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食療法

生酮食療法

“生酮食療法(Ketogenic food therapy)”是一種利用高脂、低糖食物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它會“誘使”人的身體處於一種飢餓狀態,促使人體通過燃燒脂肪來產生能量,而不是燃燒碳水化合物。在這樣的代謝過程中,丙酮類物質會大量產生,“安撫”諸如癲癇類徠的神經系統疾病。

概述


“生酮食療法”是一種利用高脂、低糖食物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

案例


徠食譜
9歲的山姆患有兒童癲癇症。他正在進行“生酮食療法”。以下是他一天的食譜:早餐是雞蛋和培根,外加厚厚的一層奶油;午餐是全脂的希臘酸奶添加椰子油;晚餐是熱狗、培根、夏威夷果和乳酪。每次他無辜地睜著大眼睛,將餅乾或者糖遞到嘴邊希望獲得父母首肯的時候,答案都是“不行”。他的零食每天也是固定的:2片培根,8顆堅果,不到1/8個蘋果。
兒童癲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的反覆發作性神經系統綜合征,病因複雜。簡單地說,每一次癲癇發作就好像是一次大腦電子風暴。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都是充滿“電流”的,大腦產生的生物化學電信號,使得腦細胞、神經和肌肉能夠互相交流。癲癇發作時,大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引發了部分腦功能紊亂。
山姆的癲癇病並不會猛烈發作,而是強度小、發作頻率高的小癲癇。在絕望之際,醫生介紹山姆使用“生酮療法”。這個脂肪含量高達90%的食譜,有悖於人們一般對於健康飲食的想象。這種食療必須像吃藥一樣嚴格執行:食譜中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必須嚴格配比,病人每一餐的卡路里計算都必須精確到個位數。
效果
“生酮療法”有效地控制住了山姆的病情。他的癲癇發作次數降低到平均每天6次,他開始玩溜冰板、學游泳,終於,他成了一個看起來快樂、健康、獨立的孩子。如果癲癇癥狀消失達2年,食療就可以停止了。但中間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

背景資料


我們知道,若不是斷水,人在飢餓狀態下仍然能夠生存一段時間。飢餓狀態下,人體動員體內脂肪、蛋白質水解提供能量,由脂肪轉變而來的分子——酮體,取代了通常的糖,開始為大腦的新陳代謝提供能量。此時,代謝產物中丙酮類物質增加。不知何故,當由酮體而不是葡萄糖來供給器官能量時,一些神經系統疾病會減輕。
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有使用斷食的方法治療兒童癲癇病症的記錄。讓一個病人餓一個星期,他們的癲癇癥狀就會消失。1920年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醫師發現使用高脂肪、低醣分的飲食,只要“騙”過身體讓它以為一直是在飢餓狀態下,可以和古法斷食一樣讓身體產生酮體,控制住癲癇的發作。於是,“生酮食療法”開始流行,直到1938年,Dilantin作為抗驚厥藥物的出現,這種食療法因為執行痛苦而日漸式微。
酮體對於神經系統的“安撫”作用,吸引了整個神經科學界的注意。兩位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研究它對於帕金森患者的作用。過去兩年發表的論文顯示,酮可能減緩腦腫瘤的生長。一個名為Accera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推廣他們的一種高脂粉末產品給阿茲海默患者,服用後會出現“酮病”的癥狀,而減緩阿茲海默的癥狀。然而,對於酮作用於神經系統的機理,卻一直是個謎。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任職的阿伯塔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JongRho提出一個理論,酮有保護腦細胞不受損害的作用。他最近從國家健康研究所申請到了200萬美金,為期五年的項目對這個理論作進一步的研究。Pho的理論只帶來了更多的問題。酮體如何能保護腦細胞?科學家一點也不了解我們的細胞是如何應對疾病的。在透徹研究基礎的生物學機理之前,科學家們還無法開始昂貴而漫長的藥品研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