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盤暮雨的結果 展開
- 三盤暮雨
- 國家5A級景區
三盤暮雨
三盤暮雨
津門十景之一。盤山素有三盤勝境之美名,即上盤松勝,蟠曲翳天;中盤石勝,千奇百怪;下盤水勝,涓流不息。三盤暮雨為盤山景觀。
三盤暮雨
三盤暮雨
盤山坐落在北京正東面90公里的燕山山脈南緣,距天津市薊縣縣城12公里,處於北京、天津、唐山三角交匯地帶。盤山海拔400至600米,海拔最高的掛月峰達864.4米。盤山風景區由西向東長20公里,由北向南寬10多公里。
三盤暮雨
盤山,還稱東五台山,是和山西五台山相對而言。盤山上的紫蓋峰為中台,九華峰為東台,舞劍台為西台,先師台為南台,自來峰為北台。
燕山山脈多為石灰岩,而盤山則是由遠古地殼深處酸性岩漿形成的花崗岩構成,沙石育水,水與山高,故而林木繁茂,水石清奇。《圖經》云:“層巒迭嶂,真為雄勝”。《佑唐寺碑》云:“深維地軸,高逼天門,暖碧凝霄,寒青壓海。”《四正山居志》云:“萬壑青松,十里紅杏,天然圖畫。”
盤山歷來有“三盤勝境”之譽。三盤即上盤、中盤、下盤。自來峰一帶的上盤為松勝:勁松蒼翠,蟠曲翳天;古中盤一帶的中盤為石勝:巨石嵯峨,千奇百怪;晾甲石一帶的下盤為水勝:飛泉響澗,濺玉噴珠。
盤山著名勝跡有五峰:主峰掛月峰,為盤山絕頂,前擁紫蓋峰,后依自來峰,東有九華峰,西有舞劍峰;有八石:懸空石、搖動石、晾甲石、將軍石、帳房石、菱角石、蛤蟆石、蟒石。據康熙年間的《盤山志》記載,自魏武帝曹操始,唐、遼、金、元、明、清都曾在盤山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先後建有雲罩寺、萬松寺、天香寺、天成寺、上方寺、少林寺等72座廟寺;建有定光佛舍利塔、古佛舍利塔、多寶佛塔等100餘座寶塔。清代乾隆年間,在盤山南麓建造了規模浩大的離宮--靜寄山莊。
據史書記載,自三國始至清朝末年,歷代皇帝競游盤山,魏武帝曹操、唐太宗、遼太宗、遼聖宗、金世宗、清代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帝王,都曾在盤山“鳴騶入谷”。唐太宗李世民詩曰:“茲焉可游賞,何必襄城外。”曾數次游盤山的乾隆皇帝則贊曰:“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
近代以來,盤山屢遭軍閥破壞。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多次掃蕩盤山,製造無人區,致使"青松怪石,常倚干戈,花落山空,鍾移紐斷,庵觀寺閣,夷為瓦礫。“文革”期間,盤山再遭浩動。1978年,天津市委和市政府把分期修復盤山古建築列為天津市總體規劃,將盤山開闢為瀏覽區,至今已陸繼恢復重建了30多個景區、景點。
位於盤山之坳,翠屏峰下。始建於唐代,遼、明、清都曾擴建重修。寺名“天成”取“天成圖畫”之意。天成寺依山分上下兩層建築。上層建有正殿、古貨舍利塔和配殿,下層建詠揭煥欄、“龍王殿”。“江山一覽閣”面澗背岩。
寺門東西,巨大高台上建有卧雲樓,樓兩層六楹。它地處兩山峽谷,時見穿行白雲,或隱蔽樓身,或穿窗而過,奇趣盎然,故名“卧雲”。
天成寺正殿殿前臨吧台處,有兩株銀杏,樹齡800餘年。正殿後面是石崖,“古木千章,悉從石罅中迸出,層層鱗砌”。石壁下,有兩個方形小池,池中有泉,名“涓涓泉”,泉水清澈,常年不涸。正殿以西,有一方形條石台基,台基上屹立著淺黃色的古佛舍利塔。塔身通高22.63米,邊長3.38米,為八角13層。塔基由花崗岩須彌座和3層仰蓮花組成。塔身的正面有門,內置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出檐為仿木作磚雕斗拱。13層密檐上,掛有104個銅鈴。塔前有一株古柏,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柏樹,樹齡逾千年以上。
古佛舍利塔為遼代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所建,相傳塔內藏神龕親奉舍利3萬餘顆。古佛舍利塔西面,有徹公長老和尚靈塔,塔下有善蛇洞。相傳洞里藏有72條善蛇,專事護塔,一次有個惡人慾盜取塔內舍利和寶剎,被群蛇活活咬死。由徹公長老和尚塔往西有“飛帛澗”。
沿天成寺以東石階拾級而上,山坡上有一面南的石洞,名為梅仙庵。從梅仙庵可達翠屏峰,峰上有六角環形翠亭。
萬松寺坐落在盤山的中盤。由天成寺往東,再向北折,登18道彎石階路,可見一鐫有“遏凡塵”大字的巨石,石上所書意為由此進入仙境;由此再向左轉,過歡喜嶺、仙人橋、“逍遙遊”,便達萬松寺。萬松寺是盤山最大的廟宇,“廟貌之威赫,佛像之莊嚴,居然畿東一梵剎也”。(《重立宗派碑記》)萬松寺舊稱李靖庵,為紀念唐初名將李靖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后因“前賢不宜斥呼其名”,改稱衛公庵。清康熙年間,據其青松繁茂“爭奇鬥異,古秀不可名狀”,而改稱萬松寺。
萬松寺依山建有3層大殿,寺前有太平禪師寶塔。塔為磚體,6角5層,一層轉角各嵌一個5層小塔,塔座嵌動物花卉浮雕12塊,塔頂長一松樹。萬松寺在抗日戰爭中毀於戰火,但佛殿石基保存下來。萬松寺有高3層的望海樓遺址,遺址上可見寬廣的樓基和巨大的石礎。
從萬松寺西北側攀行,可達青松嶺。嶺西端有一平台,能體頑石,三面壁立,這就是舞劍台。相傳,當年唐朝名將李靖在北台拔劍起舞。站在舞劍台上,北望雙峰插雲,東望掛月峰雄峙,南望平疇千里,西望層巒迭嶂,“天風浩浩,四望無極”,磅礴氣勢,盪胸激懷。
雲罩寺和定光佛舍利塔,位於盤山主峰掛月峰。雲罩寺是盤山最高的廟宇。建於唐代,原名降龍庵。雲罩寺因地鄰絕頂、雲掩霧罩而得名。寺內有彌勒殿、黃龍殿。
雲罩寺上層東面有一條石磴小道,上攀僅容一人通行。東崖壁上鐫刻“去天尺五”大字。攀上石磴,便到喘氣岩,岩石上刻“一覽眾山小”。
從喘氣岩繼續攀行,即達掛月峰。掛月峰巔矗立著定光佛舍利塔。塔為唐代延如年間(公元712年)所建。塔呈八角,分3級,由台基須彌座、塔身、相輪和塔剎構成。塔身中層檐下每面嵌了個佛龕,內藏佛舍利60顆,佛牙1具。
上方寺位於嶕嶢峰東側。嶕嶢峰以險取勝,《薊縣誌》載:“壁立千尺,青削到地,鬼斧神工,鳩聚於此,為盤山最奇絕處。”上方寺為唐代大和二年(公元828年),道宗大師所建,有遺碑刊記。清代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奉敕重修,正殿縣御書匾額“雲濤花雨”。上方寺南龍風庵遺址以東,題有“天門開”,字徑5尺。
盤古寺在上甘澗。從青松嶺和東甘澗都可通達,系由詩僧智朴創建。智朴,字拙庵,徐州人,15歲出家,深諳禪機,尤善詩詞,35歲來盤山結廬。他數十年廣徵博考,定憂《盤山志》。智朴和唐熙皇帝交往甚密,常詩書唱和。清代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乾隆在駕幸盤古寺時,為昭彰智朴與康熙的交往和撰寫《盤山志》的功績,賜他為進士,同時敕令在盤山南天門下,重修智朴墓。如今,這座保存完好的石墓被稱為“進士墓”。
在盤山陵園的北面,舊名法興寺,魏晉間建,元代重修。寺內有觀音殿,明月堂等建築。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由仁宗降旨更名北少林禪寺。雪延福裕禪師曾教寺中和尚習少林武功,從此,盤山少林寺也習武成風。清朝順治末年,僧仁鳳在寺東龍首山上,重修了多寶佛塔。此塔高6丈余。
位於盤山陵園東側,現存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遺址、遼《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等。千像寺又名佑唐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唐末毀於兵火,遼代重修。寺內佛殿分3層,前殿供彌勒佛,中殿供南海聖佛,後殿供率奘法師像,為清代所建藏經閣。藏經閣兩側有配殿,西供藥王,東供真武。千像寺周圍的巨石岩壁上,有線刻佛像百尊,大小不一,高者達2米,一般為1.5米左右。佛像面頰豐腴,儀態端莊,背托佛光,腳踩蓮花,具有唐代藝術風格。千像寺院中有《盤山千像佑唐寺創建講堂碑》。碑高3米、寬1米,被譽為“京東第一碑”。
天香寺遺址在南台--先師台下。天香寺原名妙祥禪院,唐代興建。天香寺環境優美,史載當年景象“嶂葉綠交軒,岫霧白封殿,隔岩望初地,金碧時隱見。”
盤山松樹千奇百怪,《盤山志》載:“盤山之松以百萬計,而其奇絕者多生石罅中,臃腫捲曲,其勢不得伸,枝多旁抽,如怒龍之攫。”盤山松在抗日戰爭中多毀於兵火。現在欲觀松樹,仍需立於掛月峰頂,俯首環顧,遍山鬱鬱蔥蔥,山風過後,湧起滾滾松濤。現存著名的盤山松也很值得觀賞。位於遊覽區入口數十步“入勝”巨石前方的迎客松,鄰近澗溪之上一個偏橋旁,干圍8尺,高足3丈,枝杈伸展,針葉扶疏,微微前傾,其態似在揮臂揖客。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考查,這株馳名中外的迎客松至少有850年以上的歷史。位於萬松寺東望海樓東崖上的鳳翹松,從崖邊凌空橫生,勢若鳳凰展翅,故得名。位於盤山腳下、東后高峪的朝陽庵里的盤龍松,枝幹成盤,丫杈曲伸,形無定向,勢如騰龍。主枝之上,側枝盤曲,有的如老鷹展翅,有的似孔雀開屏,趣味橫生,遮地面積達300平方米。此外,還有上方寺的進士松、自來峰的掛鐘松。
盤山石也是頗具特色的景觀,而欲盡情領略“石勝”之妙,先要到中盤。中盤位於紫蓋峰、蓮花峰、毗盧峰之間。中盤之石形狀各異,有的如爺面視天,有的如劍峰插雲,有的如懸垂欲墜,有的如龜縮谷底……隨著視覺想象,人們彷彿驀然置身於奇異的國度。《盤山志》記載,盤山有26處名石。這些奇異的名石,或因其狀象形得名,或因神奇的傳說得名。典志記敘較多的是8大怪石,即:將軍石、懸空石、喝斷石、搖動石、蟒石、菱角石、晾甲石、帳房石。位地由青松嶺東頂通達掛月峰路上的將軍石,孤立無依,側望酷似一位威武的將軍,戍衛在山崗。
位於上方寺南龍風庵遺址上附近的懸空石,有數丈之大,四無依傍,若懸空中。古人描述道:“巨石無根著,磽然懸其巔。”緊鄰懸空石的喝斷石,中間斷裂矗於路旁。喝斷石與懸空石有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率三軍會師無終城。一天,劉、關、張同游盤山,在嶕嶢峰下,張飛和關羽下棋,一樵夫從山崖下經過,突然一聲巨響,嶕嶢峰上一塊巨石裂崖滾下,就要砸在樵夫頭上。值此千鈞一髮之際,關羽把手中棋子拋起,不偏不倚正把巨石墊住,後人遂為其起名“懸空石”。張飛當時見狀大喝一聲:“好功夫!”聲若炸雷,竟將相鄰的一塊巨石震裂,後人為其起名“喝斷石”。
位於千像寺北邊的搖動石,此石長2.6米,狀若壽桃,浮架在另一岩石之上,一人來推,巨大的石體便微微晃動。《游盤山》載:“搖動石者,兩石相載,試單臂徐引,則左右動搖,若多人共牽,則不復得試。”據分析,搖動石所以能動,是因為此石下面僅有兩個與石基接觸面很小的支撐點互換,故而輕推能搖晃。
在少林寺東南山坡的蟒石,長有兩丈余,形如黑色巨蟒卧坡,似有龍騰之勢。在蟒石南邊的菱角石,高卧山巔,形如菱角,乾隆賜其名“磬峰石”。今在盤山水庫內的晾甲石,石大而平坦,石上可容百十人,相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御駕親征返回時,三軍晾甲於此。此外還有帳房石,四角有孔,相傳為唐太宗設帳駐蹕處。除上述八石,還有:屏蘿石,在菱角石東,石體巨大,橫卧山坡,石面南部分平如几案,壁立數尋;蛤蟆石,與菱角石隔山溪相對,立在一塊巨石之上,狀若卧著的一隻蛤蟆,叮咚澗水聲中,似可聽到蛙鳴;元寶石,位於進山口“入勝”處前方,當道而卧,高數尺、長丈余,上寬下窄,形似元寶;駱駝石,位於萬松寺山門前面,其形狀如一駱駝,自成天然屏風,觀駱駝石需從西面著眼,方能盡觀其姿;浮石舫,位於上甘澗東北峰頂,此石形巨如船;位於盤山遊覽區通往盤山陵園的石砌公路上,矗於半山坡上,石上印有兩個清晰的人影,細觀,好像一男一女親切攀談;瀑泉石,位於仙影石西側上方,剖面狀如瀑布流下,夏秋時節,石上裂隙有泉水瀉下,真假相隨,蔚為奇觀;天井石,位於觀音庵南嶺上,又名仙泉石,長約兩丈,粗丈余,橫卧在3塊小石頭上,大石下有空隙,可透視對面,石上有一眼小石井,茶碗粗細,深一尺八寸,井底有水滲出,四時不涸,成為盤山一迷。子石,在西南山口;麵筋石,在西山頂;壽星石,在南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