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眉毛

中國古代“四大名船”之一

“綠眉毛”號,吃水深2.2米,排水量230噸;採用古老的木製舵,舵長11米,寬2.3米;有三桅五帆,其中主桅高24.5米,主帆三面,使用風力航速最高可達每小時9海里;因船頭似鳥嘴呈尖型,又稱“鳥船”(古代浙人認為是鳥銜來稻穀種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魚米之鄉,所以把船頭做成鳥嘴狀)。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船首形似鳥嘴,簡稱鳥船,因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而得名,是我國鳥船系列中的優秀船型,並與沙船福船廣船一起,形成中國古代“四大名船”。

帆船簡介


元,“綠眉毛”追隨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揚帆出海,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開啟了世界航海大發現的先河,而且樹立了中華民族與鄰為善、睦鄰邦交、共同發展的和平典範,堪稱中華民族乃至人類航海史的巔峰作。

鄭和舟師種類

鄭舟船型類。

按名稱

按史籍載, 海舡、海舟、海風船、海運船、寶船

按船型特徵

按船型特徵劃分,有 福船、鳥船、沙船、廣船等

按推進方式

按推進方式劃分,有 9桅12帆、到 3桅5帆或 大8櫓、 6櫓等。以上“海運船”、“鳥船”、“3桅5帆”等,與舟山“綠眉毛”古帆船船型完全相符。

2003年

2003年8月,“綠眉毛”號進行舟山群島環海試航

2004年

2004年4月29日,它由朱家尖蜈蚣碼頭起航對南京、江蘇太倉和福建長樂作“重訪鄭和三港”航行,上述三地分別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錨地和開洋地,該年5月底回舟山休整

2005年

2005年3月7日,它在舟山沈家門港口舉行“揚帆中華”起航儀式,計劃造訪11個海上歷史名港,因適逢30年未遇的寒潮,於3月13日才起錨前往青島,25日來到寧波,接著來到第三站溫州,前方停靠點有泉州、廈門、深圳、廣州、香港、澳門和三亞等地,全程在5月初完成。船上有船員11人,考察隊員5人
每到一地,“綠眉毛”都要開展公開發布,與學者座談當地海洋歷史文化與海洋經濟,考察當地海洋文明遺跡、海洋有關民俗等,組織中小學生進行海洋相關科普教育及向市民開放的五項主題活動。

製造

“綠眉毛”號的製造者是 舟山岑氏木船作坊的 岑國和、岑武國兄弟倆。
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
舟山“綠眉毛”號傳統帆船
“有祖上傳下來的造船工藝,有爺爺父親輩留下來的古船圖紙,也 有一些船史專家的指導。
出於造船世家
”51歲的岑國和說,自己出生造船世家,岑氏造木船有資料可考始自他的曾祖,其祖父岑阿友、其父岑全富皆是舟山相當知名的木船製造藝人,他從16歲開始就跟在父親身邊學做木船,做過木船無數。說起得意之作“綠眉毛”號,他稱之為“現代化工具與古代做法的結合”。
舟山岑氏木船作坊
舟山岑氏木船作坊現在主要做古代船模或仿古船,每年能造20艘左右,目前正受國家博物館委託製造一艘鄭和“寶船”模型。

舟山海洋文化


船和舟山船是舟山海洋文化的搖籃

河姆渡後代

早在2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後代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出於對鳥文化的崇拜,把“雙鳥升日”文化信仰融入造船之中,期盼自己駕駛的舟船能像飛鳥一樣,自由搏擊大海。由此,作為浙江海上運輸、海洋漁業捕撈主要船舶的“綠眉毛”古木帆船船型在宋代顯現,並在明、清得到廣泛應用。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中國古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重要組成分。
“綠眉毛”可追溯至宋代
“綠眉毛”可追溯至宋代,古色古香的“綠眉毛”有4張大小不一的古銅色布帆,船頭像一隻漂亮的鳥頭,眼睛塗上綠顏色,像眉毛一樣彎曲著, “綠眉毛”的名稱由此而來。
走進船艙,原木船體、實木地板、木頭桌椅,全部是木結構,只有一台電視機是21世紀的產物。

古代四大船型

“綠眉毛”帆船是中國古代四大船型(廣船、福船、浙船、沙船)之一 浙船的典型代表,其年代可上溯到宋代,約有800年以上的歷史,是明代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一種優良船型。
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機帆船的興起,古代四大船型都已經“銷聲匿跡”。
“這艘仿古船的造型、造船技術都是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再現。即便沒有了現代的GPS等現代航海設備,憑藉千年之前的古代技術,這艘木船仍可在海上乘風破浪,“綠眉毛”總領隊薛冠超指出,航行中曾遭遇過十級大風。
“綠眉毛”仿古船從浙江的沈家門港起航,先到青島,然後沿鄭和航海路線和海上絲綢之路到寧波、溫州、泉州、廈門、深圳,來到廣州,然後再前往香港、澳門和海南,總行程近5000海里。

四大古港

“廣州古港的最大特點是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其他四大古港中的揚州、泉州、杭州都曾間斷過,而廣州港即已經名列世界十大港口之列。

太古倉

民國早期建造的太古倉碼頭和倉庫。歷經70年滄桑、至今屹然不倒的這座英式土黃色古碼頭 與仿古船相得益彰:三座丁字形棧橋式混凝土碼頭及8座倉庫均是原汁原味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建築。
太古倉碼頭原為英商太古洋行所建,解放后收歸國有,由廣州港務局及現有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使用和經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它是民國時期外資進入廣州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近代十三行對外貿易文化的延續。
現存的老碼頭不常有,至今仍在使用的老碼頭更是少見。太古倉最令人稱奇的地方就在於歷經70多年的歷史變革,至今仍在為廣州的經濟發展發揮餘力。具有如此豐富歷史文化與獨特的碼頭倉庫建築,在華南地區絕無僅有,在全國、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太古倉將規劃為航海博物館
由於太古倉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海珠區的規劃中,太古倉將建成一個航海博物館。有關人士透露,在規劃中,太古倉沿江一帶將建成一條觀光路,丁字形古碼頭和引橋將保留起來,可以靠泊客運船和遊船,而古倉庫也將保留原貌,成為航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