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現黑褐色病斑,嚴重的不斷腐爛,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長慢,葉色逐漸變黃。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變黑,后蔓延到根莖,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縱裂,皮下組織變黑,發病輕的地下莖近地際處能發出新根,雖能結薯,但薯塊小;發病重的地下根莖大部分變黑腐敗,分枝少,節間短,直立生長,葉片小且硬化增厚,逐漸變黃反卷,由下向上千枯脫落,最後僅剩生長點2~3片嫩葉,全株枯死。

基本信息


主要為害部位:根

形態特徵


甘薯根腐病
甘薯根腐病
茄類鐮孢甘薯專化型菌絲稀,呈茸毛或密絨狀至絮狀,具環狀輪紋,灰白色;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2、3細胞寬,分隔3~8個,明顯。5隔者多,佔89%,大小48.4~59.4×4.4~5.6(um),分生孢子梗短,具側生瓶狀小梗;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或短桿狀,梗較長,單細胞者多,大小5.5~9.9×1.7~2.8(um);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側生菌絲上,單生或兩個聯生,球形或扁球形,大小7.1~11.0um;菌核扁球形,灰褐色。N.sanguinea子囊殼散生或聚生,形狀不規則,淺橙色至棕色或淺褐色,大小289~349×276~303(um);子囊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大小12~14.4×4.8~6(um)。

傳播途徑


本病系典型土傳病害,但病殘體和帶菌有機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帶菌種苗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

發病條件


該病發生和流行與品種、茬口、土質、氣象密切相關,溫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時易誘發此病,連作地、砂土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南薯88號,濟薯2號、10號,煙薯3號,徐薯2號、18號,煙薯3號、泰薯2號,鄂薯2號,海發5號,豐薯1號,南京92,鄭州紅4號,8148,濟薯10號(78066)、濟薯11號,魯薯3號、魯薯4號、魯薯7號,短蔓紅心王甘薯,皖84—559等抗病品種。
(2)適時早栽,栽無病壯苗,深翻改土、增施凈肥、適時澆水。
(3)建立三無留種地,培育無病種薯。(4)與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穀子綠肥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