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側丘腦

背側丘腦

背側丘腦由兩個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借丘腦間粘合(中間塊)連接而成,其前端的突出部為丘腦前結節,後端膨大稱丘腦枕。位於中腦之上,兩大腦半球之間的腦組織。界於端腦與中腦之間的腦部,左右各一,其間的室腔為第三腦室。此室向下連接中腦導水管,向上經室間孔連通端腦的側腦室

詞語簡介


背側丘腦 簡稱丘腦
內構:丘腦被“Y”形纖維板─內髓板分為前核、內側核和外側核3部分。其中外側核又可分為背、腹兩層:腹層由前向後分為腹前核、腹中間核(又稱腹外側核)和腹后核,腹后核又分為腹后內側核和腹后外側核。此外,在內髓板內有板內核,在第三腦室室周灰質內有正中核,在背側丘腦外面有丘腦網狀核。
丘腦核團按功能分類:
1)非特異性投射核團:包括正中核和板內核等。
2)聯絡性核團:包括內側核、外側核的背層及前核。
3)特異性中繼核團:包括外側核腹層的腹前核、腹中間核和腹后核,其中,腹后內側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覺纖維,腹后外側核接受內側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纖維。腹中間核和腹后核接受運動纖維。

解剖學特點


結構較複雜,分為上丘腦、背側丘腦、后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
(1)上丘腦主要的結構為松果體,松果體是一內分泌腺
(2)背側丘腦為兩個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左右各一個。每個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又分為丘腦前核、丘腦內側核和丘腦外側核。丘腦前核具有與內臟活動有關的功能,丘腦內側核可能是軀體和內臟感覺衝動的整合中樞,丘腦外側核是軀體感覺通路的最後一級中繼站,它把皮膚感覺、本體感覺衝動傳向大腦皮質中央后回。
(3)后丘腦包括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內有內側膝狀體核,是聽覺傳導路中最後一個中繼站,接受聽覺纖維的傳入,併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外側膝狀體內有外側膝狀體核,是視覺傳導路中最後一個中繼站,接受視覺纖維的傳入,併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視覺中樞。
(4)底丘腦為中腦和間腦的過渡地區。
(5)下丘腦是自主性神經的皮質下中樞,與某些激素的分泌、情緒反應、某些代謝(如水、鹽、糖、脂肪等代謝)的調節和體溫、心血管運動、呼吸運動的調節以及食慾、睡眠、覺醒、生物鐘(或晝夜節律)等的調節均有關係。許多生理心理學研究都涉及間腦,尤其是下丘腦。
間腦和端腦在胚胎早期同由前腦翼板衍發而來,間腦位居前腦的後部中央,端腦發育成為左右大腦半球。由於端腦的高度擴展,間腦除了腹側屬於下丘腦的部分露於腦表面以外,其餘部分皆為左右大腦半球所包繞。在腦的正中矢狀切面上,自后連合至乳頭體后緣的連線代表間腦和中腦的交界,自室間孔至視交叉的連線代表間腦和端腦的交界。間腦的室腔稱為第三腦室。
兩側間腦的內側面形成第三腦室的旁壁。在內側面與背面交界處,有一條隆起的纖維束——丘腦髓紋,上有第三腦室脈絡組織附著。丘腦髓紋向後連接韁三角,左右韁三角之間有韁連合連接,此連合的後方有松果體。約在第三腦室壁的中央部,有連接左右室壁的丘腦間粘合(或中央塊)。它的腹側有下丘腦溝,自中腦水管走向室間孔。屬於下丘腦的結構圍繞著第三腦室底,從前向後有連接終板的視交叉、漏斗、灰結節和乳頭體。在間腦的背面,第三腦室兩側為屬於背側丘腦的卵圓形灰質團塊所挾持,前端有隆凸的丘腦前結節,後方有膨大的枕。背面的外側有屬於端腦的尾狀核,它與間腦之間為終紋。在枕的下外側,有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間腦的外側面與端腦的內囊融合。間腦的腹面是露在腦外表的部分,前有視交叉和視束,漏斗、垂體和灰結節居中,乳頭體成對,位於灰結節後方。

間腦損害


間腦各部分都有其特殊功能,但主要功能表現為對軀體性與內臟性感覺(嗅覺除外)衝動的接受和初步整合,中繼給大腦皮質特定感覺區;它又是大腦皮質下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的調節中樞。故間腦損害時,出現感覺障礙和自發性感覺過敏,尤其是痛得過敏明顯,以及植物性神經與內分泌紊亂現象,如體溫、水的代謝、睡眠、情緒等異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