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許琦的結果 展開
許琦
攝影師
許琦,1917年3月26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字一夫,攝影師。曾是上海電影製片廠一級攝影師,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攝影學會名譽會長。
許琦
許琦出生在江蘇江陰,童年在上海度過。因家貧,小學畢業后,無力繼續攻讀初中,適逢大哥新婚,大嫂家中寬裕,幸而被帶到上海,入讀上海君毅中學。兩年後,全家隨大哥大嫂一起遷居到南京,轉入南京的三民中學繼續讀書,此時漸對南京美術專科學校發生興趣。1931年,許琦考入南京美術專科學校的專修科。兩年後升入國畫系讀本科。
許琦學習美術時,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有高希舜及陳之佛,在名師指點之下,也算學有所成。
許琦
彼時因費穆的民華影片公司攝影師周達明跳槽,帳下無人,於是許明介紹許琦到民華工作。費穆正籌拍《國色天香》,許琦開始了第一次獨立掌機。但這部影片的攝影並不成功,甚至令費穆不願署名。許琦十分沮喪,只有離開了民華公司。二戰結束后,許琦加入中央電影攝影場,當新聞攝影師,在南京拍了不少新聞片。如蔣介石拜謁中山陵的新聞片等。不料蔣介石在看過片子后,想召許琦任他的隨從攝影。而許琦卻拒絕了這個機會,原因是聽說著名攝影師黃紹芬加盟了文華公司,他想在黃紹芬指導下繼續從事故事影片的拍攝,於是在二哥許明介紹下,許琦成了黃紹芬的攝影助理。后兩人一直合作,從文華公司,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再到海燕廠,再到“文革”后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一直到80年代中後期先後退休。
許琦早期學習美術
黃佐臨對許琦比較信任。《假鳳虛凰》過後,《夜店》、《表》、《腐蝕》、《思想問題》,還有以後的《為了和平》、《布穀鳥又叫了》、《三毛學生意》、《黃浦江的故事》都由許琦擔任攝影師。
許琦《假鳳虛凰》上映時的街頭海報
1952年,文華並進了國營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不久聯影併入上影。1956年,上影分成江南、海燕、天馬三個廠,許琦進了海燕廠。和許琦合作過的著名導演除了費穆、黃佐臨以外,還有曹禺《艷陽天》,吳永剛《哈森與加米拉》,陳西禾、葉明《家》,劉瓊《阿詩瑪》;“文革”後期,跟湯曉丹合作拍攝了《難忘的戰鬥》;文革後跟沈浮合作拍攝了《曙光》;80年代,跟謝晉一起拍攝了《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和《秋瑾》三部影片,令他在晚年重新登上職業生涯的高峰。
許琦認為中國的電影拍攝條件一直是很差的,從燈光、布景到其它技術環節,都是如此。這就逼著攝影師去動腦筋,想辦法在這樣差的條件下,把場景裡面的人和物拍得更有真實感,更加符合生活的自然形態。比如,過去室內場景的光源一般就是一盞油燈,或一盞電燈泡,這個時候,攝影師就要考慮,布光是否符合劇情的要求。如果太亮,顯然對於那盞油燈來說就不真實。
如拍《不了情》的時候,在陳燕燕住的那間屋子裡有一場戲,劇情要求停電了,陳燕燕和劉瓊兩個人在房間里點起蠟燭。一會兒,電又來了,兩人把蠟燭吹滅,蠟燭光變成了電燈光。這個時候,要考慮,蠟燭光與電燈光的亮度是不同的,光源方向也是不同的。怎麼來表現這種區別,只有靠攝影師的經驗和處理光線的技巧。這樣的場景現在來看會覺得很簡單,但在那個時候,那樣一種條件下,你只有動腦筋,才能拍得真實、自然。
許琦《天雲山傳奇》
崔琦在文華公司拍片的時候,還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攝影師如何去跟演員合作。演員的表演是要靠攝影師用畫面來傳達的,但攝影師又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去妨礙、干擾演員的表演,而是應該想著怎麼把他的表演,把人物性格最準確地表現出來。這個問題過去也不是很容易解決的,比方說,你要拍演員的大特寫,不像現在你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用長焦距鏡頭拍。那時的鏡頭沒有這麼高級,達不到這個要求,攝影機必須離演員很近,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演員的表演。所以他總是盡量離演員遠一點,用最長的焦距拍;另一方面,有時攝影師還要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去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用攝影機彌補表演本身的不足。
在拍《腐蝕》的時候,程之有一場威脅丹尼的戲,總覺得味道不夠,但又不能要求演員像在舞台上那樣張牙舞爪,大喊大叫地去演,許琦當時就用了廣角鏡頭,這樣演員的臉在畫面中就變形了、扭曲了,顯得更加兇惡醜陋,程之的表演是淡淡的奸笑,但這個奸笑一旦放在這個扭曲的構圖中,就被放大了、突出了。
許琦認為,一個攝影師要善於處理攝影機和場景的關係。過去,有的景片做得很粗糙,看上去就很假,拍的時候稍不注意就穿幫了。《國色天香》之所以不成功,很大原因就在於沒有拍好布景。後來拍《天雲山傳奇》的時候,經驗多了,就不再會吃這種虧了。《天雲山傳奇》有一部分外景是在安徽九華山。有一個景,背景中的山形很好,但就是有些房子顯得不倫不類,角度又避不開,於是許琦就用了一些像松樹一樣的盆景,把這些房子給遮擋住,拍出來的畫面一點也看不出來。還有一個景,是一片小竹林,只有不多的幾叢竹子,但拍出來要求給人一種很深、很寬的大竹林的感覺,也是用的類似的手法。
總的來說,許琦認為攝影師要學會在畫面上做加減法,加法就是要會借景,把一個地方的景用到另外的地方,以彌補實景在構圖上的不足;減法就是要利用現場的景物,前後景的縱深對不必要的物象做遮擋。一個攝影師在場景前不是被動的,他應該利用現成的場景為自己的畫面構思服務,而不只是消極地用攝影機記錄現成的場景。
關於中國的電影攝影,許琦覺得一定要有民族的風格。因此,在處理畫面構圖、光影,乃至色彩的時候,許琦追求一種自然含蓄的效果,一般不輕易地猛推、猛拉、猛甩,迴避較強的畫面衝擊效果。最好不要讓觀眾感覺攝影機的存在。這種風格在《天雲山傳奇》中貫徹得比較徹底。影片中有一場戲,羅群被打成右派,得了重病,馮晴嵐用一個板車把他拖回去。這場戲是在吉林通化拍的雪景。拍這場戲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謝晉導演不在現場。所以這場戲要重拍很不容易。兩位演員表演很自然,羅群躺在板車上,雪花飄落到他臉上化成了水珠,馮晴嵐拉著板車。一不小心滑了一跤,她爬起來,轉過身,用手揩去羅群臉上的水珠,羅群也取下馮的眼鏡,替她擦去濺到上面的雪花。這幾個動作都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而完全是現場即興的,馮晴嵐的那一跤也是演員真摔的,攝影師的任務就是在現場抓拍,用攝影機記錄下演員真實的表演。
看見演員摔倒,覺得很真實,趕快用攝影機捕捉到這個動作。而有的攝影師可能不會這樣做,他一看演員摔倒了,就想劇本里沒有這個動作啊,不行,重來一遍。如果是這樣,現場的那種真實感和生動感就沒有了。像這種場景,你怎麼去組織,怎麼去排練啊?要是這樣一弄,現場就全是腳印了,雪景就毀了,那個車轍印的特寫也就沒法再拍了。拍這場戲的時候,現場的機位和演員調度很複雜,那時候用的機器很笨重,移動不方便,不可能像現在,你可以用輕便的機器跟拍。在雪地上也不可能用軌道,所以完全要靠周密的場面調度。
許琦[攝影師]
八十年代新生代攝影師在組織畫面的時候喜歡用不規則的構圖,使用色彩也比較大膽醒目。比如張藝謀拍攝的《一個和八個》,令許琦很震驚,他使用景別、色彩、構圖、影調這些手段跟老一代人完全不同,但是又跟影片的情節、主題很吻合。但第五代導演的部分影片太喜歡故意打破構圖的平衡感,把大遠景和近景、特寫這種極端景別的鏡頭接在一起。光影方面呢,也是有意加大高調、低調的對比,而不是很強調場景的現實感和生活依據,許琦並不喜歡這種拍攝風格。
例如不規則的構圖,到底是劇情所要求的,還是導演、攝影師要刻意去營造一種風格;觀眾看到這種畫面時,是覺得很舒服還是彆扭。如果是為了單純追求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而不管劇本的要求,不管觀眾看電影時的感受,那不是許琦要追求的東西。
總之,許琦認為,一個攝影師在創作的時候,有兩個問題必須要照顧到,一個是要考慮導演的構思、劇情、人物性格、主題、風格;另一個就是要考慮觀眾的欣賞,要讓觀眾看得舒服、流暢、賞心悅目。
· 1937年,畢業於南京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
· 1938年,進上海新華影片公司擔任照相洗印學徒兼攝影助理。
· 1941年,進民新影片公司拍攝故事片《國色天香》,導演費穆。
· 1946年,進文華公司拍攝故事片《不了情》(與葛偉卿合拍),導演桑弧;《假鳳虛凰》,導演黃佐臨;《夜店》,導演黃佐臨;《母與子》,導演李萍倩。
· 1947年,文華公司拍攝故事片《艷陽天》(與葛偉卿合作),導演曹禺;《好夫妻》,導演洪謨。
· 1948年,長江影業公司拍攝故事片《人盡可夫》,導演徐蘇靈。
· 1949年,文華公司拍攝故事片《表》、《思想問題》,導演黃佐臨。
· 1950年,文華公司拍攝故事片《腐蝕》,導演黃佐臨;戲曲片《相思樹》,導演韓義。
· 1951年,文華公司拍攝故事片《太陽照亮紅前海溝》,導演魯韌。
· 1952年,在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紀錄片《人民新杭州》(與朱靜合作)、擔任紀錄片《工人有力量》攝影組召集人。
· 1953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哈森與加米拉》,導演吳永剛;該片獲文化部優秀影片三等獎。
· 1954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為了和平》,導演黃佐臨。
· 1956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家》,導演陳西禾、葉明。
· 1957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海魂》,導演徐韜。
· 1958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紅色的種子》,導演林揚;在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布穀鳥又叫了》、《三毛學生意》,導演黃佐臨。
· 1959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黃浦江的故事》,導演黃佐臨;戲曲片《百歲掛帥》,導演徐蘇靈。
· 1960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片《秦娘美》,導演孫瑜。
· 1961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片《蔓蘿花》(與張貴福合作),導演范萊、趙煥章。
· 1963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阿詩瑪》,導演劉瓊。
· 1964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豐收之後》,導演徐韜、紀錄片《華東農業大豐收》。
· 1965年,在海燕電影製片廠拍攝紀錄片《下丁家人》。
· 1972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紀錄片《小小歌舞》、《新歌歡舞》(與朱靜合拍)。
· 1974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難忘的戰鬥》,總導演湯曉丹。
· 1975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盛大的節日》(聯合攝影)。
· 1979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曙光》(上下),導演沈浮、天然。
· 1980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天雲山傳奇》,導演謝晉,該片獲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 1981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故事片《牧馬人》攝影顧問,導演謝晉。
· 1983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故事片《秋瑾》(與張永振合作),導演謝晉。
· 1985年,在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片《牡丹亭》(與喬積昌合作)。
· 1986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戲曲片《丫環傳奇》(與蔡關根合作)。
· 1987年,擔任福建電影製片廠與南京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故事片《屠城血證》攝影顧問,該片獲廣電部優秀影片獎。
· 1988年,擔任上海民盟影視部、上鋼三廠影視部合拍電視連續劇《小小花》攝影師。
· 1992年,獲中國電影攝影師學會優秀攝影獎、特別獎。
性 別:男
職 稱:副教授
所屬教研室:游泳教研室
行政職務:游泳中心游泳部副部長
導師個人研究方向:
高水平游泳運動員訓練、游泳競賽管理與市場開發、游泳教學
1988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運動系,同年被國家教委選派赴莫斯科體育學院留學。1993年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教。2001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師從鍾秉樞博士,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
1993年9月至2006年1月在北京體育大學游泳教研室工作,曾擔任游泳教研室副主任,擔任游泳專修、普修、游泳專項理論與方法課程。曾任游泳校代表隊教練員、主教練、競賽組組長。1998年9月獲得講師資格,2003年10月獲得副教授資格。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借調體育總局游泳管理中心、國家游泳隊工作,為隊委會、科研組成員。2006年1月調至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工作,任游泳部副部長。
2006年獲得全國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類三等獎。曾獲得北京體育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科技新人等稱號。為國家游泳隊備戰04、08奧運會科研組成員。參與完成多項總局、游泳管理中心和北京體育大學課題工作,教學和研究成果獲得過國家體育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全國體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北體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大體協游泳分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一等獎等,多次參加總局游泳管理中心的調研工作。目前已在核心期刊、一級學術會議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獨立或參與完成學術著作11部,參與了全國體院游泳教材的編寫工作。目前合作承擔總局備戰08年奧運會游泳項目科研攻關課題一項(主要參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