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參
茜草科茜草屬植物
紫參(學名:Rubia yunnanensis Diels)是茜草科、茜草屬草本植物;莖長可達50厘米,有時平卧;根條狀,稍肉質,莖、枝均有直棱或狹翅,通常節部被硬毛,其餘近無毛,很少微粗糙。葉紙質,葉片形狀和大小均多變異,線狀披針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長圓形至闊橢圓形,有時近圓形,頂端漸尖至短尖,有時微驟尖,邊緣常反卷,被短硬毛,兩面近無毛或脈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葉柄幾無或上部葉有極短柄。聚傘花序三歧分枝成圓錐花序狀,腋生和頂生,小苞片披針形,近無毛或被疏毛;萼管近球形,頂端截平;花冠黃色或淡黃色,稍肉質,無毛,裂片不反折,近卵形,夏秋開花,初冬結果。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南部(木里)和雲南各地。生長於海拔1700-2500米處的灌叢、草坡或路邊。
紫參以根供藥用,為彝族常用草藥,具有活血止血、祛瘀生新的功能。主治衄血、吐血、尿血、崩漏、月經不調、風濕關節痛、肝炎等症。
紫參(Rubiayunnanensis Diels)和Rubia ustulata Diels 的模式產地都在雲南西北部。據Diels的意見區別在於前者的植株較小;葉較小,大小變異幅度不大;花冠裂片頂端具硬尖。《中國植物志》編者觀察後來在雲南和四川採到的標本,明顯可以看出本種植株高矮、葉之大小和形狀都有較大的變異幅度,有時同一張標本(劉慎諤13776及李鳴岡1757)中也可見到,有的植株其株型和葉接近Rubia yunnanensis,而有的又接近Rubiaustulata。至於花瓣頂端增厚變硬則應是Rubia yunnanensis和Rubia ustulata這兩者所共有的特徵。因此《中國植物志》建議將這兩個種歸併。該種根肉質,條狀,是雲南地區常用藥物,稱小紅參。
紫參
在有關的書刊上其原植物通常被定名為Rubia yunnarensis,因此將Rubia ustulata和Rubia yunnanensis這兩個同時發表的名稱歸併時選用Rubia yunnanensis Diels 作種名。黑花茜草(Rubia mandersii Coll. et Hemsl.,模式產地在緬甸撣邦)與該種非常近似,很可能是同種。由於《中國植物志》編者沒有那種的模式標本或可靠標本作比較,而Coll.和Hemsl.又記載那種干后變黑色,與雲南植物稍有不同,故《中國植物志》暫不作結論。四川標本的花稍大,上面中部以上有鱗片。
紫參
聚傘花序三歧分枝成圓錐花序狀,腋生和頂生,通常比葉長,近無毛或被稀疏短硬毛;小苞片披針形,長約2-5毫米,通常1脈或花序下部的有時3脈,近無毛或被疏毛;花梗長1-3毫米,萼管近球形,徑0.3-0.4毫米,頂端截平;花冠黃色或淡黃色,干時近白色,稍肉質,無毛,冠管長約0.5毫米或稍過之,裂片5,不反折,近卵形,盛開時長約1.2-1.5毫米,有時可達2毫米,頂端增厚而稍硬,內彎成短喙狀;花柱2裂幾達基部,長0.5-0.6毫米。花期夏秋,果期初冬。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南部(木里)和雲南各地。生長於海拔1700-2500米處的灌叢、草坡或路邊。紫參嘉溫暖和濕潤的環境,怕高溫,忌強光,怕澇。在旬平均氣溫20-25℃下生長旺盛,氣溫超過30℃以上植株停止生長,在氣溫15℃、地溫10℃時緩慢發芽、髮根。植株地上部分在氣溫0℃以下易受凍害,冬季倒苗后能耐-7℃以下低溫。土壤以肥沃、疏鬆、含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為好。
紫參
繁殖方法以種子繁殖為主,也可分株繁殖、扦插繁殖。
採收種子:紫參花期7-9月,果期8-10月,當漿果變黑時標誌種子成熟,可以採收。
紫參
紫參種子貯藏與壽命:紫參種子不宜干藏,宜采后即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乾燥久放后不利出苗。
休眠與萌發:紫參在果實成熟時,種胚尚末成熟,因此,種子採收后應即時搓去果肉,置濕砂內常溫催芽,60-65天長出胚根,發芽率89.7%。
● 種參選擇
採挖野生紫參或在已種植成功的留種地內邊起苗、邊選種參,將芽頭完整、參體肥大、整齊無傷、無病蟲害的肉質根留作種用。凡斷缺芽頭的根,一律不作種。選后需要理齊存放,以利栽種。
● 種參貯藏
在背陰或涼爽處鋪9-12厘米厚的濕沙,然後放一層參根,蓋一層9-12厘米濕沙,再排放一層參根,連續排放4-5層參根和濕沙,天旱時要每隔4-5天噴灑一次水。下雨時頂部蓋塑料薄膜防雨,每隔20-30天翻動一次。
● 栽種時期
紫參有冬季休眠的特性,因此,貯藏的種苗一般在下一年2月中下旬栽種。錯過下種時期因氣溫逐漸升高而開始萌芽,栽種時易碰傷芽頭,影響出苗率。
● 栽種方法
紫參的生長在表土層內,深栽不利出苗,髮根少,產量低。因此,掌握適宜深度是栽種紫參的重要一環。
● ● 平栽:在畦面上開設直行條溝,溝深7-10厘米。開溝后將腐熟的基肥撒入溝內,稍加土覆蓋。然後將種參平放擺入條溝中,株距5-7厘米,種參與參頭尾相接,行距15厘米左右。畝用種量30-40千克。
● ● 豎栽:在畦面上開設直行條溝,溝深10厘米,將種參斜排於溝的外測邊,株距5-7厘米,種參芽頭朝上,要求芽頭位置平齊,行距13-17厘米。每畝用種量30-40千克。
選擇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個節剪成插條。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0厘米、株距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1-2節,露出1節在土面,切勿倒插。插后覆土壓緊,澆透水。插后要搭棚遮蔭,避免陽光直射。生根發芽后陸續揭去覆蓋物。培育1年即可移栽。
紫參花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用於急慢性肝炎、脘脅脹痛、濕熱帶下、乳腺炎、疔腫。
化學成份:全草含甾醇、三萜類、氨基酸、原兒茶醛;根含水蘇糖(stachyose)。
整地與施肥
紫參[茜草目茜草科植物]
播種
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後,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後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墒、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茜草齊苗后,注意中耕除草。乾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於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后,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收穫與加工
紫參
【白葯】曬活參:根用於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閉經,瘀血腫毒,吐血,風濕,心煩不寐,胃痛,風濕寒痛《滇葯錄》。Svrthorxqixzix(儒候啟脂),seitfairxqit(篩繁啟):根用於神經衰弱,貧血,血小板減少,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崩漏,尿血,血瘀,肺結核咯血,淋巴結核,小兒疳積,安胎;外治瘡癰紅腫,久不潰破《大理資志》。消擋眼草,曬活參:根及根莖主治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閉經,瘀血腫痛《民族葯志二》。消檔眼草,滇紫參:根用於跌打損傷,月經不調,閉經,瘀血腫痛。
【傈僳葯】百家乳玉:功用同白族《滇葯錄》。百家乳玉:根主治頭暈,失眠,肺結核,風濕,跌打勞傷,月經不調,吐血《民族葯志二》。
【普米葯】色子片:功用同白族《滇葯錄》。色子片,呂達大:根及根莖主治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胃痛,失眠,心煩《民族葯志二》。
【納西藥】悶炎婁才哼:功用同白族《大理資志》。
【彝葯】跌:功用同白族《大理資志》。根治療月經不調,產後腹痛,惡露淋漓,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哀牢》。
【景頗葯】大葉茜草,岸:根用於排石《滇葯錄》。來源:《中國民族葯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根及根狀莖(小紅參):甘、微苦,溫。通經活血,祛風除濕,鎮靜,止痛。用於月經不調,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胃痛,經閉。全草(滇茜草):甘,平。補血活血,祛風除濕,軟堅破積。用於貧血,跌打損傷,慢性胃脘痛,脂肪瘤,月經不調。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 葉斑病
危害癥狀:高溫、高濕易發生葉斑病,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
紫參
● 根腐病
危害癥狀:高溫高濕天氣,特別是畦面積水容易引起根腐病。
防治方法:用50%敵敵畏或40%樂果800-10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