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塘口鎮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開平市轄鎮
- 廣東省陽西縣轄鎮
塘口鎮
廣東省開平市轄鎮
塘口鎮位於廣東省開平市中部,距市區9公里,北接馬崗、沙塘鎮,西與恩平市沙湖鎮接壤。面積72.8平方千米(2017年),轄3個居委會和18個村委會,190條自然村,人口26315人(2017年)。華僑、港澳台同胞4萬多人,分佈在世界58個國家和地區,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碉樓之鄉和曲藝之鄉。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478萬元,人均收入4572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塘口鎮常住人口為17822人。
清代屬平康都,1912~1949年屬第一區,1950年為第二區,1952年為第六區。
1958年與赤坎、百合2鄉和赤坎鎮合置赤坎公社,1960年析設塘口公社。
1983年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
1996年,面積72.8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鎮政府駐塘口墟,轄18個管理區(行政村)和3個居委會。
塘口鎮位於廣東省開平市中部,距市區9公里,北接馬崗、沙塘鎮,西與恩平市沙湖鎮接壤。面積72.8平方千米。
塘口鎮地勢西高東低,為丘陵地帶。植被覆蓋面廣,主要山脈有東西走向、海拔394米的百立山和南北走向、208米的羅漢山。
塘口鎮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均氣溫22℃,年降雨量2200毫米。
塘口鎮主要河流有南渠、北渠。
農業
塘口鎮[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
工商貿易
塘口鎮是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衛星鎮之一。全鎮遵循“工業興鎮,商貿旺鎮”的思路,全面開拓工商貿易發展空間,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以水邊為龍頭,以敬、昇平為兩翼的工業發展格局,開發了具有塘口特色的不鏽鋼廚具系列、“貢寶”小家電系列產品。目前,全鎮有“三資”企業3家,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564家,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有2家。全鎮從事工商、建築、運輸、服裝製造業人員達4000多人,逐步充實以針織、食品、印刷、包裝、廚具、化工等產業為支柱的生產體系。私營、個體企業異軍突起,“貢寶”牌電熱水壺遠銷日本,“國暉木業”生產的桌球台出口至美國等國家,深受客戶歡迎,成為鎮級經濟的一大增長點。主要工企業有:國暉木業有限公司、廣東貢寶電器有限公司、祥潤紙品廠有限公司、勁力粘膠廠、開平市美富達調味食品有限公司、鷹田廚具廠、塘口印刷廠等。
全鎮有各類型的商業、企業422家,年商業貿易額4700多萬元。興建農貿市場5個,總面積9.99萬平方米,年成交額1000多萬元。
從2001年起,開平市政府每年都在塘口舉辦“中國開平碉樓文化旅遊節”,大大提升了塘口的旅遊形象,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塘口鎮毗鄰325國道,境內的赤九公路南接赤坎鎮,北連馬岡鎮,西通恩平沙湖鎮,交四公路貫穿全境。將於2003年10月通車的開(平)陽(光)高速公路橫跨全鎮5個村委會,並在昇平村有出口,往廣州不到70分鐘車程。東距國家一級口岸三埠港12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便利。
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初級中學2所,小學13所,幼兒園3間,中小學生逾5000人。塘口鎮寶樹中學被評為廣東省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和開平市一級學校。有醫院1家,計劃生育服務站1所,衛生站14間,全鎮實施農村醫療保障制度。辦有僑刊《潭溪月刊》、《古宅月刊》、《里謳月刊》和多家民間曲藝社。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群眾性體育活動普及到自然村。
改革開放以來,塘口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熱心捐資贈物,為家鄉建設和公益事業特別是文教衛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捐建了塘口僑聯大廈,塘口衛生院,方氏圖書館及崇義小學等,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裝機容量6000門,開通了行動電話、住宅電話、圖文傳真服務,實現有線電視網路化。
源遠流長的華僑文化賦予塘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全鎮有各式碉樓600多座,數量之多為開平之冠,其建築風格獨特,融匯中西文化精髓,極具觀賞價值。著名景點有江門僑鄉新八景之一的AAAA級景點中國華僑園林一絕——立園和“開平碉樓與民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項目自力村碉樓群。
自力村碉樓群
碉樓—它源於明朝後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它將歐美建築的精美浪漫與東方建築的簡約樸質完美結合,集防洪防匪居住與一身,如衛士般散落在開平的各個村落,忠誠的守護僑眷,圓了華僑建家立業的宏圖,也見證了一段心酸的歷史。它屹立的身姿,是遊子在異鄉遙不可及的鄉愁。中國領土上帶有西洋特色的建築,多帶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開平碉樓,卻充分體現了華僑主動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他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結合本身的審美情趣,傾注在碉樓的建設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開平碉樓的千姿百態,不拘一格。成就了建築歷史上獨特絕世的藝術文化。
被選入世遺的村落有四處:錦江里、馬降龍、自立村和三門裡。
塘口鎮[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
方氏燈樓
塘口鎮[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
立園
塘口鎮[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
立園的意境是"小橋、流水、人家",立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別墅區、大花園區、小花園區。三個區用人工河或圍牆分隔,又巧妙地用橋亭或通天迴廊將三個區連成一體,使人感到園中有園,景中有景,亭台樓榭,布局幽雅,獨具匠心,令人有巧奪天工之感。
立園既有中國園林的韻味,又吸收歐美建築的西洋情調,將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國華僑私人建造的園林中堪稱一流,也是中國目前發現較為完整的中西結合的名園。
立園正門,在別墅區靠南角,門邊(向南)就是"立園運河"。大門正中上方"立園"二字,柔中帶剛,瀟灑圓滑,是書法家吳道熔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書寫的。
從正門進內,沿運河迴廊西行約100米,便進入別墅區。別墅區有別墅六幢,古式碉樓一幢,其中以"泮立"、"泮文"兩幢別墅最為華麗壯觀,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築,蓋綠色琉璃瓦,巧妙地架空,成了實用的隔熱層。室內地面和樓梯皆鋪彩色義大利石,而今六十多年,仍然光彩照人,此乃能工巧匠登峰造極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室內牆壁裝飾著以中國古代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大型彩色壁畫、浮雕和大型塗金木雕;彩坭浮雕是"劉備三顧草廬",塗金木雕為"六國大封相",塑造人物逼真,栩栩如生,且雕刻精湛,構圖別出心裁。各層牆邊都裝置西式壁爐;所有窗戶都裝上防蚊窗紗;天花下懸吊著古式燈飾;每層擺設著工藝精緻的酸枝傢具,顯得古樸幽雅貴重,古色古香。用水和衛生間的設施,如抽水機、浴盆、坐廁、水箱等均是從國外購置的。門口重門深鎖,使人倍感神秘──當時的家庭防盜設施,由此可見一斑。四樓是謝維立先生"祖先神位"的設置,不但構築工藝獨異,與眾不同,而且那神龕對聯題寫著:"宗功偉德興民族,祖德豐隆護國家。"由此可見園主那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精神,確實令人可敬可佩!
別墅區的西邊是大花園,它的布局為南北向(即是坐北向南),主要以"立園"大牌坊,和"本立道生"大牌坊為軸心進行布局。
立園牌坊,南隔運河,遙對"虎山",牌坊左右,有鐵制的20米高,直徑30公分的兩條圓形"打虎鞭",向著虎山巍然矗立,象是要鎮住“老虎”的淫威,起著理順當時人們信仰風水的祈求,也襯托得牌坊更加肅穆壯麗。步入牌坊,可以看到兩邊對稱地各蹲一隻雕刻精細的花崗岩石獅,右雄左雌,顯示出雄踞鎮虎之氣概。沿著水泥路兩邊金魚池直達"修身立本"牌樓,牌樓後面是一大片"井"字形花輔。牌樓東側有一建築群,前面一座是鋼盤水泥石米的羅馬建築,工藝別緻,名曰"鳥巢";稍後面一座是米黃色全部通花的水泥建築,工藝特異形如鳥籠,底部又建有金魚池,一說為"鳥籠",一說為"花藤亭"。大花園的西南角有一座塔式別墅,名為"毓培"。別墅小巧玲瓏,建築工藝堪稱一流。內有四層建築,是園主別出心裁構思的,有仿效中國古代的、日本寢式的、義大利藏式的、羅馬宮式的。每層地面精心選用圖案,巧妙地用四個"紅心"連在一起,構成的圓形圖案獨具愛心,又用彩色的義大利石磨鑲在每個廳、房正中,據推測那是園主對四位夫人心心相印的情懷。這幢別墅是園主為紀念愛妾所建,可謂匠心獨運。
大花園地下,是用鋼筋水泥建築的地下室,有暗道內外相通。大花園四周是曲徑迴廊,把整個花園建築連成一體,置身其間,令人倍感自然舒適。
“小花園”位於“大花園”和別墅區之南,中間與運河相隔。別墅區與小花園之間建“虹橋”連接,橋上建"晚香亭"一座,遊人入亭登樓觀賞園景,別有一番情趣。小花園構圖別緻,為"川"字形。園內以"兀"形運河分隔,東邊建“玩水”橋連接,橋上建“長春”亭;西邊建“觀瀾”橋連接,橋上建"共樂亭"。小花園主要由"挹翠"、"長春"、"共樂"三亭組成。而“挹翠”亭頂,塗繪幾幀古代"八仙過海"的人物灰雕壁畫,色彩鮮艷,人物活靈活現,頂部盤踞著一條金龍,懸垂的燈盞,就像它吐出來的明珠,惟妙惟肖,令人讚不絕口。此三亭皆建造得具風格,精巧秀麗。
"長春亭"邊的五層小白塔,造工也很精美,玲瓏剔透,小而別緻,惹人喜愛。據稱是震懾南方的"丙丁祝融"火神,以摒除煙火侵擾,保護園林平安。別墅區有泮文、泮立等融匯中西建築風格的六幢別墅和碉樓一座,其外部黃牆綠瓦,飛檐斗拱,氣勢磅礴,別具中國殿堂古風;室內設計高雅舒適,古色古香,廳堂裝飾著屏風壁畫,紅木台椅,水晶宮燈,花架書櫥,洋盆浴缸,西方壁爐,湘繡潮雕,鑿井引水,手搖供水。廳堂室間閑雅舒適、幽靜溫馨,頗有世外桃源之韻。大花園綠樹相映,鳥語花香,參天古木,迴廊曲徑,使人心曠神怡。概言之,整個立園不但在建築物構圖獨異,而種植花草樹木也構思獨特、新穎,適應時代潮流,有規劃地巧妙安排,遍栽各種名花異草、風景樹、材用樹、果木樹等,應有盡有,琳琅滿目。而今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翠挹園亭,繁花滿園,花香鳥語,置身園中心曠神怡,游者流連忘返。遺憾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園主維立舉家赴美,故而立園原計劃的各項工程也只好停建,使人慨嘆惋惜。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塘口鎮常住人口為17822人。
2019年12月30日,塘口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