劇舞台。二郎廟由清末至。今從未進行過修葺、保養。在這次大修前,所有建築都有了嚴重的殘破,屋頂大部分坍塌、牆體局部塌陷,各類木構件嚴重糟朽,石構件缺失……為了對其進行科學的維修保護,2006年高平市文物局曾委託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對二郎廟全部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制定了保護修繕設計方案。方案於2007年底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論證組通過。2008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對山西南部早期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二郎廟保護修繕工程立項后被納入了第一批修繕工程項目中。

廟宇景點


最早的戲台
最早的戲台
廟內有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戲台
在二郎廟中迄今為止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金代戲台,它位於廟之中軸線最南端倒座位置,面擴一間,平面為正方形,寬、深均5米,進深四椽,懸山式屋頂,簡板布瓦蓋頂,建設在一個高1.1米的台基上。台基平面為正方形,須彌座式,長7.4米,寬5.9米,高1.4米。四角立柱均為粗碩的圓木柱,下施圓柱形砂石柱礎,礎徑隨同木柱一般,約有0.5米,柱、礎通高3.13米(木柱高2.65米,石礎露明部分高0.48米)。木柱收分、側角甚是明顯,具宋金建築的雄渾大氣。屋頂單檐歇山,舉折平緩,翻修過的琉璃脊獸甚是美觀。整個建築由斗拱直接支撐屋面,柱子上細下粗,處處體現出金代時期的建築特徵,戲台大額枋寬厚,不用闌額,而在柱頭上橫穿一替木用以承重。大額枋和替木都伸出柱外,斷面垂直截去,不假任何雕飾。撩檐桁下施由三段木對接的平枋,枋下每面各斗栱四攢,空當兩攢正上為枋之對介面。斗栱四鋪作,單下真昂,昂身較短,昂嘴略近扁平。栱面不抹斜,所用皆真華頭子,耍頭也作昂形。四轉角斗栱皆三縫,出45°由昂、斜昂,側面耍頭則為螞蚱頭。在戲台正面右下方的一塊束腰石上,留有這樣一則銘文題記:“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趙顯、趙志刊。”石板右上角還刻有:“博士李皋”四字,就是這些文字記載為該戲台提供了確切的創建年代: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這也證明該戲台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確實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台。

廟宇殊榮


高平二郎廟
高平二郎廟
高平二郎廟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等單位主辦的首屆(2013年度)“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評選結果5日在京揭曉。山西高平市二郎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