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伊斯蘭教
阿富汗伊斯蘭教
阿富汗斯坦是中亞南部內陸國,位於伊朗高原東北部。面積為65.23萬平方公里。人口1581 萬(1989)。主要民族有普什圖人占 40%,塔吉克人佔30%,還有烏茲別克人、哈扎拉人、土克曼人、俾路支人等。居民98%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普什圖語和波斯語。首都喀布爾。
7世紀中葉,在伊斯蘭教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執政時,阿拉伯穆斯林軍佔領波斯后,於650~651年進入阿富汗,曾攻下巴爾赫、喀布爾,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后未長期佔領,705~715年,伍麥葉王朝霍拉桑總督古太白·伊本·穆斯林率軍征服中亞時,先攻佔吐火羅斯坦首府巴爾赫,后其部又佔領赫拉特、喀布爾、加茲尼,毀佛教寺院,迫使一部分城市居民歸信伊斯蘭教,后深入傳播到阿富汗的主要中心地區。阿巴斯王朝初期,置於河中總督納斯爾·伊本·賽亞爾的治理下,當地一些土著王公歸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逐漸傳播到廣大農村。9世紀初,穆斯林學者伊本·卡拉姆傳播遜尼派哈乃斐學派教法,形成卡拉米葉派。9世紀後期,阿拉伯帝國開始解體,在波斯人建立的薩曼王朝(874~999)統治下,廣建清真寺,發展伊斯蘭文化,波斯人和突厥人遷入主要城市,加速了伊斯蘭化的進程。10世紀中期,薩曼王朝突厥將領艾勒布特勤率軍南下,佔領加茲尼城,建立加茲尼王朝(962~1186),統一阿富汗,實行政教合一制,奉遜尼派為國教,在各主要城市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伊斯蘭教廣泛傳播到游牧部落,加茲尼城成為阿富汗的宗教和文化中心。1152年古爾王朝取代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分裂后,阿富汗被花拉子模沙佔領。13世紀初,蒙古人成吉思汗攻入中亞。后,突厥人建立克爾特王朝,臣屬於蒙古人的伊爾汗國。14世紀,帖木爾帝國征服其大部分地區,在沙哈魯執政時,遷都赫拉特,該城成為商業和伊斯蘭文化的中心。16~18世紀,東部的興都庫什山以南地區屬印度莫卧兒帝國統治。在喀布爾和加茲尼修建了清真寺和蘇菲派道堂;赫拉特及法拉赫地區為波斯什葉派的薩法維帝國所控制,什葉派教義開始傳人,但收效甚微,坎大哈則成為雙方長期互相爭奪的地區。1736年納迪爾登上波斯王位,后佔領整個阿富汗。1747年納迪爾沙被刺身亡,坎大哈地區薩多查伊氏族酋長艾哈邁德·阿布達利率阿布達利人部隊返回阿富汗,被各部落酋長會議推選為皇帝,建立阿富汗歷史上第一個穆斯林王朝————杜蘭尼王朝(1747~1818)。后經過征戰收復失地,統一了阿富汗,其領土西起伊朗的馬什哈德,東至克什米爾,北達阿姆河,南到阿拉伯海。初建都坎大哈,后遷都喀布爾。王朝實行政教合一制,推行伊斯蘭教法,最後完成了伊斯蘭化。1819年,加茲尼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率軍攻佔喀布爾,建立巴拉克查伊王朝,發動聖戰使東部地區的努里斯坦人最後歸信伊斯蘭教。后英國殖民者入侵。1919年,阿曼努拉國王發動“聖戰”,打敗英國入侵者,宣布獨立。
論文標題:阿卜杜·拉赫曼、伊斯蘭教與阿富汗國家的形成
1880年7月20日,利用英國入侵、埃米爾雅庫布遜位和各地群雄並起的混亂局面,流亡俄國12年的阿卜杜·拉赫曼返回阿富汗,在喀布爾北部的查里卡爾(Charikar)宣布就任新的埃米爾。從此,在經歷了17年戰亂后,阿富汗又一次開始了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與此前阿富汗的大多數統治者一樣,戰爭與征服構成阿卜杜·拉赫曼一生政治生涯的主要內容。然而,他又有別於阿富汗歷史上的大多數統治者,他不相信僅僅靠戰爭就能徹底克服部落的分離傾向、消除王位覬覦者的野心,因此,終其一生他都力圖搭建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系,建立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權。不僅如此,他還努力為自己的統治構建某種意識形態基礎,力圖根除阿富汗周期性發作的社會動亂。
作為一個以穆斯林人口為主體的國家,伊斯蘭教在阿富汗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注意到的,在阿富汗這個被部落、種族和地域分割得支離破碎的社會,伊斯蘭教是唯一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文化與歷史遺產,也是唯一不容易受到挑戰的終極權威①。阿卜杜·拉赫曼顯然準確地理解了伊斯蘭教對於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權力、削弱地方與部落勢力的特殊作用,也清楚地意識到了伊斯蘭教與樹立統治權威、建立政治合法性和尋求政策合理性之間可能具有的密切關係。因此,與此前阿富汗的統治者偶用伊斯蘭宗教象徵的個別行為不同,阿卜杜·拉赫曼是阿富汗歷史上第一位有意識、有目的地把伊斯蘭納入政治進程,並成功地利用伊斯蘭教為政治服務的統治者。
伊斯蘭教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政府設有歐萊瑪(宗教學者)委員會,監督和管理宗教事務。憲法規定,遜尼派的哈乃斐學派教法為國家立法的基礎。實行伊斯蘭教法,首都喀布爾設有最高伊斯蘭法院,各地設有伊斯蘭法庭。全國有1.5萬多座清真寺,首都喀布爾有150多座大清真寺。全國的毛拉、宗教學者約10多萬人,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清真寺多附設有小學,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全國設有專門的宗教學校10多所,著名的有阿薩迪伊斯蘭經學院、歐萊瑪沙里亞學院、喀布爾大學伊斯蘭法學系等。其穆斯林90%為遜尼派,遵奉哈乃斐學派教法。什葉派穆斯林佔10%,大多為十二伊瑪目派,少數屬伊斯瑪儀派。坎大哈附近建有麻札,有阿里的紀念冢,據傳還珍藏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袍,被視為聖地。阿富汗為“伊斯蘭會議組織”、“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成員國。
即念誦"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句宗教口號,用阿拉伯語念誦,富有音樂旋律感。在我國,這句口號被稱為"清真言".念誦清真言,意在表示自己的信仰,是向真主作證。
即做禮拜,是對安拉的感恩、讚美、懇求和稟告。穆斯林每天要作五時禮拜:天亮時辰拜,中午晌拜,下午太陽偏西時晡拜,黃昏時昏拜,入夜宵拜。禮拜場所不定,方向朝麥加克爾白。禮拜的儀式是匍匐在地,念詞統一規定。五時禮拜,拜的次數為4-10次。每到五時拜的時間,由專人唱宣禮詞,宣召全體穆斯林停止一切活動,進行禮拜。主麻禮拜是指星期五舉行的集體禮拜,在清真寺進行。清真寺都有禮塔,宣禮者在塔上用嗓音或擴音器召喚穆斯林做禮拜。宣禮詞統一規定。除禮拜儀式外,還由神職人員講解《古蘭經》。每逢伊斯蘭教重大節日,也在清真寺集體做禮拜,稱為會禮。穆斯林做禮拜前要先行凈禮,有水用水,稱為水凈,沐浴全身或洗部分身分。會禮若無水,用土凈,用手拍打凈土、凈沙、凈石,再用手摸一些部位。做禮拜的意義在於陶治性情,不忘冥冥之中真主對自己行為的監察,悔過自新,養成服從宗教領袖的習慣。
即齋戒。伊斯蘭教規定,在伊斯蘭教曆九月全月,每天日出前一個半小時,到當天太陽落山,禁止飲食、房事和任何非禮行為。直到該月最後一天,看到新月時,齋月即告結束。伊斯蘭法規定,男12歲、女9歲即為成年。未成年人不必齋戒。外出旅行者、病人、產婦、經期婦女可以欠齋待補,長病無法補齋的可施捨窮人飯食來彌補。如有意違犯齋戒的,從嚴處罰,欠一日齋要罰連續兩個月齋戒或施捨60人一天飯食。除了齋月之外,為學習穆罕默德的聖行,可以履行聖行齋,如伊斯蘭教曆1月10日、8月15日等。還有許願齋,養成說話算數的習慣。齋功除了行為上的齋戒,還要在心靈上杜絕一切邪念,凈化心靈。端功的意義在於培養穆斯林對真主的敬畏心理、堅韌作風以及戒除壞習慣的能力。
也叫天課,即繳納宗教稅。這種稅收是以安拉的名義徵收的,用於濟貧。穆斯林除正常開支外,科的資財達到一定數目,就應按一定的稅率交付天課。天課的目的在於培養樂善好施的品德,克服吝嗇的劣根性。
即朝覲。伊斯蘭教法規定,凡身體健康、有經濟條件的男女穆斯林,一生中至少應去麥加朝覲克爾白天次。凡朝覲過的穆斯林被尊稱為"哈只".我國明代七下西洋的鄭和,也獲有哈只稱號。朝覲分正朝和副朝。正朝在伊斯蘭教曆12個月上旬舉行,最後一天為宰牲節,是全世界穆斯林最隆重的聚會。副朝則不受時間的限制。圾覲既是宗教義務,又是每個穆斯林一生最大的願望。克爾白是麥加大清真寺肉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稱。傳說由阿拉伯人的先祖、六大使者之一易卜拉欣所建。"克爾白"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就是"立方房屋".最早的克爾白就是石砌的立方體神廟。相傳有一塊從天而降的黑石頭,受到阿拉伯人的崇拜,建造克爾白時就將黑石鑲嵌在東南面牆壁上。克爾白建成后,克爾白及其黑石就成為穆斯林朝覲的對象。歷代克爾白幾經擴建,規模越來越宏偉。朝途中,穆斯林禁止捕殺動物、罵人、鬥毆、說下流言語、行房事,反覆唱著"主啊,為了響應你的召喚,我來了,我來了,我來了!一切讚頌、喜悅和尊嚴都屬於你。我來了!"正朝朝覲者12月7日抵達武藝麥加,脫去俗衣,換上朝覲戒服,男人用兩塊不加縫接的白布披在上身,圍住下身,女人身穿素服,遮住手臂和全身,不準戴面紗和手套。朝覲者腳穿拖鞋,凈身、抹香水,染指甲。第一天隨人流湧進大清真,逆時針繞克爾白7周,撫摸黑石,去易卡拉欣立足地禮拜,飲滲泉的水,在塞琺、麥爾維兩山間往返7次。第二天再繞行克爾白,去麥加郊外作正午祈禱,呼喊"真主偉大",舉行登山活動,露宿於野外(住帳逢)。第三天最為隆重,在麥加城外阿爾法特山舉行阿爾法特大典,由麥加大教長發表布定說。這一天是安拉寬恕穆斯林的日子,朝覲者奔向米納山,在山腳下宿營。第四天為宰性節,舉行投射儀式,每人揀49顆小石子,念著"奉萬能的安拉之名,我憎惡魔鬼及其陰謀詭計",將石子投向象徵魔鬼的柱子。宰牲獻祭,每人宰一隻羊,或七人合宰一頭牛或駱駝,祭祀真主。獻祭儀式結束,即可開戒,象徵性剪髮,剪指甲,換上便服。第五天再去米納投石打鬼,第六天還要去一次。第七天再次巡遊克爾白。
"伊赫桑"即善行,穆斯林應遵守伊斯蘭教的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例如,伊斯蘭教提介誠實和廉虛,認為誠實使人行善,善行引導人上天國,謊言使人行惡,惡行使人人火獄。伊斯蘭教律禁止撒謊、爽約、隱瞞、誣衊、作偽證、讒言等。教律還規定,同他人談話時不能看不起對方而別轉臉去,走路時不能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伊斯蘭教提倡語言文明、優美,規定說話要低聲,待人和顏悅色,切忌粗暴,不能對人譏諷、攻擊、以諢名相稱、以惡語排謗。伊斯蘭教還提倡寬恕、公正、排解糾紛,禁正怒、妒忌、背後非議、刺探、惡意猜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