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灝
清朝時期雲貴總督
劉源灝,號曉瀛,直隸順天府永清(今河北省永清縣)劉街村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人,道光三年(1823)成進士,選庶吉士,歷任揚州知府、陝西督糧道、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光祿寺少卿、湖南按察使、雲南布政使、貴州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同治三年卒。
縣誌載其為永清縣靳各庄人,為國子監學正劉錡長子。少穎悟,善讀書,家中落,讀益勤。同治三年正月卒於家,年七十有一。有子六人。
另查,劉源灝故里靳各庄村,亦名劉靳各庄村,均為舊村名,該村現名劉街村,為永清縣劉街鄉鄉政府所在地。劉源灝、劉源濬兄弟先後皆中進士、選翰林,故鄉人稱其故居為劉街翰林院。劉街翰林院現為永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源灝
咸豐二年二月,山東巡撫陳慶偕因病解任,調河南巡撫李僡為山東巡撫。未到任前,以布政使劉源灝暫署山東巡撫。咸豐四年,粵匪躥陷臨清,時任巡撫張亮基督師出防,源灝治辦城團,嚴紀律,與士民均甘苦,危城獲安。入為光祿寺少卿。咸豐七年正月,尋擢湖南按察使,七月,遷雲南布政使。咸豐十年二月,以劉源灝為貴州巡撫。粵賊石達開竄入境,眾號數十萬,直犯廣順,距省僅七十里。源灝日夜籌防,守具悉備。並上疏請調田興恕來黔治軍。十月,以田興恕為貴州提督,劉源灝為雲貴總督,鄧爾恆為貴州巡撫。咸豐十一年七月,同治帝繼位后,召雲貴總督劉源灝來京,以福濟代之。后以年老乞休,同治三年卒。
劉源灝
劉源灝任揚州知府時,揚州案牘繁多,劉源灝抵任后詞訟隨到隨結。他白天坐堂處理公務,晚上調來原積壓舊案稿件挑燈夜讀,逐一披覽,多年陳案件件弄個一清二楚,來龍去脈、起始原由皆了如指掌。往往不三數語而結,郡人驚誦神明。有人問他結案的決竅,劉源灝答曰:“舊案雖歷經多年,但總有其破綻和庇漏,其緊要關節所在是累累案情之中,吾無他術,只細細讀稿耳。”其在揚州還頗重文教,培養造就了王凱泰、蔣超伯等一大批人才。洪澤湖漲水,下河居民沿堤齊集數十萬人,哭聲震地。河督檄令開壩,劉源灝力主暫緩,泣曰:“鄉民遷徙高阜,開壩人夫齊集等候,水長則開,水平則止,我在此立候。”言畢,水勢漸落,居民歡動,皆叩頭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太守”。
劉源灝受其母崔氏影響,素尚節儉,待人至厚,嘗囑其弟曰:“我等廉俸有餘,稍不注意便生奢侈。不如散給同族鄉里,各沾實惠。我等仍儉約自持不失本色,不失家風,不忘母教也。”。任陝西督糧道時曾拿出數千金為本族近支按戶置買田產代完官項;較遠者及同村戶口不下千人,均按戶付口糧,遇有婚喪大事隨時資助。咸豐三年永定河決口,鄉園盡成澤國,村民嗷嗷待哺,其捐資購買糧米,近十餘村按戶按日發放,拯救不下數千人性命,鄉民至今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