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記往事

因記往事

《因記往事》是明代詩人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作品原文


向在黃安時,吳少虞大頭巾曾戲余曰:“公可識林道乾否?”蓋道乾居閩、廣之間,故凡戲閩人者,必曰林道乾雲。余謂爾此言是罵我耶,是贊我耶?若說是贊,則彼為巨盜,我為清官,我知爾這大頭巾決不會如此稱讚人矣。若說是罵,則余是何人,敢望道乾之萬一乎?
夫道乾橫行海上,三十餘年矣。自浙江、南直隸以及廣東、福建數省近海之處,皆號稱財賦之產,人物奧區者,連年遭其荼毒,攻城陷邑,殺戮官吏,朗廷為之旰食↓正刑、都總統諸文武大吏外,其發遣囚系,逮至道路而死者,又不知其幾也,而林道乾固橫行自若也。
今幸聖明在上,刑訪中,倭夷遠遁,民人安枕,然林道乾猶然無恙如故矣。稱王稱霸,眾願歸之,不肯背離。其才識過人,膽氣壓乎群類,不言可知也。設使以林道乾當郡守二千石之任,則雖海上再出一林道乾,亦決不敢肆。設以李卓老權替海上之林道乾,吾知此為郡守林道乾者,可不數日而即擒殺李卓老,不用損一兵費一矢為也。又使卓老為郡守時,正當林道乾橫行無當之日,國家能保卓老決能以計誅擒林道乾,以掃清海上數十年之通寇乎?此皆事之可見者,何可不自量也?
嗟乎!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於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其稍學奸詐者,又攙入良知講席,以陰博高官,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覷,絕無人色,甚至互相推委,以為能明哲。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又棄置此等輩有才有膽有識之者而不錄,又從而彌縫禁錮之,以為必亂天下,則雖欲不作賊,其勢自不可爾。
設國家能用之為郡守令尹,又何止足當勝兵三十萬人已耶!又設用之為虎臣武將,則閫外之事可得專之,朝廷自然無四顧之憂矣。唯舉世顛倒,故使豪傑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戚,直驅之使為盜也。余方以為痛恨,而大頭巾乃以為戲;余方以為慚愧,而大頭巾乃以為譏:天下何時太平乎?故因論及才識膽,遂復記憶前十餘年之語。吁!必如林道乾,乃可謂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膽者也。
某曰:“如此則林道乾無識乎?無識安能運才膽而決勝也?”夫古之有見識者,世不我知,時不我容,故或隱身於陶釣,或混跡於屠沽,不則深山曠野,絕人逃世而已,安肯以身試不測之淵也?縱多能足以集事,然驚怕亦不少矣。吾調當此時,正好學出世法,直與諸佛諸祖同遊戲也。雖然,彼亦直以是為戲焉耳。以彼識見,視世間一切太頭巾人,舉無足以當於懷者,蓋逆料其必不能如我何也,則謂之日二十分識亦可也。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