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崗廟

常崗廟

常崗廟,簡稱常廟,是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桃源鎮一個行政村,該村是菏澤市木材加工專業村,素有“中國桐木楊木加工之鄉”之美譽。常崗廟古稱興隆寺,因轄區內廟宇眾多後來改名常崗廟。240國道(原220國道)在常崗廟居民區內部穿過,所以又有前常廟,后常廟之稱。常居人口約0.85萬人。

歷史沿革


常崗廟村歷史悠久,原名興隆寺,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劉陳二氏自山西洪洞遷來建村。清光緒二年(1877年)修築厚4米,高7米的環村圍寨,二里方圓設東北南三座高大雄偉的鐵寨門。為抗擊殘暴每門架設鐵炮四門,圍寨四周每百米架設太槍一支,夜以繼日的守護村民安全。
村中有座古老的佛祖寺院,名曰興隆寺,宋代所建。佔地6000平方米,大殿廊房僧室鐘樓山門俱全。龍頂龜座廟碑屹立寺院中心。村寨東邊泰山奶奶廟一座。明代修蓋。清光緒十九年翻修擴建,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眾多廟宇在文革前後的破四舊時被拆除。村西北有新石器時期--商,東周不可移動文物遺址一處。這些古代文化遺產充分表明常崗廟的歷史悠久。
1958年3月,曹縣共劃分為36個鄉(鎮),庄寨從桃源分出,設立庄寨鄉,常崗廟划入庄寨鄉。1958年9月,庄寨鄉與桃源鄉再次合併,改稱宇宙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再次稱桃源集人民公社。1960年2月,以現駐地更名為庄寨人民公社。七十年代末常崗廟變化日新月異。為調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適應,1979年行政村改革,一寨化為五個生產單位,即北街,南街,中街,李街,后廟五個行政村。桃源集鎮和庄寨鎮再次分離,常崗廟划入桃源集鎮。2018年庄寨鎮和桃源鎮合併為新的庄寨鎮,為國家批准的改革試點鎮,常崗廟再次歸屬庄寨鎮管轄。
1966年240(原220)國道建成通車。86年全村通電。94年常崗廟-桃源-鹼廠公路建成通車,97年街道改建,路面硬化延伸。2005年G1511日蘭高速竣工通車,在常崗廟設立曹縣西出入口與G240(原220)國道相連。同年日蘭高速350省道連接線建成。

行政區劃


常崗廟行政村包括 5個居委會:常崗廟南街居委會,常崗廟中街居委會,常崗廟北街居委會,常崗廟李街居委會,常崗廟后常廟居委會。電話區號:0530,郵政編碼:274404。

地理位置


常崗廟地理位置優越,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西北部,與牡丹區大黃集鎮,曹縣桃源集鎮和庄寨鎮,東明縣大屯鎮3縣4鎮交界。距離菏澤市主城區32公里有240國道(原220國道),日蘭高速(G1511)相連。距離曹縣縣城45公里有常桃公路,350省道相連。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木業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溫差別明顯。春天溫和乾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溫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瑞雪。1月份最冷,最低氣溫-12℃;7月份最熱,最高氣溫為38.8℃;年平均氣溫13.7℃。日照5月份最多,為262小時;11月份最少,為180小時;年平均日照2587小時。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242天,最短192天,平均為215天。這樣的氣候,適宜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棉花、瓜果、林木等溫帶植物生長。

交通狀況


常崗廟交通 發達,240國道(原220國道)、日蘭高速(G1511)、日蘭高速350省道引線、常鹼公路、常桃公路、常王公路、常鄒公路、常胡公路、常后王莊公路、常彭公路在轄區內穿過。村內街道90%已是柏油路。日蘭高速公路曹縣西出入口設在常崗廟開發區於240國道(原220國道),350省道相連。在這裡可以直接進入全國高速路網。一個小時即可到達鄭州機場,兩個半小時即可到達濟南機場

教育狀況


轄區內有小學一處,常崗廟小學,幼兒早教中心多處,規劃建設中學一處。

經濟發展


常崗廟是進行桐木加工較早的地方之一,素有“中國桐木、楊木加工之鄉”之美譽。主要生產桐木A、B、C板,楊、桐木傢俱、工藝品、膠合板、細木工板、牆壁板等40多個品種,出口美國、韓國、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水電資源充足,是黃河水進入山東的第一站,地下水位6-8米;由全國最好的電網---山東電網直接供電,電力充足、電價合理。目前有經濟工業園一處,商業開發區一處。經濟工業園內有日蘭高速(G1511)曹縣西出入口,在這裡集裝箱貨物20分鐘可到菏澤直接報關、商檢、外運出境。經濟全鎮,全縣名列前茅。
工業園優惠政策
土地政策:凡新上生產性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額100萬元以上,年納稅10萬元以上,並達到一定投資密度的,政府免費提供土地,無償使用。投資方需要以出讓方式獲取土地使用權的,每畝費用1.3萬元。出讓土地在使用期限內,可以依法轉讓、出租、參股、入股或繼承。
稅收政策:凡固定資產投資額在300萬元以上的新建生產性企業,自投產之日起,年納稅在30萬元以上,其產品增值稅的鎮級財政留成部分,給予10%—60%的扶持;企業所得稅的鎮級財政留成部分,前三年給予100%的扶持,后三年給予50%的扶持,扶持資金用於企業的生產開發和擴大生產規模。“零收費”政策。對進入園區的生產性工業企業,實行稅外無費。
豐富的資源,日益完善的配套服務,優越的投資環境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了發展創業的平台。“堅守信譽、精誠合作;注重實效,互惠互利”,是我們做事的原則。熱誠歡迎海內外朋友和各界有識之士前來考察,共謀發展之策,共謀發展之路,共創美好明天。
企業展示
曹縣花木木製品有限公司
該公司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現有幹部、職工420人 位於桃源集鎮常崗廟工業園,主要生產桐木拼板、多層板、傢具、木製地板磚。2001年獲得企業“自營進出口權”資格。公司年產值8000多萬,銷售收入500萬元,出口創匯450萬美元,實現利稅2000多萬元。2002年該公司被市委政府評為“明星企業”,2003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出口創匯先進單位”,經理王彥行被團中央授予“全國致富帶頭人”,“2007年全國十大傑出企業家”。被中國青年鄉鎮企業家協會評為“中國青年鄉鎮企業家”,當選為“菏澤市十大傑出青年”和菏澤市十五、十六屆人代表,曹縣政協常委。
菏澤康發木製品有限公司
菏澤康發木製品有限公司是專門生產壽材和拼板的廠家,並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生產的壽材全部出口台灣、韓國。年產值3000萬元,銷售收入2400萬元,出口創匯300萬美金,實現利稅180萬元。
曹縣晨桐工藝品有限公司
晨桐工藝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擁有自營進出口權資格。公司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主要生產高、中、低檔實木傢具、工藝品、成品棺木。產品出口日本、韓國、菲律賓、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年產值5000萬元,出口創匯300萬元美金。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菏澤市出口創匯先進企業”。總經理王新彥同志2003年當選曹縣政協常委。
曹縣衫桐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杉桐木業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實木傢具,仿古傢具,韓式傢具,藤編傢具等各種木製傢具的生產廠家。產品主要銷往韓國,日本及港澳台地區。曹縣杉桐木業有限公司坐落在國花(牡丹花)之鄉,梧桐木板材基地—菏澤市曹縣桃源鎮常崗廟北街。與鄭州機場170多公里,與濟南機場270多公里,出公司大門就有高速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曹縣杉桐木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1月25日。現有員工50名,其中韓國設計師1名、韓國技術顧問1名,有10年以上經驗的管理人員5名。我們擁有專業人員可進行設計開發製作樣品到生產的一條龍服務。
曹縣杉桐木業有限公司以“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為宗旨,力求長期穩定的發展。公司全體職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了打造“杉桐”品牌而奮鬥。歡迎國內外客戶親臨洽談業務。
菏澤聯強建築材料有限公司
菏澤桐洲木製品有限公司
曹縣樵盟木業有限公司
菏澤世鉅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滙豐源木業有限公司
菏澤晨林工藝品有限公司
曹縣林博木業公司
曹縣雙全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天鑫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曹縣木源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曹縣林昊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天虹木製品有限公司
曹縣誠信木製品加工廠
曹縣大光陽木製品廠
菏澤市信弘家具有限公司
曹縣鑫桐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常崗廟機械廠
山東菏澤華盛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省曹縣宏源膠合板廠
曹縣林昊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滙豐傢俱門廠
菏澤億木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菏澤吉祥拼板廠
菏澤市衫衫木製品有限公司
菏澤億騰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省晨陽木業有限公司
北京騰達木業有限公司常崗廟加工廠
曹縣億騰木業有限公司
山東曹縣桐成木業有限公司
曹縣廣花工藝品有限公司

水利現狀


常崗廟村後有一條歷史悠久的小河,河水清澈,河邊有一大的水塘,90年代以前是當地村民灌溉莊稼、遊玩的好地方,90年代初,隨著木業加工的興起,由於當時的環保意識薄弱和管理的不到位,河水被嚴重污染,一度失去其應有的功能,村民也失去了一處玩樂天堂。目前常崗廟村的農田灌溉大多改為了小機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另外,常鹼公路右側有一小河,始於常崗廟南街居委會止於桃源集北街村委會,但淤積比較嚴重,排水不通暢。
日南高速2008年施工時,在常崗廟村取土后,留下一大的深坑,現在成了一個大的水塘,周圍田地大多取此水灌溉莊稼,夏季水量多的時候,有不少村民來此游泳。

文化古迹


全國文物普查曹縣不可移動文物就有常崗廟遺址:莘國遺址、景山遺址、湯 陵、伊尹墓、萊朱寺遺址、青山堌堆、郜堌堆、燕陵堌堆、箕子墓、郗堌堆、安陵堌堆、春墓崗遺址、普連集遺址、牛店遺址、高集遺址、常崗廟遺址(遺址位於常崗廟西北100米,屬於新石器時期----商,東周。)、大石樓遺址、李秉墓、王茂墓群、徐繼孺故居。
常崗廟曾經有許多大的廟宇,興隆寺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文革前後的破四舊時,被拆除,實乃常崗廟一大損失。聽老人說當時廟宇在常崗廟小學舊址附近,現在應屬於北街村委會管轄。記得小學時,小學現址內有一座小廟。現在好像就是學校後面的天子爺廟。
現在的常崗廟五個居委會都有廟各一座,每年過年時村民來此祭拜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多子多孫,財源不斷。后常廟供奉的為三國大將關雲長-關老爺,可見村民對忠義二字看的很重,這也是為什麼常崗廟做生意可以做的這麼大。李街供奉的是天子爺,南街供奉的是天子奶奶,北街供奉的是送子奶奶。每年條單挑這些神仙過生日時,村內都會搞一些活動,扭秧歌、調單挑、腰鼓、唱戲等文化娛樂活動,曾經邀請菏澤大平調劇團的何西良老師登台演唱,村民趨之若鶩,紛紛一睹大師的風采。90年代初,后常廟村曾舉行過大型的煙火表演,吸引大批周圍村莊村民前來觀看。

民俗風情


建築習俗

建造區內傳統的民房大部分是紅磚結構,建築材料和建築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別。院牆、屋牆一般用磚塊砌成。區內建房一般以兩層小樓為基礎,城鎮多為樓房。脊獸又稱吻獸,有龍頭、鴿子、麒麟、公雞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裝吻獸,是菏澤地區的一種建築習俗。進入80年代,民居建築多採用石料、磚料、鋼材、水泥等,傳統的建築材料為之一變。區內居民比較注重建房儀式。當房基地選中之後,建房、開工擇吉日,俗稱看日子。定下時間后,分別請瓦匠掌尺人丈量,請人挖地基打夯,俗稱“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認為不唱夯歌後世出啞巴。上樑那一天,什麼時辰上樑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訴“主家”(房主)。時辰的選擇,各地不同,一般都選在正午時分,上樑時間一經確定,房主即準備酒菜,購買鞭炮。當梁穩穩噹噹安安全全地安裝完畢后,燃放鞭炮,慶賀上樑成功。俗諺曰“上樑的酒,古來有”。當天中午,房主、親朋、匠人、幫工相聚在新房旁歡飲上樑酒。布局區內在房屋建造中有許多規矩與禁忌。院落布局分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設院牆,不設大門,這種院落在黃河灘區及其附近地方常見。但黃河灘上的台房雖無院牆,一戶一台,界限還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東西廂房所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門的廂房又次之,正對大門的廂房最低。大門走向視地理環境而確定。 “簸箕叉”,有正房、廂房而無南屋。菏澤區內從前很少樓房,民居多為平房。因建築材料不同,特別是屋頂材料不同,又有草房、瓦房,土棚之別。按在院落中的不同位置和其他特殊功用區分:一是北屋,又稱正房、堂屋,是四合院、“簸箕叉”中坐北朝南的一幢,是一戶人家的主要起居屋。二是廂房,又稱“配房”,建在正房之兩側,東廂不宜居住,諺曰:“有錢不住東廂房,冬不暖、夏不涼。”東廂多作儲存室或廚屋。三是耳房,屋宇式大門,門洞旁的一小間名為耳房,舊時大戶人家往往安排長工住在這間屋裡兼作門衛,所以也稱門屋子。區內,對房基的選擇比較重視。房屋的向口,大部分地方忌正南正北“子午向”(因為廟宇皆“子午向”),正房多取東南或西南向。通常認為新房低於鄰居對自家不利,高於鄰居,習稱“欺鄰”,一般前不高於後,左不高於右,所以一般接山房屋,房高相同。有的居民因不遵守這一不成文的規則,常發生鄰里糾紛。有的房低於鄰居時,通常在自家房頂上安裝一個小房子模型,以示房頂加高。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門窗不對”(南北屋門窗必對),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門對正門,忌院門與南房窗對正房窗,諺曰“門對窗、人遭殃;窗對門,必傷人”。最後遷入新居也要擇吉日,親友多攜禮來賀。尤其年輕人搬家后,多備煙酒招待親朋,首先來賀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謂之“溫鍋”。

農曆節日習俗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進入臘月,人們就忙著置辦年貨,家家蒸饅頭、蒸花糕,購買雞鴨魚肉。二十三日晚上,人們都要祭灶,小月二十九,大月三十早晨貼春聯(直系長輩去世后,晚輩三年不貼春聯)。除夕夜大家都要守歲,吃團圓飯,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初一午夜時分,人們都要早起,放鞭炮、吃水餃。飯後大家出門互相拜年。年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一直持續到十五日。20世紀80年代,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般都在觀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時興團體拜年。進入21世紀,親友之間開始發電子郵件和簡訊互相祝福,打電話拜年也興時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城裡人把除夕夜的團圓飯訂在飯店。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名上元節。民間在正月十四晚上開始掛燈籠,放煙花。各式燈籠千姿百態,人們晚上爭相觀燈。人們組織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秧歌、武術等到各村去演出,縣城則組織大型的煙花晚會,使節日的狂歡達到高潮。20世紀80年代,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元宵”食品風行城鄉,吃元宵成為人們的時尚。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標誌著年已過完,人們重新開始工作、學習、生產。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也稱仲春。這一天,人們將磨的上扇用磚墊起來,因為磨的上扇有龍形浮雕,以示龍抬頭。這天所有的刀剪都要封起來,忌諱動刀,認為動刀斬掉龍頭,不吉利。在農村二月二這天還有圍囤的風俗,用草木灰在院里圍成大小三個套在一起的圓圈,再畫上梯子,就成為糧囤,在囤中間埋下五穀雜糧,預示今年五穀豐登。
清明節
此日人們都到先人墳前燒紙,並在墳上覆以新土,謂之“添墳”。這一天,人們在門旁,神像前擺放柳枝。解放后,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清明節這一天組織幹部職工,學生到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緬懷先烈事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這一天家家插艾草,用以避免害蟲的侵襲,有“吃粽子、吃糖糕”的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也稱團圓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一進入八月,人們就互相饋送月餅、燒雞、石榴等禮物。一直持續到十五日。此日晚上,明月高懸,人們在院子里擺上月餅、水果祭月,以求團圓。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從1988年開始,每年重陽節為山東省老人節)。是社會尊老、愛老、敬老、助老的節日。每年老人節期間,有關部門組織離退休幹部、職工開展門球、桌球、象棋、書畫、秧歌、舞蹈比賽和遊藝活動,各級領導走訪慰問老幹部、老職工及農村孤寡老人,同時在城鎮、農村廣泛開展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優良傳統的宣傳活動。
冬至
這一天,家家吃水餃,認為不吃水餃就凍掉耳朵。

家族習俗

古代,境內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標記是喪服制的“五服”,即“斬、齊、大功、小功、緦麻”,以此確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孫之間的九代血親系統,以不出“五服”論親族遠近,“五服”之內稱“本家”,然後推而及之於同宗同姓。菏澤區內有夫婦一代家庭、雙親子女兩代家庭、祖孫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類型。傳統觀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業大、人多財多”,所以舊時數世同堂的複合式家庭較多。建國后,特別是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適應男女平等、家庭成員平等的要求,數世同堂的複合式大家庭愈來愈少,家庭逐漸向小型化發展,雙親子女兩代家庭佔大部分。家庭成員之間的稱謂,各縣大體相同,但書面、口語、對人、當面又有許多不同,舉要如下:子女對父母稱雙親、二老、老人家、娘、爸、媽等;書面或對人稱家父、家母、老爺子、老太太等。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分別稱爺爺、老爺爺、老老爺爺或太老爺爺。對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分別稱奶奶、老奶奶、老老奶奶或太老奶奶。父之兄弟,書面稱伯父、叔父,當面稱大爺、叔叔等。伯、叔之妻稱伯母、大娘、大媽(二大娘、三大娘)、嬸(二娘、三娘)等。父之姐妹,書面稱姑媽,當面稱姑姑(二姑、三姑)、媽媽(mámá)等。母之兄弟,書面稱舅父,當面稱舅,稱舅的配偶為妗子;母之姐妹,書面稱姨媽,當面稱姨。對其配偶稱姨夫。夫稱妻,為賢內、賤內、內人、老婆、家裡、對象、愛人、內當家、孩他娘或直呼其名。稱妻之父母為岳父、岳母、大爺、大娘等,80年代,也有稱爸媽的。妻稱夫為男人、外頭、當家的、那一口子、丈夫、愛人、孩他爹或直呼其名。對夫之父母,背後稱公公、婆婆,當面稱爹、娘等。對於姐夫,部分人稱哥,也有叫姐夫的。方言:北方方言中原官話去鄭曹片。
對於家務,又稱家事、家政,習稱過日子。家務的主要決策者是家長。
家長又名戶主、當家的、掌柜的,在舊時一般是男性壯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長房長支的壯年男子。在舊時代的家長制家族中,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對內維持家族秩序,對外代表家族全權處理事務,是舊制度下家庭的支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的俗語,故而,才將家長以外的家庭成員統稱為“家眷”或“家屬”。舊時,家務瑣事的具體管理者、家務習俗的主要傳播者是家庭主婦,又稱內當家、內掌柜、管家婆,一般是家長的妻子,即由“多年媳婦”熬成的“婆”。家務勞動主要由婦女承擔,即有俗語“整年圍著鍋台轉”。隨著社會的進步,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越來越多,地位逐步提高,專制的家長制也漸漸被民主家政所代替。家產,俗稱家財、家私、家當,主要掌握在家長手中。從前,只有兒子才有繼承權,女兒一般不能繼承父母的財產。

飲食習俗

飲食簡介
境內吃晚飯曰喝湯。舊時,貧富生活差異很大,富者以小麥為主糧,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紅薯、為主糧,吃混合面;窮人常年吃不上純糧食,尤其青黃不接時,以糠菜度日,因此有“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說法。建國初期,多數群眾常年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糧。1976年以前,以玉米麵餅子、地瓜乾麵窩窩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白面饃成為城鄉人民的主食。對飲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慣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為主。大部分農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點鐘進早餐,下午二三點吃午飯,傍晚只喝湯吃剩餘食物,曰喝湯,不太注重晚飯。在單縣等少數地方,在秋收以後春耕之前的一段時間裡,一日兩餐,俗稱“兩頓飯”。1980年以後,漸重晚飯,但仍稱喝湯。菏澤地區現在通行一日三餐,俗稱“一天三頓飯”。主要蔬菜有蘿蔔、白菜、菠菜、韭菜、土豆、黃瓜、豆芽、芹菜、茄子、辣椒等。隨著塑料大棚的出現,縣城和一些大集鎮的市場一年四季不斷新鮮蔬菜。魚、肉、禽、蛋、油的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味、形、器、營養價值等。80年代,宴席檔次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舊時區內群眾有聚眾吃飯的習慣,到吃飯時都端著飯菜就近聚到一塊去吃,夏季多在樹蔭下,冬季多在向陽處。一邊吃飯一邊談論,話題沒有中心、沒有目的,較多的是談論生產,也談外地及當地新聞,有時也品評人物。建國后此風尚存。
地方小吃
曹縣燒餅
曹縣燒餅
“水煎包”是魯西南名吃之一,各縣市均有從事此業者,生意甚好,很受當地居民及旅遊者的歡迎。其形狀如柿餅,上下有呈金黃香脆的紙狀面片,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可為素菜、羊肉、牛肉、豬肉多種。調餡主要是求鮮,當日調餡,當日做完。
曹縣燒餅用料考究,燒餅用小麥精粉,經過和、盤、揉、摔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鹽調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種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經過切花、盤沿、塗上一層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貼入爐內燒烤。烤成的燒餅表面黃中透紅,用手揭開,底兒、蓋兒、芯兒層層分離,香氣撲鼻,吃一口保准外酥里嫩,不硬不粘,老少皆宜。並且燒餅品種繁多,有糖燒餅、淡燒餅、咸燒餅,也有火色不同的焦燒餅、烤鍋貼、燒餅片,有用面不同的老面燒餅、嫩面燒餅,更有一絕的外形各異,經熟練的刀工切成魚背、曹縣燒牛肉盤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縣燒餅的異彩及特色。曹縣燒餅歷史悠久,據傳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走到曹縣,人困馬乏,飢不可耐,弟子們向當地百姓討得些麵粉,做成幾個餅子,貼在反扣的鐵鍋上,下面點起炭火,餅子熟了竟然有陣陣的香味飄來,使孔子及眾弟子大加讚賞,稱其為美食,從此後歷經滄桑,逐漸發展成風味獨特的曹縣燒餅。筆者有詩讚曰:聖人留下美食名,燒餅香飄曹縣城。各地遊子齊誇讚,小吃享有四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