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集鎮

桃源集鎮

桃源集鎮是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轄鎮,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曹縣西北部。轄71個行政村,總面積8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044人(2013年)。鎮人民政府駐桃源集,距縣城33公里。

桃源集鎮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主要河流有東魚河和新沖小河。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林木主要為桐樹、楊樹、杞柳等,畜禽多為生豬、山羊、雞、鴨。桃源集鎮是全國有名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場,木材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全鎮有53個木材加工專業村。G1511日南高速公路(日照—南陽)、220國道東營—鄭州)、350省道(庄寨—青堌集)等幹線公路過境。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唐、戴二姓自山西洪洞遷此,時此地有一片桃林,每年初春,桃花盛開,香飄十里,故稱桃園。後有文人取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桃源”二字,將“桃園”雅化為“桃源”。
清初,王官集北移於此,遂名桃源集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屬辛安里、夏侯里、板城裡。
清乾隆元年(1736),曹州府督捕同知署設此,后改建為桃源鎮,相繼設立桃源營守備府與飛虎廳,時轄三省七縣期界訟獄,至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
1928年,屬曹縣第十區。
1930年,北部屬曹縣第三區,區公所駐桃源集;南部屬第二區(魏灣)。
1943年8月,北部屬齊濱縣第三區,南部屬齊濱縣第二區。
1949年8月,北部屬曹縣第七區(駐桃源),南部屬曹縣第八區。
1952年,南部大寨集地區劃屬第七區(桃源區)。
1957年,南部大寨集地區屬張堤圈鄉。
1958年3月,庄寨從桃源分出,設立庄寨鄉;9月,庄寨鄉與桃源鄉合併設宇宙人民公社;10月,改稱桃源集人民公社。大寨集地區北部屬桃源集公社,南部屬樓庄公社。
1959年底,大寨集地區南部改屬留庄集公社。
1960年2月,桃源集人民公社更名為庄寨人民公社。
1962年,樓庄公社恢復,大寨集地區南部仍屬樓庄。
1979年1月,庄寨人民公社東半部50個自然村劃出,成立桃源集人民公社;同時成立大寨集人民公社,以原庄寨人民公社南部4個村和樓庄公社部分村劃歸新成立的大寨集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桃源集鄉、大寨集鄉。
1996年12月,撤銷桃源集鄉,設立桃源集鎮。
2001年2月,撤銷大寨集鄉,成建制將大寨集鄉併入桃源集鎮。

行政區劃


桃源集鎮
桃源集鎮
1999年,桃源集鎮轄50個自然村:大李寨、花園、范寨、呂寨、舊集、郭寨、后王莊、王莊寨、東王莊、閻寨、訪清王、倪寨、申寨、葛寨、北廳事、南廳事、葛新莊、馬寨、西焦、鹿寨、梁集、羅寨、王韓寨、油坊寨、大謝寨、新莊、曾寨、馬屯、牛屯、王屯、和屯、西三張、東三張、薛屯、謝樓、后姑堂、朱屯、桃源集、長崗廟、后長廟、谷寨、校尉王、韓寨、三李寨、鹼場、張庄、陳寨、前謝寨、西楊庄、李寨。
1999年,大寨集鄉轄24個自然村:張堤圈、徐堤圈、大寨集、前楊口、大楊口、前集、馬庄、張庄、界牌、扈庄、王蠻、前耿寺、后耿寺、王舉人庄、馮庄、四座樓、前馬樓、張扁擔庄、庫內馬樓、西趙溝、東趙溝、前王莊、扈高庄、前趙溝。
2001年3月,撤銷大寨集鄉,其所轄21個行政村(大楊口、前楊口、張庄、馬庄、大寨東街、大寨西街、大寨南街、前王莊、前集、界牌、徐堤圈、張堤圈東、張堤圈西、扈高庄、高庄、后耿寺、王舉人庄、馮庄、馬樓、東趙溝、西趙溝)全部併入桃源集鎮。
截至2013年底,桃源集鎮轄71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
桃源集南街桃源集北街桃源集前東街桃源集前西街桃源集后東街桃源集后西街
舊集羅寨郭寨東三張西三張馬屯
朱屯王屯梁集西焦馬寨東葛寨
葛新莊陳寨后姑堂常崗廟南街常崗廟中街常崗廟北街
常崗廟李街后常廟范寨李寨東李寨西后王莊
西葛寨王莊寨西王莊寨東東王莊申寨倪寨
王家韓家閻寨東李寨鹿寨北亭寺
谷寨界牌三李寨鹼廠謝樓大謝寨
油坊寨南亭寺原張庄大寨東街大寨西街大寨南街
南張庄馬庄前王莊前集大楊口前楊口
徐堤圈張堤圈東張堤圈西扈庄高庄后耿寺
王舉人庄馮庄馬樓東趙溝西趙溝

地理環境


桃源集鎮位於曹縣西北34公里,鎮政府駐桃源集村。北至東魚河與牡丹區大黃集鎮相望,東南與樓庄鄉接壤,西南與河南省蘭考縣南彰鎮相連,東與韓集鎮、常樂集鄉搭界,西與庄寨鎮為鄰。總面積80.44平方公里。
東魚河沿北邊境自西東流,新沖小河東西貫穿全境,長達6.5公里,另有閻寨溝、紙坊溝等溝渠縱橫交錯。地下水位6—8米。有500米深水井4眼,66個行政村通自來水。

人口


2000年,桃源集鎮總人口41351人,其中男性20848人,女性20503人。家庭戶戶數10405戶,家庭戶總人口41247人,其中男性20765人,女性20482人。0—14歲10624人,15-64歲27817人,65歲及以上2910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41266人。
2009年末,桃源集鎮總戶數18173戶,總人口70583人,其中男性36398人,女性34185人。年齡結構,18歲以下人口15462人,18~60歲人口47764人,60歲以上7357人。人口密度877.46人/平方公里。有少數民族2個,共4人,其中蒙古族、土家族各2人。鄉村從業人員36398人,其中,第一產業14269人,第二產業18503人,第三產業3626人。
2013年末,桃源集鎮總戶數20817戶,總人口74060人,常住人口65044人,其中城鎮建成區總人口6510人。人口出生率13.6‰,死亡率7.6‰,自然增長率6.0‰。從業人員34165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20105人。

經濟狀況


第一產業

農業
桃源集鎮土地多為沙壤地,北部易旱,以井灌為主;南部易澇,以引黃河水灌溉為主。
桃源集鎮1986—2009年農業生產概況
年份耕地面積(公頃)糧食作物播種 面積(公頃)糧食作物 產量(噸)農機總動力(千瓦)農業總產值(億元)
1986年48002666.7715082000.288
1990年48003666.78200110000.324
1995年50003866.78250150000.38
2000年——40008300————
2005年520042009000589800.85
2009年44199644.551949.5896501.4815
2008年,在大楊口、前楊口、大寨西街、大寨東街、大寨南街、前集、前王莊、耿寺、王舉人庄、扈高庄等10個村,由縣農業局牽頭,實施現代農業項目,小麥平均畝產達到670公斤,單產、總產創桃源新高。2009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33.3公頃,產量6300噸;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面積比例由2005年的6∶4變為2009年的8∶2。
2013年,桃源集鎮農作物播種面積10648公頃,小麥面積5314公頃,總產量37710噸;玉米面積5058公頃,總產量32352噸;大豆面積42公頃,總產量108噸;花生面積63公頃,總產量222噸;棉花面積42公頃,總產量52噸;蔬菜面積128公頃,總產量4793噸。全鎮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由2010年的6家增加到2013年底的16家。
林業
1986年,桐糧間作面積800公頃,農田林網面積1533.3公頃,四旁植樹12萬棵。1996年,以發展桐樹、楊樹、蘋果樹為主,有21個蘋果專業村,另有梁集紅提黑提葡萄生產基地。蘋果面積700公頃。此後,因缺乏管理技術,果園減少。至2005年,全鎮林網面積4133.3公頃,豐產林面積1533.3公頃,杞條面積33.3公頃,葡萄面積13.3公頃,林業產值3000萬元。
2006~2008年,完成綠色通道造林面積300公頃。新增林網面積400公頃,新增豐產林面積333.3公頃。2009年,全鎮林地面積2000公頃。林業產業化形成規模,林木加工企業發展到95家,林業加工從業人員18137人,林業產值2.4億元,占經濟總量的68%。
2013年末,全鎮林木覆蓋率38%,農林間作面積1200公頃,林網80萬棵,林木蓄積量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楊樹、桐樹、柳樹、槐樹等,農林間作楊樹和桐樹為主。
畜牧業
1986年,畜牧業以家庭養殖為主,牲畜以牛、羊、豬為主,禽類以雞、鴨為主。其中羊和豬養殖數量較多,享譽盛名的魯西南青山羊逐漸減少,波爾山羊等品種增加。年末存欄大牲畜5240頭,羊31400隻,豬18000頭,家禽240000隻。
1990年開始,畜牧業向規模化發展。至2005年,全鎮有規模養殖場56處,主要是養雞場和養豬場。其中,大寨東街養牛場存欄量達150頭。全鎮大牲畜存欄3900頭,羊12000隻,生豬6000頭,家禽120000隻。
2009年,全鎮年末存欄大牲畜662頭,羊11517隻,豬18130頭,家禽119000隻,產蛋2053噸,規模養殖場達113家,畜牧業總產值4500萬元。
2013年,全鎮生豬存欄42890頭,牛存欄233頭;羊存欄9540隻,其中山羊8771隻;雞存欄72.6萬隻,鴨存欄22.3萬隻;禽蛋類總產量2975噸,肉類總產量2847噸。全鎮養殖專業合作社從2010年底的2家發展到2013年的6家。
農業機械
1986年,農機總動力為8200千瓦,擁有農用拖拉機130台,柴油機185台,汽車35輛。2000年起,政府實施購置大型農機補貼政策。2006~2008年,新購大型農機具40台套。2009年,全鎮有農用拖拉機480台,農用汽車260輛;聯合收割機80台,農業運輸車8600輛,農機總動力89650千瓦。

第二產業

1986年,有窯廠7家,屬股份制,固定資產600萬元,從業人員240人;有木材加工業5家,筆刷廠1家,固定資產1900萬元,從業人員820人。1990年,有民營工業企業11家,固定資產2700萬元。隨後,木材加工個體戶迅速膨脹,木材加工業成為桃源集鎮的主導產業。
至2005年底,全鎮擁有個體加工戶6400戶,民營企業96家,其中擁有進出口權企業18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台灣獨資企業4家,從業人員達到3.5萬人,年加工木材200萬立方米。全鎮工業產值完成20億元。
2008年,創辦民營工業園,當年入駐企業20家。2009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1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5家,固定資產投入6.3億元,企業總產值37.8億元,出口創匯1685萬美元,從業人員4152人,實現利稅2.4億元。
桃源集鎮是全國有名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場。全鎮有53個木材加工專業村,主要生產A、B、C板,楊、桐木傢俱,工藝品,膠合板,裝飾板,細木工板等40多個品種,出口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全鎮有個體加工戶3800戶,工業企業59家,私營企業135家,一般納稅人企業63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規模工業實現年產值44.1億元。

第三產業

桃源集鎮
桃源集鎮
1986年,有個體工商戶24戶,主要經營糧油、棉花、禽畜產品、水產品、農資、交電、百貨、副食品等產品,從事第三產業人口達2000餘人。有集貿市場2處,即桃源集、梁集,年貿易額120萬元。
1998年,有個體工商戶950戶,從業人員2400人。2005年,有個體工商戶1076戶,從業人員4000人,年營業額1300萬元。2009年,有集貿市場5處,個體工商戶2318戶,市場交易額5000萬元。 2010年,境內有曹縣農村信用聯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營業網點。2013年,全鎮有市場37處,50平方米以上超市35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58億元。

基礎設施


交通

• 1986年,境內有220國道(菏澤—蘭考段)、107省道(庄寨—青堌集)公路。
• 1995年,庄青公路重新翻修,路面由6米拓寬到9米。
• 1991年,原大寨鄉修通大寨—曹縣城公路。
• 2007年,先後鋪修長鹼路、馬閻路、青年路,重修大寨至曹縣城路面,實現村村通柏油路目標。
• 2008年,建成日南高速公路上下道口(曹縣西)至庄青公路的連接線,線路寬24米、長5100米,命名為“富民大道”。
• 2009年,投資300.4萬元,加寬庄青路,完成青年南路改造,新修東葛寨—西葛寨、馬樓—徐圈路。
350省道(庄寨—青堌集)橫穿鎮域中部;220國道(東營—鄭州)、日南高速公路(G1511,日照—南陽)從鎮域西北境斜穿而過,曹縣西出入口設在桃源集鎮常崗廟工業園區。全鎮實現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主要街道全部硬化。

郵電

• 1986年,有電話6部。
• 1993年,桃源集鎮郵電局安裝程式控制交換機,擁有固定電話36部。
• 1998年開始,電信支局話費開始微機管理。
• 2001年,安裝固定電話5600部,實現村村通電話的目標。
• 2003年,設立中國移動桃源集鎮營業廳。
• 2004年,電話初裝費取消,部分村開始安裝寬頻。
• 2005年,固定電話7200部,行動電話5000部,電腦寬頻用戶110戶,寬頻網覆蓋到全鎮各村。
• 2009年,安裝寬頻500部,行動電話800部,固定電話4400部,小靈通150部,全鎮各村均安裝光纜。
• 2010年,桃源集鎮有中國網通、中國電信營業廳。2013年又增加中國移動營業廳。

城鎮建設

• 1986年,鎮政府駐地有1條南北主街道,臨街商店100間,皆為平房。
• 1996年,制訂第一個五年規劃,規劃從梁集到桃源集沿庄青路兩側4公里為開發區,路兩旁統一建成兩層標準式樣的商住樓,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長崗廟北街劃為工業園區。
• 2007年,長崗廟中街、東街完成沿220國道兩側的開發,建商住樓60幢,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
• 2008年,完成庄青路南側的開發,同時,鎮政府確定桃源前東街、陳寨等3個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 2009年,鎮政府確定桃源前東街、張庄、鹼廠3個村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農田水利

• 1986年,有機井106眼,溝渠13條、長25000米,配套灌溉設施62套。
• 1988年起,大搞農田水利建設。
• 至2005年,清淤挖河32000米,用工4.8萬個,動土方10萬立方米。開挖溝渠11條,動土方1.9萬立方米;投資300萬元,新打機井700眼,新建橋涵24座,埋設節能灌溉管15000米。
• 2006~2008年,投資300萬元,新修橋涵28座,新打機井40眼,清淤河道10公里。
• 2009年,投資100萬元,開挖溝渠10條,長15000米,打深水灌溉井3眼,修建橋涵28座。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 1986年,全鎮有小學31所,在校生5200人,入學率86%,教師310人,其中民師156人。同年中心校改成教委,有中學1所,在校生1120人,教職工120人。
• 1988年,內招教師92人,並通過“達標”驗收。
• 1997年,鎮中新建教學樓2幢。
• 2005年,大寨中學在校生760人,教學班12個,教職工243人;鎮中有教學班12人,在校生760人,教職工51人,教室686間。
• 2006年,在校中學生1350人,小學生5780人,幼兒園兒童670人,中學教師93人,合格率100%。
• 2007~2008年,鎮政府對馬寨、東三張、李寨3所學校進行升級改造,建標準教學樓3幢。投資20萬元,購買健身器材,分配到大寨中學和桃源鎮中。
• 2009年,全鎮有小學16所,初級中學2所,在校學生6120人。教師428人,教師學歷達標率100%。
• 2013年末,桃源集鎮有中小學校24所,專任教師240名,在校學生6000名;幼兒園11所,教師130名,在校學生2000名。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50%。

醫療衛生

• 1986年,有衛生院1所,幹部職工38人。
• 2002年,衛生院搬遷至庄青路北側,佔地面積2.5公頃,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開設床位50張,設有24個科室。
• 2005年,有幹部職工46人,其中醫療人員14人,護理人員6人,防疫8人,其他18人,專業人員佔84%,其中副高級1人,中級2人。全鎮有衛生室61個,衛生防保站1個,衛生防保人員8人。
• 2007年,新上大型進口螺旋CT一部,新建病房樓1幢,新增床位60張。
• 2008年,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5%以上。
• 2009年,鎮衛生院醫療人員增至20人,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率達97%。5月,與開封眼科醫院縱向聯合,開展各類眼科手術。投資5萬元購BC—1800全自動血球分析儀、雙目顯微鏡,投資近萬元綠化醫院環境,23個一體化衛生室按上級統一要求全部驗收合格。
• 2013年,桃源集鎮有醫療衛生機構2處,床位140張,執業(助理)醫師36名,護士38名;社區診所40家,從業人員126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由2010年的4035人增加到2013年底的22891人。

文化事業

1986年,設有文化站和廣播站。文化設施有圖書室、閱覽室等;有業餘電影隊、秧歌隊、業餘劇團、民間藝術隊等組織;主要流行戲劇有豫劇二夾弦大平調四平調等。每逢節日或農閑,群眾組織開展唱大戲,演電影、踩高蹺、放煙火等娛樂活動。同年,全鎮各村普及電視。
2008年,鎮投資60萬元建成桃源鎮綜合文化大院,同時在前東街、梁集、郭寨3個村建起農家書屋,隨後,農家書屋相繼在各村建起。2009年,桃源花供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計劃生育

• 1986年,設有計劃生育辦公室。
• 1990年,建立計劃生育服務站,對育齡婦女實行建檔管理,計劃生育率98%,晚婚晚育率98%,人口自然增長率7‰。
• 1996年,投資3萬元,配備微機、B超機等器材。
• 2002年始,對育齡婦女開展生殖保健服務。
• 2007年10月,鎮新建計劃生育服務站(國家級標準服務中心)大樓落成。
• 2009年,建立計劃生育微機檔案,配備指紋機2台,對全鎮育齡婦女進行指紋採集,並簽訂計劃生育合同,計劃生育實行規範化、科學化管理。

民俗文化


桃源花供
桃源花供起源於當地村民為紀念火的發明者燧人氏舉行的祭祀活動。據傳每年農曆正月初七是火神爺的生日,這一天桃源集家家戶戶燒香擺供,祈求火神賜福。窮苦人家因拿不出雞、魚、肉等較好的供品,只好用白面做成雞、鴨、魚、豬頭形狀代替。后又發展成用白蘿蔔刻成香瓜聖果、亭台樓閣等藝術品。種類也由原來的雞、魚、肉發展為水果、蔬菜、花草及戲劇人物、珍禽異獸等,五彩繽紛,形象逼真,謂之“花供”,並漸漸流傳開來。每年春節,製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的民間藝術大賽。做花供也由一家一戶逐漸演變為全村統一製做。花供製作主要集中桃源集村,全村六千多人,上至80歲的老翁,下至十幾歲的孩童,人人都會幾招花供手藝,故而桃源集享有“花供村”的美譽。
每年正月初七,桃源集都舉辦“花供會”。“花供會”主要包括“進香”“雕花供”“進貢”等活動內容,其中隆重的進貢儀式最為熱鬧。早晨,十里八鄉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桃源集六條街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進貢儀式就開始了。五顏六色的花供,各具特色的進貢隊伍,人頭攢動的熱鬧場面,是花供會上最大的看點。開路炮手在前點炮開道,鑼鼓隊、秧歌隊隨後為進貢隊伍引路,有的街道準備了花車和高蹺。這時,最忙活的是兩邊觀看的村民,為把六條街的花供看清楚,他們要來回的奔跑。人聲鼎沸,人流如潮,前呼後擁,隨隊觀賞,爭睹花供的芳容。花供到了彩棚之下,依次擺放在火神像前。首先是蘿蔔雕成的牌坊,上飾以紅綠相間的五脊六獸,塗漆精彩,獨具匠心。其次是高聳的寶塔和長虹似的大橋,鐵塔巍然,點綴于山林水澗,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再就是形態各異的彩塑動物,均用山藥泥和各色塗料製作。雄獅躍起,梅花鹿賓士,猛虎下山,巨象進村,天鵝飛翔,金雞報曉,仙鶴長鳴,喜鵲登枝,相思鳥斗情,畫眉歡叫等,無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還有用江米面捏塑的戲劇人物,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八仙過海,唐僧取經,孫悟空大鬧天宮,秦香蓮灑淚捧琵琶,更有掛帥出征的穆桂英,飄飄欲仙的牡丹仙子以及粉紅的仙桃、花紅,金黃色的蘋果、甜瓜,火紅的裂嘴石榴,綠瑩瑩的黃瓜、青杏,紫色的葡萄、桑椹,黑子紅瓤的大西瓜、鮮紅的月季花、國色天香的牡丹花、迎風而舞的牽牛花、青艷欲滴的仙人掌等等。獨具匠心,巧奪天工。
2008年10月,桃源花供被列為菏澤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迹


長崗廟遺址
位於桃源集鎮長崗廟村西北100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面積約6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7米,採集的可辨陶器有龍山文化灰陶繩紋,夾砂及泥質灰陶方格紋罐、藍紋罐、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東周時期夾砂紅褐陶繩紋,泥質灰陶繩紋罐、盆等。長崗廟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商、周的人類生產生活、居住、飲食、喪葬等習俗提供豐富的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