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杯

犀角杯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酒具中最為珍貴的一種,犀角杯曾在歷史上風光無限。犀角杯材料珍貴,雕刻精美,被譽為古玩雜件中的佳器,是歷代帝王將相、富商巨賈、文人騷客用來炫耀財富的一種奢侈品。

材質


犀角即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貴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為稀有,在古代它與夜光璧、明月珠相提並論。《戰國策·楚策》曾載,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璧於秦王”;《漢書》記“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寶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極為罕見。
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貴有名,其一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為崇拜物的習俗,如青銅鑄造、瓷器刻畫等的圖案,認為犀牛可以辟邪、鎮凶、保平安。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種名貴的藥材。它不象牛角等長在頭頂,而是長在鼻子上,是由角質層纖維化而成的,有較粗的直線紋,互不連接,角上有一深溝,犀角底部還有小沙眼,形似蜂窩狀。其呈圓錐型,稍有彎曲,長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間,表面為烏黑色,內中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等功效。李時珍《本草·犀》說:“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葯為犀生者為佳’。”根據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論》論述,犀角有肥瘦之分,有黃、有黑,有淡如碧玉,黑中有黃花、黃中有黑花,“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肅,上下相連,雲頭雨腳分明者為佳”。
犀角又分為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亞洲犀角的長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纖維粗,表皮和內肉呈現出像甘蔗纖維的粗絲狀纖維。底部斷口的切面也類似甘蔗的斷面,有比較密集的細小粒點,被稱為“魚子紋”或“粟紋”。亞洲犀角的角質比較柔韌,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邊緣上經常可看到凹進一段,角的正後方下部又有一條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規整的正橢圓形,這種現象俗稱“天溝地崗”。非洲犀角比較長且大,一前一後兩個角,前長后短,最長的可達到二尺六七寸長。非洲犀角的角質看上去膠質感強,纖維比較細密,內肉呈半透明狀,角也不如亞洲犀角柔韌,顯得脆硬,受到乾濕氣候的影響時會裂,藥用價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現在清晚期,從廣州進口,故又被內地人稱為“廣角”,廣角沒有天溝地崗的現象。
犀角杯
犀角杯

工藝


由於犀角的珍貴稀有,用來雕刻純為實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藝術品為主,兼具實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狀為圓錐體,下端較大中空,上端尖銳,與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於雕成杯形,因其價格昂貴,雕刻者不願稍有所費,所以往往將它倒轉過來製成盛器。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飲是當時達官貴人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熱解毒、定驚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藥性能溶於酒中,在飲酒的同時,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因此歷史上傳下來的多為犀角杯。此外由於年代久遠犀角會被侵蝕,所以流傳下來的犀角雕刻品少之又少,全國存世的還不足5000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
犀角雕刻藝術從明代開始,進入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南京、杭州、福州、廣州等地。明初鄭和七下西洋,輸入過一些犀角,明中期海禁解除,允許民間自由貿易,外國犀角較多地輸入我國,民間這才有犀角杯的製作,明清兩代是角雕高度發展的時期。明代犀角雕刻的技法講究各種精細的多層鏤雕,而且將圓雕、深淺浮雕、陰刻等技法很自然地結合在了一起,追求刀法的圓潤,還通過高溫蒸煮等特殊處理來使材料軟化,便於改變器型。這一工藝在犀角雕刻中是較為獨特的。清代犀角雕刻技藝比較成熟,其紋飾通常以花卉為主,葵花、玉蘭、荷花等最常見,山水人物則往往構圖疏朗,饒有畫意,而頗具仿古風格的蟠螭紋也是常見的紋飾。犀角雕仿古銅器的風氣始於清代雍正、盛行於乾隆。由於清中期時各地進貢的玉器非常多,精碾細琢,有繁縟的傾向,乾隆皇帝對此比較厭煩,他認為蘇揚玉器故作玲瓏剔透,俗氣而又無用,大力提倡仿古之風,而犀角本質古色古香,渾厚蒼勁,做仿古銅器的造型和花紋自有得天獨厚之處。由於宮廷審美影響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故成一時之風,許多雕刻也採用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犀角雕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高峰。
犀角杯
犀角杯

種類


犀角杯的造型主要分平底與錐底兩種,一種適合置於桌面,另一種則更合適手握。犀角杯的雕刻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山水形。杯外雕刻山水風景,塑造出重巒疊嶂、溪流瀑布的景色,猶如傳統山水畫一般。
(二)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葉狀,以其枝梗苞葉做把或座,有的用廣角製成長過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后將其變曲至杯口,多系錐形底,不能立穩,酌酒後非飲畢不能離手。
(三)人物杯。杯外雕刻的圖案大多為狩獵圖、神仙圖與八仙祝壽等紋飾。
(四)吉祥杯。杯壁雕刻各種祥瑞的動物,如虎、龍、蝙蝠等。
(五)仿古杯。杯形取青銅器,橢圓口,窄邊做流,寬邊做把,口外飾回紋或勾連紋帶,身部飾饕餮紋,三足或圈足,裝飾複雜的是仿漢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的螭虎,最多的達12隻。
以上犀角杯的紋飾,採用陰線、陽線、平凸、隱起、起突和鏤空等雕法,鏤空一般用於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樹和雜樹的枝幹,仿古杯鏤空把手有時雕成龍、螭等盤繞。此外還有光素杯,有的以整個犀角製成天然形犀角杯,還有的用犀角零料製成無把或單把的酒杯。有許多犀角器經染色或塗漆后呈濃深發亮的黑紫色或暗紅色,本色者需經燙蠟以保護器表光潔。明代始見隨形雕刻的犀角杯,名手有鮑天成、濮仲謙、尤通、尤侃等,其中尤通為康熙年間人,特別善制犀角杯,人稱“尤犀杯”。由於材料限制,專門雕刻犀角的匠人極少,大多是從竹木牙藝人轉道而來,或者身兼數藝,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

斷代


犀角杯的年代劃分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器型布局:構思隨形、簡約疏朗、雕工蒼勁有力的一般較早,多是明晚期以前的;構思有創意,雕工細緻的是清初的多;布局繁複、匠氣很重的是乾隆時期的多;有複雜鏤雕的整枝雕杯多是晚清的。雕工風格的不同,也反映年代的差異,早期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材料,盡量減少雕刻所去掉的部分,中期講究細緻的工藝,但為了不浪費材料,也僅以深淺浮雕為主,晚期因材料進口量大,人們以追求藝術為主,自然以複雜為主。二看杯腳。鏤雕足、平足、足淺的多為清初以前的;足深的基本是乾隆及其以後的。三是看色:因為時代審美風格不同,各個時期的色澤也不同,染成蜜色的大多是清初以前的,淡褐或褐色的乾隆得為多,黑褐色或黑色多半是清後期作品。畢竟犀角杯是珍貴稀有的,一般年代越早,出自宮廷的越多,宮外的少。

價值


在犀角杯的幾大類中,花卉動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題材的,再次是人物風景的,最後是素身的。一般來說犀角杯的價格取決於三個因素,首先是大小、造型、包漿,長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最貴,花卉題材的須呈現自然美,仿古題材的須規整,包漿以古樸油潤為上,枯燥為下。其次是題材、布局、雕工。其中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龍,人物風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於變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淺浮雕,龍的雕刻以龍形矯健生動為上。最後看款。犀角杯中帶款的並不是很多,但若帶有名家款或有史料記載的工匠款,其身價會倍增。明清兩代許多無款的器物,造型奇巧美觀,雕工精湛細緻,其造型之美,構思之巧,雕鏤之精,皆稱佳器。

犀角杯的保養


由於犀角雕的珍貴及其特性,其保養收藏也有一定的要求。其適宜在溫度15-25℃,濕度55-65%之間避光收藏,溫度不穩定會發生熱脹冷縮,易引起變形、龜裂、掉片;濕度不穩定會產生失水或吸水而引起縮脹,在光的作用下也易發生化學變化,紫外線、紅外線、可見光均可能使其變質。

賞析


犀角雕玉蘭花果紋杯
犀角雕玉蘭花果紋杯
【犀角雕玉蘭花果紋杯】:
該器物杯撇口,形如倒盔。外壁滿雕扶疏婀娜的玉蘭花、豐滿碩大的荔枝、晶瑩剔透的葡萄等花果紋,並以其枝葉圍成圈足。
此器造型渾圓厚重,圖案以整枝大花朵為主要裝飾,採用浮雕、鏤雕技法,技藝純熟,為明代早期犀角雕刻藝術中的精品。
【明仙人乘槎犀牛角杯】:
明仙人乘槎犀牛角杯
明仙人乘槎犀牛角杯
該器物選用一支上乘的犀角,以仙人乘槎凌空到達天河的神話故事為題材,依犀角的自然形狀,雕刻成樹槎形一葉扁舟。以角根為槎尾,以角梢為槎頭,角梢處有一圓形流孔,槎身和槎底環繞浮雕的流水紋,槎內端坐著一位老者背靠假山和枯木,神態怡然。藝人採用圓雕、透雕、浮雕和淺刻相結合的技法,使整個作品層次豐富,雕刻精湛。它既是一件極佳的工藝品,又是一種清涼、解毒實用的酒具,且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雖沒有名家款識,但整體造型生動、技法嫻熟,不失為一件珍品。
【清松葉紋犀牛角杯】:
清松葉紋犀牛角杯
清松葉紋犀牛角杯
此杯系採用多種琢刻技法於杯之外部刻畫出盤曲蒼勁的古松形態。用鏤雕和深刻的激發分別在杯的口沿、身、底部各雕刻了一組團簇的松針,同時又運用深刻、鏟地和推磨及淺刻的技法在杯身一周表現出古松表皮疙瘩瘤球的蒼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