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頌·那
先秦時期創作的一首詩
《商頌·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本篇是殷商後裔祭祀烈祖”的樂歌用盛大的樂舞表示對祖先的尊敬,祈求保佑。全詩共二十二句,使用賦法對奏樂、舞蹈層層鋪敘,敘述了祭祀儀式上樂舞的順序。即先秦鼓樂、再奏管樂、再擊磬節樂、再鐘鼓齊鳴、高唱頌歌跳起萬舞:最後筆鋒一收轉人祭祀祈福。文中多用“簡簡”"淵淵”"穆穆”等疊詞,語言生動形象,既能增強詩的音樂性,又給以身臨其境的實感。美好的樂舞儀式給莊重肅穆的祭祖場景增添了一些輕快的氣氛,是頌詩中的上等佳作。
全詩一章,共二十二句,可分三層。一層六句,言奏鼓樂祖,祈求賜福;二層十句,極陳樂舞之盛美;三層六句,進一步表現對先祖的敬仰之情,總括全詩,結束祭詞。此詩在寫法上的特點是虛寫先祖的功業,實寫祭祀樂舞之盛,語言生動形象,聲調和諧優美。
第一層言奏鼓樂祖,祈求賜福。總提全詩,下文即據此而言。首句以讚美驚嘆的筆觸寫樂舞的盛況和規模的宏大,引人入勝。二三句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敬神的鞉鼓以及它諧和洪大的“簡簡”之聲,渲染出場面的熱烈和莊嚴。而“湯孫”迎請並禱告“烈祖”的目的是為了“衎我烈祖”“綏我思成”。這就起到了點明題旨,並開啟下文的作用。
第二層承上用十句的篇幅,極陳樂舞之盛美。先承上寫“鞉鼓”之聲,由“簡簡”而“淵淵”。行文有變化,使人彷彿看到手搖鞉鼓的不同姿勢和舞步,並隨之而聽到鞉鼓發出的既有節奏而又富於變化的陣陣鼓聲。次寫“管樂”齊奏的“嘒嘒”之聲,細小而宛轉,與諧和而洪大的鞉鼓聲互相配合,“既和且平”。再次則寫清越的“磐聲”,作者用“依我”二字出之,可見這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使上述鞉鼓、管樂等都“配合著我”“伴奏著我”而進行,組成一曲抑揚頓挫、快慢強弱、有起有落的交響曲。通過這各種樂器按一定音律演奏發出的和諧的樂聲,作品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當時祭神者虔敬的心情和莊嚴的場面。作品至此,略作一頓,轉寫祀者的自贊:湯孫的事業顯赫,祭祀的音樂和美。實則融自贊於“穆穆”的樂聲之中,仍是緊扣題意,寄寓著對“烈祖”的美贊和祈福。接下去寫大鐘(庸)、大鼓(鼓)、大舞(萬舞),將樂舞之盛推向高潮。一個“斁”字寫樂,概括了它的盛況;一個“奕”字寫舞,道盡了它的嫻熟。合而觀之,有鐘有鼓,相互和鳴,有樂有舞,萬舞洋洋,其禮樂大盛之狀,溢於言表。尤其是在音樂上,“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故緊接兩句說貴賓看了沒有不興高采烈的。
第三層六句又可分兩小節。“自古在昔”以下四句,一方面頌揚先祖的懿行懿事,有所作為;一方面用以自勉自強,要以先祖為效法的榜樣。這又進一步表現了“湯孫”對先祖的敬仰之情。末二句是祭祀的最後祝詞(《商頌·烈祖》同此),它除了起總括全詩、結束祭詞的作用外,還可以加強祭祀的神秘氣氛和宗教效果。
此詩在寫法上的特點是虛寫先祖的功業,實寫祭祀樂舞之盛。樂舞之中,寫舞只一句,而著重寫樂,舉凡鞉鼓、管、磬、庸、鼓等樂器,應有盡有,各具情趣。尤其是“簡簡”“淵淵”“嘒嘒”“穆穆”等擬聲疊字的大量運用,繪聲繪色地寫出了各類樂器所發出的不同樂音。不僅如此,而且還通過“既和且平”、“依我磬聲”、“庸鼓有斁”等寫出它們的和聲。這些都能使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聲調鏗鏘,和諧響亮,優美動人,既能增強詩的音樂性,又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