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昌平城望居庸關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是清代政治家、詩人康有為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點題,從居庸關周圍景物落筆,寫盡了長城的雄偉氣勢;頷聯承前,擴展視野,寫遠望所見景象;頸聯繼續描繪景物,綜合眼見與耳聞,寫盡了長城的環境;尾聯由望而想,抒發感慨,表現了作者的一片愛國深情。全詩寫景生動靈巧,動靜相襯,極有聲勢,且結尾含蓄蘊藉,頗有餘味。

作品原文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
城堞逶迤萬柳紅,西山岧嵽霽明虹。
雲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
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
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

註釋譯文


註釋

1.昌平城:舊縣城名,清代屬順天府,今北京昌平區。居庸關:關名,中國“八大雄關”之一,在昌平縣境內,是萬里長城一個重要關隘,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兩旁高山屹立,翠嶂重疊,花木蔥蘢,猶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2.城堞(dié):謂長城上的齒狀矮牆。逶迤(wēi yí):蜿蜓曲折,拐來拐去。
3.岧嵽(tiáo dì):亦作“岹嵽”,同“迢遞”,遙遠貌。霽(jì):雨後或雪後轉晴。
4.大野:原野。鷹盤勢:指蒼鷹盤旋。
5.永夜:長夜,整夜。
6.時平:時事太平。堡堠(hòu):碉堡,土堡
7.軍都:居庸關亦稱軍都關。鬼雄:鬼中雄傑。出自《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此指為國犧牲的將士。

譯文

城牆蜿蜓曲折掩映在萬樹紅柳之間,西山高遠延綿起伏,雨後初霽飛架起一道明亮的彩虹。
雲垂大野蒼鷹盤旋起勢,地展平原駿馬賓士生風。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秋夜漫漫駝鈴聲聲傳送,這是在塞上,天邊稀疏的樹影連綿相接,一直延展到關東。
時事太平已久,連堡壘上也生長滿青草,我真想西出軍都關憑弔為國捐軀的烈士忠魂。

創作背景


康有為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曆五月,赴北京應順天鄉試,閑暇之時,曾單騎出遊,過昌平,謁明陵,望雄關,登長城,因此創作了《過昌平城望居庸關》《登萬里長城》等十餘首紀行詩作。

作品鑒賞


賞析

這首詩以“望”字結構全篇,八句十景,意境高遠,氣勢恢宏,格調雄渾,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豪氣。
首聯點題,先從居庸關周圍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落筆:“城堞逶迤萬柳紅,西山豈嵽霽明虹。”居庸關兩旁高山屹立,重巒疊翠,在雨後新晴彩虹麗日的襯托下,很是壯觀美麗。眼見這“居庸疊翠”的燕京之景,詩人的心情必是十分愉悅。
頷聯承前,擴展視野,寫遠望所見:“雲垂大野鷹盤勢,地展平原駿走風。”這兩句是全詩的名聯,特別是“鷹盤勢”和“駿走風”兩個詞語,化靜為動,極有聲勢,在景物描寫中,表現了年輕詩人的蓬勃朝氣。
頸聯繼續描繪景物,既有眼見,又有耳聞,頗為鮮明生動:“永夜駝鈴傳塞上,極天樹影遞關東。”這兩句採取時空交錯的手法,意念由熱而冷,境界則由實入虛。這一熱一冷,一實一虛,無疑染上了時代色彩,它在形象地告訴人們:自有長城以來,就有這樣的駝鈴,這樣的樹影,這樣的關塞,有志之士在不斷地為民奮鬥,為國獻身。
尾聯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感慨,表現了一片愛國深情:“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軍都吊鬼雄。”作者在這裡是以反語出之,乃是激憤之詞。字裡行間,飽含著對那些只圖享樂,不求進取的統治者的辛辣諷刺,這也正是此詩的主旨所在。
這首別具風格的山水詩,由“過”而“望”,再緣望而“思”,透過鮮活奇偉的畫面,表現一種激昂慷慨之情,這正是他後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思想流露,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思想價值。

評價

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治國: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作者選擇別緻的角度,抓住居庸關景物的特點,展開具體的描繪,將長城的雄姿,邊地的壯麗,都刻劃得歷歷如畫。作者在客觀的描繪中,又寄寓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詩句便顯得深厚。結尾寄憤於景物,含蓄蘊藉,頗有餘味。(《金元明清詩詞曲鑒賞辭典》)

作者簡介


康有為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年),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長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1871~1908年)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於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信奉孔子儒家學說,曾擔任孔教會會長。著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