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方遠
舒州宿松人
閭丘方遠(?─902),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岩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據稱得真文秘訣。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一百七十卷)精選節錄為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鈔》。唐景福二年(893年),錢塘彭城王錢霮籠絡高道,訪方遠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居之。
閭丘方遠
閭丘方遠的太平經鈔
《太平經》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計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統道藏》收入太平部時,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餘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閭丘方遠以《太平經》卷帙浩繁,乃節錄經文,編成《太平經鈔》,仍按天干分為十部,每部一卷,合為十卷。南唐沈汾《續仙傳》與宋賈善翔《猶龍傳》稱閭丘方遠詮《太平經》三十篇,宋鄧牧《洞霄圖志》說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其實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經鈔》甲部,乃後人偽補,癸部實際上為甲部,故癸部實闕。癸部內容篇目於敦煌鈔本斯坦因第4226號《太平經目錄》中可見。閭丘方遠還從《太平經》中選輯論述精、氣、神之關係及守一之法的內容,編成《太平經聖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道德真經廣聖義》等二十多種道經中,有《太平經》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統道藏》本《太平經》殘卷為底本,輯錄《太平經鈔》《太平經聖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種書之引文,編成《太平經合校》,大體上恢復了《太平經》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經》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標題,末附篇旨,總攝大意。行文以“真人”與“天師”相問答的形式闡述經義。該經卷帙浩繁,雜采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讖緯之學以成篇,除宣揚神仙信仰方術外,還觸及世俗的社會政治問題。其主要內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太平世道”的社會政治思想
《太平經》以“太平”名書,有其解釋:“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於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奸私也。”《太平經》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無災異、無病疫、無戰爭,君明臣賢,家富人足,各得其樂的太平世道。主張帝王當行道德,黜刑禍,理政應法天地、順自然。它將帝王分為上君、中君、下君、亂君及凶敗之君。認為帝王是天然的統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實行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滿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稱天心。它還強調君、臣、民三者關係的協調。認為君明、臣良、民順“三氣悉善”,是太平長治的根本條件。“君導天氣而下通,臣導地氣而上通,民導中和氣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國。還以陰、陽、和比擬君、臣、民,君陽臣陰,應依陽尊陰卑之則,各居其位。陽盛則陰衰,君盛則臣服。陰、陽、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時”,太平盛世即可實現。《太平經》還主張選賢任能,廣開言路,下可革諫其上;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提倡人人應力作以獲衣食;反對為富不仁,提倡救窮周急;反對以智欺愚,以強欺弱,提倡孝忠誠信,主張斷除金兵武備等。它的社會政治主張即襄楷上疏所稱的“興國廣嗣之術”,主要反映了當時處於苦難之中的廣大農民的嚮往太平盛世思想。“奉天地順五行”的神學思想
《太平經》稱“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綱,道之信,道之所因緣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長,德之紀,德之所因緣而止也”。告誡通道者當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順天意。天可順不可違,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帝王為天之貴子,尤應順承天道;順天地者,其治長久,否則當遭天罰。“天人感應”是《太平經》的基本理論依據之一。天人之感應,表現為自然界之變異災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災異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諫”,若不聽從,必降重殃。認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賞善罰惡,具有無上的權威。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的主要理論基礎。認為:陰陽五行體現天道之理則,恆常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陰一陽之理,遍於天地,為道之用。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陰陽之關係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善惡報應思想與承負說
閭丘方遠
善惡之標準,最要者為孝、忠。行孝者可被薦舉,現世榮貴,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誅,天地鬼神皆惡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
《太平經》在《周易》“積善餘慶,積惡餘殃”說的基礎上,提出承負說。何謂承負?“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即為善可遺福子孫,作惡將遺禍後人。
承負的範圍是:承負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餘殃。國家政治也相承負,前朝綱紀失墮,后朝遂被其災。但承負代代積累的結果,也可能出現力行善,反常得惡;或力行惡,反常得善的象。《太平經》認為,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所致。
承負說是黃老道立教的理論依據之一。
長壽、成仙、祈禳、治病諸方術
《太平經》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為長壽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須神、氣結合,或精、氣、神俱備。如長期保守精神與形體的結合,使神不離身,就可達到長生久視。此方法為“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長生久視。此外,還有食氣辟穀、胎息養形、守靜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術,以及屍解和白日升天兩種成仙形式。
《太平經》記載的符咒祈禳諸方術有:卜占決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頭解過,依星宿而推祿命等。《太平經》中所謂“法”、“訣”,皆與道術有關。《太平經》載后聖李君授青童大君《靈書紫文》,內有二十四經訣,不外符籙禁咒與服食煉養之術。
《太平經》還載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術。灸刺即針灸,以調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病。禽獸蚑行之屬謂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驅使,謂之草木方。認為動植物內均含有“精”,具有療病之神效。它還闡述靜功內養及保健之法,其要旨為:樂和陰陽、守柔不爭、安貧無憂、慎用飲食、勿犯風寒、清靜存神和內視守一。
《太平經》是黃老道的主要經典。它的社會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義和方術,對黃老道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