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標的
貨幣政策標的
一是通過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及工具,作用於有關貨幣供應量、信貸指標,最後才影響作用於最終目標。
二是在貨幣政策作用於最終目標的過程中,有效及時地監測、控制和修正貨幣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
三是選擇在短期內易於掌握的金融指標作為過渡性指標,反映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進程。
貨幣政策標的的選擇是制定貨幣政策的關鍵性步驟。適宜的貨幣政策標的,一般要符合可控性、可測性、相關性、抗干擾性和適應性五個原則。
1.可控性。指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可以直接和間接地控制和影響其目標變動狀況和趨勢。表明接受貨幣政策影響力的速度比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變動要快;中央銀行有相應的機會順利地實現貨幣政策標的的預期值。
2.可測性。指貨幣政策標的有明確而合理的內涵和外延,能迅速收集有關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貨幣政策標的的準確完整的數據資料,並能對這些資料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斷。
3.相關性。指選定的貨幣政策標的的預期值與最終目標之間有穩定、較高的統計相關度。
4.抗干擾性。指這些指標受其他非貨幣政策因素的干擾度較低。
5.適應性。指選定的貨幣政策標的要適應本國的社會經濟、金融體制和當時金融市場金融產品等實際狀況。
1.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穩定幣值之間的較高相關性:基礎貨幣數量變動會直接改變借款主體的金融資產總量及其結構,致使貨幣供給總量發生波動,從而影響市場利率、企業部門和家庭部門的預期及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對比關係,拉動物價水平上升或抑制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把物價水平穩定在貨幣政策目標的均衡值域以內。
影響基礎貨幣的因素:作為中央銀行的負債,基礎貨幣的發行要受資產負債表上各科目變動的影響,如資產方的中央銀行對財政和商業銀行貸款,以及黃金外匯占款;負債方的中央財政金庫存、郵政儲蓄存款等項目。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再貸款和再貼現影響對對商業銀行的貸款。中央銀行未必能完全控制財政借款,因為財政的先支后收、支大於收透支方式,迫使中央銀行被動地增加貨幣發行,但可以預測財政借款的變動趨勢。所以,人們一般認為,基礎貨幣是較好的貨幣政策標的。
2.利率
選擇利率作為標的的考慮:經濟貨幣化程度較高國家主要盯住以國庫券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國庫券是紐約、倫敦等金融市場上最重要的交易對象。政府對它的買賣可以傳導影響整個市場利率。短期利率的另一個代表是再貼現率,它是一種官定利率,反映了中央銀行宏觀調控的政策意圖。由於中央銀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觀察到貨幣市場上的利率水平及其結構,而且再貼現率、國庫券利率以及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等本身都為中央銀行自主決定,因此利率具有很好的可測性、可控性。同時,利率為經濟運行所決定,也反過來影響經濟的運行,所以與經濟運行的相關性也很好。
利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不足之處:影響利率的因素很多,除貨幣政策調節外,資本收益率、企業和居民行為預期,甚至某些重大政治事件都可能成為市場利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所以,人們很難準確判斷和區分利率的變動是金融政策的效果,還是其他偶然外生效果;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中央銀行能夠觀察和控制的是名義利率,而不是實際利率,而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之間又有很大的背離,這就降低了利率作為觀測指標的有效性,這就需要其他指標來彌補利率的不足。
3.貨幣供應量
選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首先,現代信用社會,社會經濟活動可以抽象為實物運動和貨幣運動兩個過程,貨幣運動與實物運動的不相適應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其次,貨幣供應量的各層次分別反映在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可以進行測算和分析。第三,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標的比較便於操作,所以它具有相關性、可測性和可控性。
貨幣供應量指標的問題:(1)貨幣供給與物價水平的變動方向和量值關係是非線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穩定、不一致的。(2)不同層次貨幣的流動性、功能強弱的差別,及其對經濟活動總量和結構的不同影響,是各國中央銀行最南把握的問題。(3)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變數的短期控制要比長期控制更加困難。由於貨幣政策時滯的存在,致使政策工具啟動到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難以產生預期效應。這就使得中央銀行只能採取兩種措施:一是等待貨幣供給量改變后產生全部的政策效果;二是採取即期政策的反向調整,大幅度調整準備金率,從而導致同業拆借利率的激烈波動。
4.存款準備金
選擇存款準備金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存款準備金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能夠容易地從自身的賬目中計算匯總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總量,也能夠從商業銀行的定期報告或特別報告中計算出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數據。中央銀行有權制定和更改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所以該指標可控性和可測性很強。
存款準備金為標的的局限:商業銀行保有多少超額準備金取決於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情況和行為決策,中央銀行對其只有間接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同時,貨幣乘數很不穩定,難以準確估測。其可控性和相關性不足。
5.股權收益率
選擇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的考慮: J·托賓等經濟學家認為,應當以股權收益率替代利率。所謂股權收益率是指投資於企業股票所獲得的收益率。他們認為,貨幣供給增加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需求水平,這是貨幣政策影響經濟的主要途徑。現有投資品的價值與股權資本在證券市場中的價格以及股權收益率的變動密切相關,以股權真實收益率的變動作為一個指標的明顯優點,在於它的變動可以隨時捕捉和觀察。
方法就是將股權資本的市場價格指數與新投資品的價格指數相比較,如果貨幣政策能使前者的增長幅度大於後者,則說明中央銀行採取了鼓勵固定資產投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不過,由於股權收益率作為貨幣政策標的本身還存在許多未澄清的問題,而且也只適用於以直接融資為主體且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因此迄今為止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
我國選擇貨幣政策標的條件的成熟:進入90年代,我國貨幣政策標的完成了由貸款限額控制向貨幣供應量過渡的準備:
一是貸款增加M2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到1997年底已經下降到了70%左右,其中受貸款規模控制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增加額佔M2增加額的比重下降到了50%~60%。
二是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貨幣供應量統計與公布的暫行辦法,並從當年第三季度開始按季度公布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和流通中的現金M0三個層次貨幣的統計指標,從1995年開始把M2、M1兩個層次的貨幣指標納入到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體系,初步成為我國的貨幣政策標的。
三是從1994年起,開始利用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逐漸放棄貸款限額管理,1998年起,取消了貸款限額管理制度,把M2、M1正式作為貨幣政策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