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爵士

酸爵士

酸爵士興起於80年代末,它將爵士樂與嬉蹦樂(Hip-Hop)結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業化。酸爵士經常採用嬉蹦樂的編曲模式,DJ的"刮擦"技術在從中得到了大量的體現。在嬉蹦樂的樂隊基礎上薩克斯、小號等爵士樂中常見的樂器以音樂背景的形式作即興演奏。這種爵士樂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爵士樂的個性。

簡介


酸爵士
酸爵士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酸爵士是唱片商進行商業運作的一種手段,他們只是利用爵士樂當誘餌,為其贏得更多的聽眾和更大的商業利益。酸爵士的代表人物有:吉爾斯·彼得森(Giles Peterson,DJ)、US3樂隊、羅伊·埃爾斯(Roy Ayers,顫音琴演奏家)等。

名稱由來


Gilles Peterson
Gilles Peterson
酸爵士(英文: Acid Jazz),又譯 迷幻爵士(見#名稱段落),源於英國英格蘭南部,是爵士樂的一種分支音樂類型,結合了部分靈魂樂、放克音樂(Funk)和的士高成分,尤其是循環拍子和調式和聲方面。它在1980年-1990年間開始發展,由最初類似爵士放克(Jazz-funk)風格,轉型至類似電子舞曲和波普音樂的混合。
儘管“酸爵士”一詞在先前已被創造,但一般認為DJ吉爾斯·彼得森和克里斯·班斯(Chris Bangs)在1987年倫敦卡姆登(Camden)某家夜總會裡,口中所謂的酸爵士才是已成形。受廣泛認同的酸爵士。吉爾斯·彼得森在英國廣播公司電台第一台(BBC Radio 1)中介紹自己時,名言他認為酸爵士一次源自哪兒:“我們播放這張稀有的古舊七英吋乙烯基唱片—歌曲都是不依拍子地彈瘋狂搖滾吉他作前奏的推進性搖擺節奏歌(Groove)。我嘗試加速播放,令到聲音扭曲。克里斯·班斯透過麥克風對我說:“如果有酸浩室(Acid House,比酸爵士更早產生的音樂類型),這個一定就是酸爵士。這就是“酸爵士”一詞的起源。就像笑話一般。”

特點


Eddie Piller
Eddie Piller
吉爾斯·彼得森(Gilles Peterson)和埃迪·皮爾勒(Eddie Piller)也成立了一家同樣名為「酸爵士」(Acid Jazz Record,簡稱 Acid Jazz)的英國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皆會唱酸爵士音樂。唱片公司願意專為酸爵士出唱片,可見它很受歡迎。
酸爵士
酸爵士
酸爵士包含很多電子音樂元素,而且很適合作現場即興改版演出,所以歌手都很喜歡在其演唱會演唱酸爵士歌曲。英格蘭樂隊「匿名者」(Incognito)和「新重騎兵」(Brand New Heavies)的演唱尤其著重酸爵士的和弦特質。酸爵士的發展也可算作爵士放克、靈魂爵士的復興。因為多種樂器可作現場即興演出,加上酸爵士特殊的編曲模式,讓唱片騎師的「刮擦」技術得以體現 ─ 這協助諾曼·傑伊(Norman Jay)、吉爾斯·彼得森、帕特里克·福奇(Patrick Forge)等唱片騎師打響知名度。
酸爵士的常用樂器包括:色士風、小號、伸縮號(長號)、單簧管鋼琴、結他、低音大提琴、鼓。(詳見「常用樂器」段諾)
「Acid」一字多義,最為人熟知的意思是「酸」。不過,英語「Acid Jazz」的「Acid」是迷幻藥LSD的俚語,所以「Acid Jazz」的正確譯名應為「迷幻爵士」。但人們大多不知「Acid」的真正意義,曲解為「酸」,以致產生「酸爵士」的誤譯。

起源


酸爵士
酸爵士
在1970年代後期的英格蘭南部,樂器互動產生的推進性搖擺節奏(Groove)在夜總會逐漸流行,傳入各地形成成多種風格。例如在倫敦,最流行的風格叫倫敦模塊(London mod)音樂。這時期的酸爵士和北方靈魂音樂(Northern Soul)有不同風格,但兩者也有一點相似。
雖然流行於1990年代美國的爵士樂是爵士浩室(Jazz-house)和爵士說唱Jazz Rap),尤以尋求部落(A Tribe Called Quest)、黑羊(Black Sheep)、叢林兄弟(Jungle Brothers)為代表。酸爵士在當時尚未普及,但酸爵士樂隊新重騎兵(Brand New Heavies)和上述三隊樂隊齊名,可謂突破成功。日本最著名的酸爵士樂隊是United Future Organization。英國最著名的酸爵士樂隊是馬德斯基馬汀與伍德(Medeski, Martin & Wood)。

發展


酸爵士
酸爵士
玩“酸爵士”音樂的這一代音樂人士聽著爵士樂和瘋克、嘻哈樂長大的,因此這三種音樂對他們產生了同樣重要的影響。“酸爵士”同樣包含了這三種元素,形成了打擊樂為主並具有類似爵士樂的現場感的風格。但是它的模式是以嘻哈樂、瘋克和跳舞音樂為主要構架的。
在1970年代後期的英格蘭南部,(樂器互動產生的)『推進性搖擺節奏』在夜總會逐漸流行,傳入各地形成多種風格。例如在倫敦,最流行的風格叫倫敦模塊(London mod)音樂。這時期的酸爵士和北方靈魂音樂有不同風格,但兩者也有一段相似。
酸爵士
酸爵士
“酸爵士”這個用語就開始出現在日常談話中。但實際上,在俱樂部演出的酸爵士和真正的酸爵士根本是倆碼子事。在當時,假如真的酸爵士只能用酸爵士一詞,無從區別。新聞記者都對這種音樂類型很混淆,他們嘗試聯絡曾經熱愛唱倫敦模塊的歌手,尤其是埃迪·皮爾勒和詹姆斯泰勒四重奏(James TaylorQuartet,以風琴手詹姆斯·泰勒為首的組合)。某些雜誌以“酸爵士模塊”(Acid Jazz Mods)為題撰文分析,卻惹惱了酸爵士和模塊音樂支持者,指它曲解了酸爵士和模塊音樂。
英國雜誌《Straight No Chaser》對酸爵士的評論可被視為一個值得參考的量度尺。
亦有不少衣服製造商為酸爵士歌手設計服裝(當然酸爵士並沒有任何標準裝束)。
酸爵士
酸爵士
通常酸爵士表演場地都會分為兩邊:喜歡懷舊歌手唱原始爵士樂與靈魂樂的一邊;喜歡唱片公司簽約的新樂隊唱酸爵士的一邊。這就是當時的人支持歌手的方法,但卻令到懷舊樂隊逐漸息微。之後再1990年代英國,有些樂隊嘗試把嘻哈音樂和叢林音樂(Jungle music)以酸爵士形式融合演出。這已被現代音樂評論家輕蔑,指這是“為爵士樂加入新鮮感的錯誤嘗試,遠離正途音樂”。
吉爾斯·彼得森(Gilles Peterson)和埃迪·皮爾勒也成立了一家同樣名為“酸爵士”(Acid Jazz Record,簡稱Acid Jazz)的英國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皆會唱酸爵士音樂。唱片公司願意為酸爵士出唱片,可見它很受歡迎。

前衛音樂家的參與


酸爵士
酸爵士
在酸舞士的發展過程中,前衛的音樂家們也及時對它給予關注。在美國,前衛樂手比爾·拉斯威爾(BILL LASWELL)成立了格言(AXIOM)公司,著重探討將前衛爵士、世界音樂、搖滾節奏與瘋克節拍如何結合的問題,一批後現代樂手如亨利·斯里基爾、索尼·沙洛克(SONNY SHARROCK)、材料樂隊(MATERIAL)、尼基·斯考佩利迪斯(NICKY SKOPELITIS)、實踐樂隊(PRAXIS)都曾在該公司出版了優秀的專輯,同時公司也出版了一些其他國家藝術家的實驗爵士作品,中國音樂人劉索位就在該公司出版了自己將川劇與爵士融合一體的專輯《藍調在東方》(BLUES IN THE EAST)。
早在80年代中期,紐約布魯克林就已經成為HIP-HOP文化的發源地,當地的許多音樂家認為馬薩利斯對爵士樂的貢獻過於保守,他們將自己的HIP-HOP文化與爵士相結合,提出了M-BASE的概念。M-BASE是“宏觀基礎上有結構的即興表演”幾個片語開頭字母的縮寫(MATROBASIC ARRAY OF STRUCTURED EXTEMP ORIZATION)。
酸爵士
酸爵士
M-BASE的領軍人物是中音薩克斯手斯蒂夫·科勒曼(STEVE COLEMAN),他於80年代中期組建的樂隊“第五元素”(FIVE ELEMENTS)是M-BASE運動中最主要的代表。科勒曼從帕克的音樂中得到啟示,而後從奧耐特.科勒曼掛帥的70年代前衛風格的樂隊“黃金時代”(PRIME TIME)的音樂中獲得靈感,創造出一種平衡的、無規則的、卻很有震撼力的節拍,他在90年代完善了這種風格,1995年的專輯《恍惚節拍》(DEF TRANCE BEAT)是其代表作品,在專輯中,以科勒曼的小號為主線,HIP-HOP不連貫的節拍、瘋克狂野的節奏和街頭說唱藝人的演唱構成了一條活躍動感的節奏線,使得專輯完全給人以漫步紐約黑人區那種古怪而興奮的活力感。
M-BASE的其他代表人物還包括小號手格雷漢姆·海恩斯(GRAHAM HAYNES);歌手格雷格·奧斯比(GREG OSBY),卡桑德拉·威爾遜(CASSANDRA WILSON)、吉他手大衛·吉爾摩等人,這些樂手,原來集合在今日爵士公司(JMT)旗下,後來則轉到了BMG、神韻、藍音等大公司,歌手格雷格·奧斯比德《3-D生活模式》(3-D LIFESTYLES)、黑色書籍(BLACK BOOK)和卡桑德拉·威爾遜的《新月之女》(NEW MOON DAUGHTER)等專輯都一度是市場上的暢銷專輯。
酸爵士就是這樣,成為了年輕人的最愛,與此同時,當代黑人文化中最具代表特徵的HIP-HOP文化也因此和爵士產生了融合,於是,爵士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走進21世紀。

樂隊歌手


尋求部落(A Tribe Called Quest)阿蒙·托賓(Amon Tobin)伯納德·珀迪(Bernard Purdie)新重騎兵(Brand New Heavies)石英明(DJ KRUSH)爵士四人行銷(Fourplay)傑米羅奎爾(Jamiroquai)傑·迪拉(J Dilla) Jazztronik(野崎良太)馬克·法里納(Mark Farina)強烈撞擊(Massive Attack)馬德斯基馬汀與伍德(Medeski, Martin & Wood) MONDO GROSSO Nujabes 保羅·莫蘭(Paul Moran)皮特·洛克(Pete Rock)菲爾·戴維斯(Phil Davids)隆尼·喬丹(Ronny Jordan)羅伊·埃爾斯(Roy Ayers)聖日耳曼(Saint Germain)貓帝國(The Cat Empire)水晶方式(The Crystal Method)盜竊集團(Thievery Corporation)托斯卡(Tosca)久保田利伸United Future Organization(縮寫:UFO) Us3 零七(Zer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