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非
司徒非
司徒非(1893-1937),名榮曾,號非,字嚴克。廣東開平人。1917年保定軍校第六期步兵科肄業。1932年1月,任十九路軍上校團長參加1.28淞滬抗戰;後任66軍160師少將參謀長,1937年9月赴淞滬前線;同年11月參加南京保衛戰,12月12日壯烈殉國。因骸骨無存,抗戰勝利后曾於廣州白雲山山麓建有衣冠冢,被國民政府追授為陸軍中將。犧牲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160師參謀長。
司徒非
1917年,司徒非畢業離校任廣東省士敏土廠總務科一等科員。
1920年任粵督軍處上尉科員、財政廳委員、軍政府內政部土地局一等科員。
1921年任粵陸軍第三師上尉副營長。旋調升孫中山大本營少校參軍。
1922年任孫中山大本營糧食管理處運輸科上校科長。旋升任粵漢鐵路少將警備司令。后調李濟深部任中校邦兵,不久再調東路討賊司令部少校副官。
1923年任高雷討賊軍第一路三支隊上校支隊長。1924年任兩廣鹽務緝私處上校統領兼廣州市公安局督察長。旋調桂軍第九旅少將旅長。
1925年調任大本營直屬第一師第一旅少將旅長。
1926年調廣州市公安局總務科科長兼保安隊上校總隊長。
1927年任廣東軍事廳團務科上校科長兼綏靖課課長。旋調南路收編少將主任。
1928年任江門市市政廳廳長兼民政局局長。
1929年任第五軍少將參謀長。
1931年任第四集團軍第十五軍教導團少將團長。
1932年任第十九路軍特務團上校團長,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戰後,奉命赴廣東參加組建第十九路軍補充旅。同年夏天,司徒非隨補充旅調赴福州,歸駐閩綏靖公署直轄,仍屬第十九路軍。
1933年春,日軍佔領熱河(承德),猛攻長城各口,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等軍奮起抗戰。司徒非隨補充旅改編的第一縱隊,經廣東乘火車北上。部隊前鋒剛抵湖南耒陽,何應欽已向日本求和,司徒非等援熱部隊只得半途而返。
1933年6月,第十九路軍援熱第一縱隊擴編為十九路軍補充師,司徒非任該師第二旅旅長。七月,紅軍第三軍團主力從江西向福建東進,第十九路軍節節敗退,司徒非奉命率部急由福州馳赴水口、延平之間閩江南岸與紅軍對峙。八月下旬,一度與紅軍交戰,被紅軍擊敗。第十九路軍為尋求出路,決定與紅軍和談,共商反蔣抗日大計。司徒非親自派兵保護雙方來往談判代表,促成了第十九路軍與紅軍和平協定的簽訂。
1933年11月20日,司徒非任第六師中將師長,統轄三個團,兵力約五、六千人,駐守延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任第四路軍少將高級參謀。一六O師參加淞滬會戰時,在該師協助指揮。11月,上海淪陷后,隨軍退守南京,任一六O師少將參謀長。12月6日至8日在湯山阻敵。10日所部剛撤至大水關,又奉命調入城內準備巷戰。12月12日隨部經太平門突圍至句容,身中數彈殉國。
參加了“一二八”淞滬抗戰。1957年4月8日,由台灣“國防部”部長俞大維親自核准,向司徒非將軍在台灣的親屬頒發,
戰後,奉命赴廣東參加組建第十九路軍補充旅。同年夏天,司徒非隨補充旅調赴福州,歸駐閩綏靖公署直轄,仍屬第十九路軍。1933年春,日軍佔領熱河(承德),猛攻長城各口,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等軍奮起抗戰。司徒非隨補充旅改編的第一縱隊,經廣東乘火車北上。但是,部隊前鋒剛抵湖南耒陽,何應欽已向日本求和,司徒非等援熱部隊只得半途而返。1933年6月,第十九路軍援熱第一縱隊擴編為十九路軍補充師,譚啟秀任師長,司徒非任該師第二旅旅長。7月,紅軍第三軍團主力從江西向福建東進,第十九路軍節節敗退,司徒非奉命率部急由福州馳赴水口、延平之間閩江南岸與紅軍對峙。8月下旬,一度與紅軍交戰,被紅軍擊敗。第十九路軍為尋求出路,決定與紅軍和談,共商反蔣抗日大計。司徒非親自派兵保護雙方來往談判代表,促成了第十九路軍與紅軍和平協定的簽訂。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蔣光鼐(保定軍校一期騎科肄業生)、蔡廷鍇、吳仲禧(保定軍校三期步科生)、黃琪翔(保定軍校六期炮科生)、季方(保定軍校一期步科肄業生)等領導指揮了“福建事變”。葉挺(保定軍校六期工科生)也受邀由澳門到福州參加了軍事策劃。第十九路軍舉起了反蔣抗日的旗幟,補充師再次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五軍,下轄第五、第六兩個師。司徒非任第六師中將師長,統轄三個團,兵力約五、六千人,駐守延平。閩變發生后,蔣介石惱羞成怒,立即組織十餘萬軍隊對十九路軍進行圍攻。
1934年初,蔣介石令劉和鼎(保定軍校三期步科生)三十九軍、宋希濂三十六師進攻延平,司徒非率部與之激戰。四天之後,九華山陣地被三十六師攻克,延平無險可守,第六師傷亡過半,在劉和鼎的勸誘下,司徒非轉投蔣介石。司徒非投蔣后,被安置在六十六軍一六0師任職。六十六軍原是一支廣東部隊,軍長葉肇(保定軍校六期步科生)兼任一六0師師長,司徒非后擔任該師少將參謀長。
1937年7月,日軍侵佔北平、天津。八月,繼犯上海,淞滬會戰開始。六十六軍於9月中旬奉命開赴淞滬前線。由於日軍大量增援,中國軍隊由攻勢轉人守勢。六十六軍到達淞滬后,編入第十九集團軍,一六0師作為左翼部隊進入羅店東南劉家行一帶陣地。
9月22日,日軍集中主力向羅店方面發動猛攻,一六0師在劉家行與日軍展開激戰。司徒非帶領士兵奮勇抗擊日軍的進攻,堅守陣地。23日拂曉,日軍先以重炮猛轟,繼以戰車掩護步兵衝鋒。司徒非親上火線,率士兵同日軍肉搏,至二十四日晚,陣地幾失幾得。10月初,一六0師撤出新陸宅一帶。不久,中國守軍決定分三路對蘊藻浜南岸日軍發起反攻,一六0師被編在第二路。司徒非和師長葉肇商定抽調全師精幹,編組突擊隊。
21日晚8時,反攻開始。一六0師突擊隊由三家橋附近出發,進至老陸宅東北,繼攻彭宅,激戰至次日凌晨2時,無力繼續進展。其他部隊的進攻亦多無功,反功遂告失敗。
10月26日,全線形勢變化,司徒非等奉命率一六0師後撤。11月12日,經蘇滬公路西側退往蘇、福國防線陣地,離開了上海戰場。日軍侵佔淞滬后,繼續向南京進犯。
11月中下旬,突破蘇福國防線和錫澄國防線,兵鋒直指南京。一六0師於11月底退到南京外郊,奉命駐守湯山、青龍山一帶陣地。12月6日,日軍開始進攻湯山,司徒非等督部激戰。由於一六0師在連續大戰之後未得休整,缺員嚴重,在日軍的兇猛攻勢下,漸感不支。7日,湯山一帶陣地失守。8日,退守紫金山東北地區。日軍銜尾而攻。9日起,司徒非等在紫金山連續與日軍激戰三天,部隊傷亡慘重。
12月12日,是南京近代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天。這天午後,日軍攻破了中國守城部隊的陣地,大量湧入南京城。南京衛戍司令部事前沒有撤退的計劃和準備,到此危急時刻手足無措,草草下達了一個突圍命令,可是各部隊並不執行命令,紛紛涌往下關。在這當中,只有六十六軍的一六0師長和一五九師,決心按命令從紫金山北麓向南正面突圍。天黑之後,一六0師開始行動。司徒非望著在戰火中燃燒的南京城,聽著震耳的槍炮聲,莫大的痛苦與恥辱,使他的心情極為悲愴。他隨部離開陣地,機智地尋找日軍兵力的薄弱地帶往南開進,且戰且走。部隊不斷與日軍遭遇,司徒非帶頭衝殺,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司徒非犧牲后,一六0師經馬廠機場東側、淳化鎮、句容、溧陽,終於殺出一條血路,安全到達皖南寧國,完成了突圍任務。
因司徒非烈士骸骨無存,抗戰勝利后曾於廣州白雲山山麓建有衣冠冢。並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台灣忠烈祠設有靈位,供國人致祭供奉。1957年4月8日,由台灣“國防部”部長俞大維親自核准,向司徒非將軍在台灣的親屬頒發了烈士撫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