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產業金融的結果 展開

產業金融

產業發展的金融活動總稱

產業金融是在現代金融體系趨向綜合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依託並能夠有效促進特定產業發展的金融活動總稱。

定義


產業金融著作
產業金融著作
產業金融(Industrial Finance)
產業金融是一門全新的學科,主要研究產業與金融的相互融合,互動發展,共創價值。產融結合,產業為本,金融為用,產融一體化是必然大勢。產業金融是一個系統工程,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指出其商業模式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第一、產業金融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金融整體解決方案;第二、產業金融的基本原理為四個資本化,即資源資本化、資產資本化、知識產權資本化、未來價值資本化;第三、產業金融的實現路徑有三個階段,即前期的資金融通,通過資源的資本化解決資金的融通;中期的資源整合,運用融通資金培育核心能力,通過核心能力整合社會資源;後期的價值增值,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創造價值,通過資本運作放大價值。發展產業金融前景廣闊。
產業金融 VS 商業金融
以滿足生產者的融資需求為主要功能的金融體系稱為“產業金融”;以滿足儲蓄者的投資效用為主要功能的金融體系稱為“商業金融”。典型的產業金融模式是日本和德國模式。日本產業金融模式是以主辦銀行制度為特徵的,德國產業金融模式是以綜合銀行制度為特徵的。雖然產業金融在促進產業成長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一些問題。在後工業化社會中,包括日本、德國在內的產業金融體系面臨改革,向商業金融體系轉變。產業金融就是利用金融為產業服務,產業是根本,金融是工具,利潤是目的。產業金融形式多樣,應用靈活,創新無限,無處不在,對於有些企業而言只要能夠找到一兩種適合自己的模式就會產生巨大的效益,比如GE租賃,比如UPS的信貸。借鑒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國際保險監管協會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定義,產業金融混合集團可以界定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在各實體產業、以及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金融服務業中至少一個行業以上大規模提供服務的由產業公司發展而成的混合經營控股集團”。產業金融混合集團的資本基礎來源於實體產業的利潤積累,採用控股公司的組織形式,其主要資產是不同子公司的股票,經營範圍橫跨含金融業的多個行業。產業金融混合集團的控股母公司為一個非金融機構的經濟實體,不具有金融許可證,但其全資或控股擁有包括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一種或多種金融性實體和其他非金融性實體。這些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獨立對外開展業務,承擔相應責任。由於控股關係,子公司的最高決策層及其重大決策都直接或間接受制於控股母公司,子公司的具體經營單元戰略服從和服務於產業金融混合集團的發展戰略。

發展背景


金融是經濟的“心臟”,對產業發展提供“血液”,創造極其重要的經濟價值。現代金融有兩重含義:第一要從小金融到大金融,就是從銀行的貨幣市場走向整個資本市場,包括證券、債券、信託等;第二要從老金融到新金融,就是從單一信貸產品走向眾多金融新產品,包括租賃、基金、產權等,因此發展金融市場空間十分廣闊。金融必須服務於產業,金融脫離產業自我發展,虛擬膨脹,必將造成金融危機。金融與產業相互融合,互動發展,就能創造新的價值。
所謂產業金融,就是產業與金融的緊密融合,在融合中加快產業的發展。如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環境金融等等。金融對產業發展的主要功能是融通資金、整合資源、價值增值,發展產業金融大有可為。
產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猶如人體對血液的要求,而金融在提供資金來源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產業是基礎平台,金融起到催化劑和倍增劑的作用,金融與產業互動創造新的價值,大大加快財富累積。
中國重點產業總融資結構中,來自金融的融資比例佔到44%,居於第一位;而近幾年來自金融的融資總額,已佔到重點產業總融資比例的59%,成為產業融資的重要支柱。事實說明,中國重點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具體含義


產業是基礎平台,金融起到催化劑和倍增劑的作用,金融與產業互動創造新的價值,大大加快財富積累。從資本的角度做產業,產業的財富放大效應會迅速增加;而金融只有與產業融合才能產生放大效用,產生大價值。產業金融的基本原理就是通過資源的資本化、資產的資本化、知識產權的資本化、未來價值的資本化實現產業與金融的融合,促進其互動發展,從而實現價值的增值。
1、資源的資本化
資源資本化是將自然狀態的資源,特別是稀缺資源實現資本化,稀缺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礦產、生態、環境等,允許這些資源要素在合理的交易機制下進行轉換和轉移,實現資源市場化及優化配置。金融市場的功能就是對稀缺資源的配置,利用資本市場的高效率,對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利用,有利於資源的價值發現和價值最大化,有利於個重點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房地產金融中,土地與環境資源是房地產的關鍵性投入要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土地與環境資源的稀缺程度日益提高,這種稀缺性使其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通過市場功能,將其參與到房地產的資本運營中去,以創造意想不到的價值。
2、資產的資本化
資產資本化是將資產視作可交易的商品,通過資產要素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易、轉換和轉移,為企業帶來資本增值效益。產業金融就是將企業資產放入金融市場,以資本的形式流動起來。資產在資本化了以後就會以各種形式向各種方向流動,追尋能夠實現最大資本收益的主體,客觀上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要提高效率就要激勵資產通過交易轉移到最能創造價值的人手裡,並通過公正的收益分配製度進行保障。資產資本化使資產從靜態的實物化資產轉變為動態、價值化的資本。資產資本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資金資產,二是實物資產。資金資產資本化使得資金從沉澱狀態脫離出來參與流動,資金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增值;實物資產資本化使得實物資產得以盤活為流動資產,從而在流動中獲得增值。
3、知識產權的資本化
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發明、適用新型、外觀設計)、版權、商標、商業機密等各種所有權,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知識產權的資本化。在企業的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資金,企業創始人往往會藉助產權市場通過將其知識產權作價入股,以獲取外部資金。產權交易市場可以為科技成果融得技術產業化的資金,這種方式對於科技成果擁有企業是非常有利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豐富了資本市場的層次,不僅使技術交易從合同轉讓進入到資本市場,形成“雙輪並進”格局,而且使中小科技企業也能進行市場化融資,挖掘轉化為“第一桶金”。
4、未來價值的資本化
未來價值資本化就是將在未來才能夠實現的價值包括穩定的現金流、預期收入、未來經營權等,使其提前實現交易,通過證券融資和債券融資等手段將其提前轉化為資金資產。未來價值資本化的重心在於:如何將具有前瞻性的未來價值,將其合理地打造成交易商品並在當下獲得投資者或未來使用者的信任。在交通金融中,交通產業有“投資幾年,收益幾十年”的特點,未來價值資本化顯得相當重要,未來價值挖掘得越多,盈利性越強。現在高速公路建設常用的BOT融資模式,就是未來價值資本化的典型,政府將公路的未來經營權(也即未來收益權)提前出讓與投資方,如投資方也提前“付款”,緩解公路建設期的資金壓力。

一體化


產業金融的系統運作是實現產業與金融的一體化,實現系統性的運作。產融一體化也就是產融結合,是指產業與金融業在經濟運行中為了共同的發展目標和整體效益,通過參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參與等方式而進行的內在融合。產融結合是企業達到相當規模后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經之路。這種模式是國內外眾多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軌跡之一,當今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進行了產融結合的戰略行為。世界產融結合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是產融自由融合時期(20世紀30年代之前),發達國家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政府對金融業和產業的融合方式基本採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第二是金融業分業管理時期(20世紀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引起了人們對壟斷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混合的疑問,於是美國率先實行銀行業和證券業分業經營,其他國家也大多追隨美國的模式,使產融結合進入了以金融業分業經營為主的時期;第三是產融結合的曲折前行時期(20世紀80年代—20世紀末),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經濟滯脹,有關放鬆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張迅速興起,金融創新成為這一時期學術界和實業界爭議的話題;第四是產融結合蓬勃發展時期(21世紀初至今),全球經濟蓬勃發展,金融創新從理論走入實踐,產融結合多樣化發展,融合的程度不斷加深。
中國企業產融結合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產業+商業銀行”模式。該模式是大型國企通過參股或新成立商業銀行來實現產融結合。如首鋼集團成立華夏銀行
第二,“產業+保險公司”模式。該模式是大型企業參股或自身成立保險公司的產融結合模式。
第三,“產業+財務公司”模式。該模式是大型國企設立的為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產融結合模式。
中國的產融結合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融合階段(20世紀80年代後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階段)。中國產融結合的起步主要是由於政府發展大型企業集團的戰略。其基本動因是資本的擴張需求,主要表現為工商企業參股金融企業。第二是產融結合的治理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大量的產業資本開始進軍金融產業,組建、參股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混亂狀況。中央政府於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允許參股企業,一些商業銀行開始退出產業領域。這一階段產融結合的主要動因是資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經營模式使不少商業銀行盲目創新業務,產融結合風險初顯。第三是產融結合的曲折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產融結合的發展也呈現出勢頭迅猛的態勢。
中國產業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動因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選擇產業金融發展戰略的企業家一般認為產融結合不一定能保證公司的成功,但公司高水準的發展則一定依賴於成功地產融結合。全球化競爭壓力------面對跨國公司及其附屬金融公司的進入,產業集團有趕超國外巨頭,進軍世界500大的目標;當然也有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的動機;有分羹金融業的企圖;甚至還有裝點門面,提高企業形象的需求。入股銀行之後,固然不能隨心所欲獲取資金,但在與其他企業同等條件下,在合乎銀行向股東融資的各種法律規定之後,在融資上的便利顯而易見。第一,我國金融行業的高進入壁壘導致整體行業較高的利潤水平;中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相對滯后導致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前景預期。這吸引產業資本的介入,在資本產業轉變過程中,產業資本實現了現實增值,提高了增長預期。第二,我國金融企業自身基於其運營機制的改變而需要外部資本的介入。加入wto和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促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引入戰略投資者,對金融企業自身的發展大有裨益,進一步,這還有助於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
中國的產業金融混合資本集團
當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實現結合之後,整個集團的內源性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加強,其外部融資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產生大量資本需求的環境下,這對企業發展有著至關的作用。目前,產業金融混合資本集團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其主體企業主要有上市公司和知名國內集團,其實體產業範圍為成熟具規模產業,進入的金融領域包括信託、租賃、銀行、保險以及證券。
中國產業金融發展的先行者
金融集團VS金融控股’: 美國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德國的全能銀行是金融綜合經營最典型兩種模式。金融控股公司不能從事非金融業務,而金融集團則沒有這方面的嚴格限制。
《2006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的調查顯示,在3515家樣本企業中,有530家非金融企業同時投資了兩種類型以上的金融機構,其中46家達到了控股地位;有230家金融機構跨行業投資了其它類型金融機構,其中66家達到了控股地位。該報告指出,“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經營模式”。
中國產業資本進入金融的誤區和問題
戰略方面------輕實業、重金融;重外部金融,輕內部金融;重金融機構投資,輕金融工具運用;重短期財務回報,輕提供長期金融服務.
操作層面------資本金來源並不符合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規定;不正當的關聯交易和黑箱操作;多個部門牽頭多頭出擊金融,有財務部門牽頭的,有下屬投資管理公司牽頭的,所以內部政策、利益怎麼協調,治理結構如何完善,都是這些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風險控制方面------缺乏風險意識,沒有提前或及時建立健全風險控制體系和專業管理團隊;同時存在資金違規進入高風險市場等問題。
制度、配套的政策和監管等方面------從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看,以巨型化、集團化產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資本和以壟斷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為中心的金融資本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強,從外在信貸聯繫轉向內在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並在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從我國情況看,產融結合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規律,金融混業經營也不可避免,加上國內金融壟斷及金融服務提供不足原因,難免有不少企業“試水金融”。由於缺乏對所謂“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法規,在信息、監管協調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難點,實際監管中也存在執行不力等原因,造成了“產業金融熱”中許多不規範、不透明的操作黑幕。
產業金融集團重外輕內的反思
目前國內不少企業在上市后醉心於圈錢,而疏忽實體本業的持續發展,本末倒置,以至於失敗。當實體企業進一步進入金融業時,不少試水者會因未能夠深刻理解金融以實體為支撐為根本,而錯失產融結合良機。國內產業金融集團可以直接學習和借鑒的是:香港同行之經驗以及先行者德隆\農凱\金信等教訓。將積極為其實業系統緊密合作夥伴、客戶和供應商等提供借貸、租賃、投資銀行等金融服務作為重點。將產業鏈資源整合作為核心戰略,不斷夯實主體根基,將旗下金融項目作為主體產業發展的配套工具,而非賺取暴利或暗箱遮掩物體……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運營者也始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中心。因為金融工具的槓桿功用與實體經濟的支點功用之關係是一體的,缺一不可成戲.

發展前景


縱觀國外發達國家產業金融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產業金融的發展都是基於一個比較發達的金融市場之上,在產業與金融的互動發展中逐步實現產業的資本化。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金融業迅速發展壯大,金融資產規模大幅增加。中國的資本市場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一直在穩步前進。隨著規模不斷壯大,制度不斷完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和投資者不斷成熟,中國資本市場將逐步成長為一個在法律制度、交易規則、監管體系等各方面與國際普遍公認原則基本相符的資本市場。
近幾年,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逐步開放,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並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託,通過信息網路和金融網路形成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國界的全球金融市場。同時,中國大量引進先進的金融技術,不斷進行金融創新,增加金融服務品種,提高服務質量。金融手段、金融工具趨於多樣化,金融風險控制能力不斷提高,金融與產業的融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今,中國金融機構在三股力量的驅動下正在不斷進行產品創新:首先,市場需求驅動。金融產品的轉換成本很低,且波及效應很大,這就迫使金融產品必須隨客戶需求的變動而變動,否則金融機構將失去大量相關客戶。因此,金融機構要時刻關注現有和潛在客戶的需求變化,及時創新產品,維持老客戶、爭取新客戶;其次,競爭挑戰驅動。中國加入WTO后,不少國外金融機構進駐中國,試圖憑藉其先進的管理理念、雄厚的資本、豐富的業務模式等優勢,開拓中國市場。對於中國的金融機構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因此急需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維持並擴大業務規模;最後,持續創新驅動。金融產品有很強的可複製性,必須不斷持續創新。一個好的產品問世,競爭對手能夠較簡單地分析產品結構,並進行複製和創新升級,只有自身保持不斷地創新才能有力地阻止客戶流失。
中國資本市場已經取得長足發展,金融創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這樣的環境下,產業金融無疑具備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產業資本化將是產業金融發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