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曼差經

彌曼差經

梵名Mi^ma^m!sa^ -su^=tra 。為印度六派哲學彌曼差學派(梵Mi^ma^m!sa^ )之根本聖典。傳為耆米尼(梵Jaimini )著於西元前二、三世紀間,至二世紀頃,復由後人編纂成十二章六十節二七四二句,大致在公元1世紀定形,分為九一五論題,為六派哲學中分量最大之聖典。

簡介


主要論述吠陀聖典中之教法(梵dharma )、教令(梵codana^ )等,而與雅利安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蓋彼等之日常言行舉措等皆受此類具有權威性之祭儀所規範。

形式


自形式、性質而言,本經可分為神歌(梵Mantra )與梵書(梵Bra^hm=an!a )兩類;自內容而言,則可分成五類,即:(一)儀規(梵vidhi ),敘述祭式之規定,篇幅占本典之大部分,包括行祭時之神(因陀羅、阿耆尼等)、供物(酥油酥粥等)、祭主(家長)、祭事之次第順序、祭官等之細則。(二)神歌,即讚歌、歌詠、祭詞等三種吠陀本集。(三)名稱(梵na^ma=dheya ),如火祭、新滿月祭等各種吠陀典籍中之祭典名稱。(四)禁制(梵nis!edha ),說明祭式中應禁制之事項。(五)釋義(梵arthava^da ),解說祭式之由來及其功德。

來源


上述皆為關於祭事之各種記載,其知識來源均屬天啟性質(聖教量),而並非人生或思想之主要問題,故在哲學價值而言,並無特殊之意義。然全經之中,除去祭式部分,所余對於吠陀絕對性之探討,則為印度哲學自古以來重要論題之一,亦即聲音(梵s/abda )常住或無常之議論。本經主張聲音為宇宙實在之存在,一切構成祈禱之語言具有絕對之神秘力量,此即‘聲常住論’,此一論點亦與尼夜耶學派(梵 Nya^yika )、勝論學派(梵Vais/es!ika )、佛教教派有所關連。彌曼差派又基於‘聲常住說’展開五階段之研究法,即研究對象、疑點、反對論、反駁定說、餘論,從而確立知識探求之基礎。就此點而言,於印度哲學中甚具思想史之意義。本經最重要之註釋書為薩跋羅斯馬米(梵S/abarasva^min )所作之薩跋羅注(梵S/abara -bha^s!ya )。[印度哲學研究卷一(宇井伯壽)、彌曼蹉學派が顯示する Dharma の意義(木村日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