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時來

余時來

余時來,又名白馬山,是湘中第一峰,位於隆回縣西北部,東鄰大水田鄉,西界漵浦縣大華鄉,橫跨小沙江鎮麻塘山鄉洞口縣的桐山鄉、石柱鄉,面積4萬畝,有林地3.97萬畝,生態公益林2.61萬畝。白馬山屬雪峰山脈的中山地貌,最高峰頂山堂海撥1781米,最低海撥1300米,坡度在15°-35°之間,土壤以花崗岩發育而成的山地黃棕壤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0.4℃,年降雨量1700毫米,年無霜期199天,年平均相對濕度83%。

基本概述


余時來
余時來
白馬山是湘中第一峰,又名余時來,位於隆回縣西北部,東鄰大水田鄉,西界漵浦縣大華鄉,橫跨小沙江鎮、麻塘山鄉、洞口縣的桐山鄉、石柱鄉,面積4萬畝,有林地3.97萬畝,生態公益林2.61萬畝。白馬山屬雪峰山脈的中山地貌,最高峰頂山堂海撥1781米,最低海撥1300米,坡度在15°-35°之間,土壤以花崗岩發育而成的山地黃棕壤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0.4℃,年降雨量1700毫米,年無霜期199天,年平均相對濕度83%。

氣候簡介


白馬山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垂直變化大。降雨量和氣溫都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年降雨量1200-140Omm,年平均溫度9℃-12℃,全年日照時間1100小時左右,相對濕度75%以上,最高溫度31℃,最低溫度-5℃,冬長夏短,經常雲霧瀰漫。

資源景色


本身價值巨大卻藏匿深閨中,在峰頂遠眺,數條山脈山勢雄奇,魏源湖與木瓜山水庫點綴其間,美不勝收。境內森林茂盛,物種多樣,擁有森林蓄積12.8萬立方米,據考察有木本植物55科,16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銀杏南方紅豆杉、柏樂樹等12種,珍貴野生動物有麂、錦雞、金雞、貓頭鷹、娃娃魚、五步蛇等二十餘種。物產豐富,天然名貴藥材數十種,是全國少有的金銀花主產地之一,境內適合數十種中藥材的種植。有白馬山林場。白馬山林區是天然生長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珍稀植物較多,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36l種,其中荷葉鐵線蕨、水杉銀杉鵝掌秋等具有極高物種保護價值。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有銀杉、水杉、珙桐等;二類保護植物有荷葉鐵線族、杜仲、銀杏、鵝掌秋、水青樹等;三類保護植物有楠木、幀南、穗花杉、銀鵲樹、七葉樹、黃蓮、厚朴、蘭果杜鵲、天麻等;據初步調查本區有高等植物1200餘種。已發現珍貴樹銀杉450餘株,老、中、幼同堂,樹齡最大的335年以上,最大的銀杉高28m,胸徑35.3cm。在450餘株中,中、幼苗佔三分之一,生長茂盛,開花結果的有48株。遍生中草藥材,主產天麻、黃蓮、黨參、三七、杜仲。遍生水果之王—獼猴桃。
白馬山林區還有豐富的動物資源,有大型動物32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曾經有)、雲豹黑葉猴白葉猴等;有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靈貓、林麂、水獺等。有鳥類32餘科130餘種,有國家二級禽類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鷹、鵑等。經常出沒的有麂子、豹、相思鳥、貓頭鷹、紅腹錦雞獼猴、野豬、野兔等。
白馬山群峰聳立,諸峰相映,蒼翠環照,一年四季景色佳絕,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春天,山花爛漫,處處錦繡;夏天,煙雲飄渺,翁郁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奼紫嫣紅;冬天,玉樹銀花,瓊峰瑤壑。峰頂看雲海有如置身海島,銀濤茫茫,看雪景一片凈土,看日出景色瑰麗,看林海流綠溢翠,山水秀麗,令人心曠神貽,留戀往返。白馬山主要風景名勝有:活化石--銀杉、萬家燈火、山虎雄關、城門奇觀、豹岩天險、黔蜀門屏、袁家飛瀑、高峽平湖、戰鬥遺址、喊魚泉、黃魚峽、魯班岩峻、峽門洞天等。

黃泥河


黃泥河源於隆回縣白馬山,經洞口縣桐山鄉、山門鎮、水東鄉,於穿石山從左岸匯入平溪。

歷史沿革


白馬山是見證中國抗日勝利的英雄山。白馬山麓及周邊百餘公里內,是抗日戰爭最後大會戰雪峰山會戰主戰場。日寇在此十多個戰地損兵折將20000餘,白馬山是見證中華民族八年抗日勝利的英雄山,是滌盪中華民族百年恥辱的中華脊樑之一。
白馬山一帶曾是北宋、元明清瑤民起義的根據地。這裡周邊地區的景點十分密集,有利於發揮旅遊的集團效應。
山上有文物保護單位寶蓮仙寺,祀陳友諒三個女兒(白馬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