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之戰
1602年發生在澎湖的戰爭
鄭軍與清軍戰船數量相當,約為200餘艘,但鄭軍佔據澎湖各要點,因而佔有優勢。但清軍士氣高昂,按照施琅制定的作戰方針,每遇鄭船,便用數只戰船合攻,因而連連得勝。東西兩翼清軍戰船亦至,施琅命3路齊進。
目錄
清康熙二二()六,清收復台灣,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師於澎湖與鄭經水師的戰略決戰。
,施琅奉清廷,率征澎湖,統鄭氏佔據台灣。清五澎湖。六二準備,具備守御澎湖鄭氏集團劉國軒決戰的條件。二十二日,施琅親率大鳥船56艘作為主攻,以隨征都督陳蟒、魏明、副將鄭元堂領趕繒、雙帆艍船共50艘,由東畔直入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攻;以隨征總兵董義、康玉、外委守備洪天錫領趕繒、雙帆艍船共50艘,由西畔內塹直入牛心灣,作疑兵牽制。以上三路清軍船隊同時向守島鄭軍發起總攻,另有80餘只戰船留為後援。對中路主力船隊,施琅周密部署。將其分為8股,每股7艘戰船,又各分作3疊。施琅居中率一股,興化鎮吳英領一股居左,平陽鎮朱天貴、前營游擊何應元合領一股居右,金門鎮陳龍領一股在次左,署中營參將羅士珍、署右營游擊藍理、署后營游擊曾成合領一股在次右之右,署銅山鎮陳昌領一股在次左之左,海壇鎮林賢領一股在末右,廈門鎮楊嘉瑞領一股在末左。劉國軒聞外塹山頂嘹望炮連發,立即指揮各船齊起帆碇,從娘媽宮出而迎戰。鄭軍與清軍戰船數量相當,約為200餘艘,但鄭軍佔據澎湖各要點,因而佔有優勢。鄭軍戰船分為炮船、鳥船、趕繒等數種,其中炮船安設紅衣大炮1位,重三四千斤,船頭兩邊安設發煩20餘門、鹿銃一二百門,有很強的攻擊力。但清軍士氣高昂,按照施琅制定的作戰方針,每遇鄭船,便用數只戰船合攻,因而連連得勝。激戰中,清總兵朱天貴戰死,林賢前來援救,被困於下風,清軍數只戰船齊來,與林賢內外夾攻,擊沉擊傷鄭船2艘,鄭軍退。劉國軒見清軍各用命爭先,便令劉明督其右鎮尤俊、龍驤左鎮庄用、侍衛中鎮黃德、右鎮蔡智、驍翊協蔡添、領旗鎮林亮、勇衛前鎮曾遂、中提督總理陳國俊、右武衛隨征二營梁麟、水師二鎮前鋒鎮營李富、左營張欽、水師三鎮右營許瑞、水師四鎮右營林耀、折衝左鎮左營陳勇、右提督后鎮左營王受等,乘鳥船、炮船、趕繒船、雙帆艍船,合艅齊擊。鄭軍以數船圍一,接連擊沉邱輝、曾瑞、黃德、吳遜、吳福、王受等船。東西兩翼清軍戰船亦至,施琅命3路齊進。劉國軒見諸軍已喪沒大半,便由吼門遁逃。吼門水淺,故清軍未加堵御,恰遇水漲風順,先後有小船30餘艘由吼門遁去。施琅令陳蟒率快哨追擒。陳蟒港路不熟,未及。時至黃昏,施琅鳴金收軍,打旗招降,鄭軍將軍果毅中鎮楊德等165人,率兵4853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