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

詞語

一種願意與他人乃至群體在一起的傾向。兒童表現出來的親子間依戀是合群的早期表現形式。合群是友誼、愛情、參加群體生活的基礎。

基本解釋


1. [get on well with others]:跟大家合得來;群眾關係融洽。
他向來不合群。
2. [be gregarious]:組成集體,分工合作。
合群放牧。

基本概念


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認為合群是一種本能。心理學家H.A.默里認為合群是一種需要。他利用主題統覺測驗(TAT),按照被試的TAT故事中人物與他人保持友好關係的情況,給合群需要判分。一些研究表明,在合群需要上得分高的人傾向於自認為是熱情的、好心的、助人的、忠實的、慷慨的。女性在合群需要上得分高於男性。相當一部分研究證明,合群需要與成就需要有負相關,女性在合群需要上得分較高,而在成就需要上得分較低。成就需要的特點是關心自我改善,重視能顯示個人工作效率的課題。合群需要的特點是關心他人的心理安適,關心與他人的關係。
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合群能降低恐懼,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於合群。他還發現,出生順序與合群有關。長子、長女和獨生子女害怕時表現出更強的合群傾向。這種傾向隨出生順序而遞減。I.薩爾諾夫和P.G.津巴多研究了恐懼和焦慮與合群的關係。結果發現,高恐懼組被試比低恐懼組被試更希望與他人在一起,證實了沙赫特的結論。但焦慮則產生相反的結果,高焦慮組被試比低焦慮組被試更希望單獨活動。L.費斯廷格社會比較理論也被用來說明恐懼與合群的關係。當恐懼時與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應,據此來確定或評價自己的反應。P.謝威和M.克林納特認為,評價自己的反應固然是重要的,但了解情況的需要是更加強烈的,他人往往是信息的重要來源。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時力求了解這個情況,於是導致合群行為。

引證解釋


1. 和合群眾;團結群眾。
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羣者也。”楊倞 註:“合,謂和合。羣,眾也。”
章炳麟 《訄書·訂孔》:“荀卿以積偽俟化治身,以隆禮合羣治天下。”
陳毅 《六十三歲生日述懷》詩:“只有共產黨,敢於大合羣。人民擁護黨,黨依靠人民。”
2. 與集體融洽相處。
老舍駱駝祥子》五:“他們多少以為他不大合群,彆扭。”
3. 猶成群。
羊城晚報》1984.5.16:“隨時都會遭到龔擊的家鼠是不會合群嬉耍的,只能獨個兒跳竄奔跑尋開心。”
4. 一種心理,人們傾向於接受大多數人的意見,追隨大多數人的行為。

其它


溺愛容易導致孩子不合群
現在的小孩,大都是獨生子女,家裡沒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全都圍著自己轉。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很多家長就將孩子當成了小公主或者是小皇帝,凡事服從孩子的意願,孩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因此,很容易就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的自私性格。這樣的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後,通常和同學處不好關係,同學也不會喜歡這種自私性格的人,於是,就會導致孩子不合群的現象。
另外,過度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常常是屬於家人的重點保護對象,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長代勞,因此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很差。孩子會因此在同齡人面前表現得很差勁,時間長了,難免會挫傷自己的自尊心,從而不敢與同齡人交往。這既是溺愛孩子帶來的直接危害,也是導致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溺愛的孩子經常是聽著讚美的詞語長大的,因此,他們經常會是非不分,並且特別容易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瞧不起別的同學,也不屑與其他人交往,時間長了,自然難以融入班集體之中,這也正是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