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灝

清朝時期雲貴總督

劉源灝,號曉瀛,直隸順天府永清(今河北省永清縣)劉街村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人,道光三年(1823)成進士,選庶吉士,歷任揚州知府、陝西督糧道、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光祿寺少卿、湖南按察使、雲南布政使、貴州巡撫、雲貴總督等職,同治三年卒。

縣誌載其為永清縣靳各庄人,為國子監學正劉錡長子。少穎悟,善讀書,家中落,讀益勤。同治三年正月卒於家,年七十有一。有子六人。

另查,劉源灝故里靳各庄村,亦名劉靳各庄村,均為舊村名,該村現名劉街村,為永清縣劉街鄉鄉政府所在地。劉源灝、劉源濬兄弟先後皆中進士、選翰林,故鄉人稱其故居為劉街翰林院。劉街翰林院現為永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概略


劉源灝
劉源灝
道光三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四年,充山西鄉試正考官。十五年,出為揚州知府。能治獄,清數十年積案,多平反。揚州民富,俗尚浮靡,源灝首以節儉躬率之。召所屬才俊之士讀書郡中,造就者眾。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皆相依重。署常鎮通海道。舊制:清江下游設滾水壩高郵四海中,水漲至一丈二尺,即開壩泄水,河督張鵬翮所定也。十六年秋,洪澤湖水漲,大吏檄開壩甚急,源灝念開壩則下河數十萬居民沒於水,斬持緩開之議。河督怒,飛騎督之。源灝泣請少待,伏禱於天,水陡落,人驚為神話,歡聲雷動。道光十九年,署理陝西督糧道,厘剔倉糧款目,籌置關中書院,黜浮華,崇實學,一如任揚州時。調潼商道,整稅章,減浮費,並以潼河久湮,農田失灌溉,捐金疏浚,復其舊,民甚德之。道光二十七年遷山東按察使,道光二十八年擢山東布政使,攝鹽運司事。
咸豐二年二月,山東巡撫陳慶偕因病解任,調河南巡撫李僡為山東巡撫。未到任前,以布政使劉源灝暫署山東巡撫。咸豐四年,粵匪躥陷臨清,時任巡撫張亮基督師出防,源灝治辦城團,嚴紀律,與士民均甘苦,危城獲安。入為光祿寺少卿。咸豐七年正月,尋擢湖南按察使,七月,遷雲南布政使。咸豐十年二月,以劉源灝為貴州巡撫。粵賊石達開竄入境,眾號數十萬,直犯廣順,距省僅七十里。源灝日夜籌防,守具悉備。並上疏請調田興恕來黔治軍。十月,以田興恕為貴州提督,劉源灝為雲貴總督,鄧爾恆為貴州巡撫。咸豐十一年七月,同治帝繼位后,召雲貴總督劉源灝來京,以福濟代之。后以年老乞休,同治三年卒。

佚事輯錄


劉源灝
劉源灝
劉源灝幼年時在廟台上玩耍,見幾位老人閑談,逐上前見禮,其中一位老人說:“聽說你聰明過人,你如能想辦法讓我們幾個老頭子下了廟台,我們就相信。”劉源灝小眼睛一轉,說道:“這辦不到,但你們如能到廟台下,我則能使你們再到廟台上。”大家一聽說行,遂自動走下廟台。劉源灝即欲離走,大家阻攔,指問道:“你不是能讓我們再回到廟台上嗎?”小小年紀的劉源灝笑而答曰:“開始要我想法使你們到廟台下,這已辦到了,為何不讓我走呢?”幾位老人無言以對,愧嘆不已。
劉源灝任揚州知府時,揚州案牘繁多,劉源灝抵任后詞訟隨到隨結。他白天坐堂處理公務,晚上調來原積壓舊案稿件挑燈夜讀,逐一披覽,多年陳案件件弄個一清二楚,來龍去脈、起始原由皆了如指掌。往往不三數語而結,郡人驚誦神明。有人問他結案的決竅,劉源灝答曰:“舊案雖歷經多年,但總有其破綻和庇漏,其緊要關節所在是累累案情之中,吾無他術,只細細讀稿耳。”其在揚州還頗重文教,培養造就了王凱泰、蔣超伯等一大批人才。洪澤湖漲水,下河居民沿堤齊集數十萬人,哭聲震地。河督檄令開壩,劉源灝力主暫緩,泣曰:“鄉民遷徙高阜,開壩人夫齊集等候,水長則開,水平則止,我在此立候。”言畢,水勢漸落,居民歡動,皆叩頭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太守”。
劉源灝受其母崔氏影響,素尚節儉,待人至厚,嘗囑其弟曰:“我等廉俸有餘,稍不注意便生奢侈。不如散給同族鄉里,各沾實惠。我等仍儉約自持不失本色,不失家風,不忘母教也。”。任陝西督糧道時曾拿出數千金為本族近支按戶置買田產代完官項;較遠者及同村戶口不下千人,均按戶付口糧,遇有婚喪大事隨時資助。咸豐三年永定河決口,鄉園盡成澤國,村民嗷嗷待哺,其捐資購買糧米,近十餘村按戶按日發放,拯救不下數千人性命,鄉民至今稱頌。

為公不阿


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至今仍然保存著一份道光二十八年劉源灝上疏奏摺,余在工作之外,將他的事迹所記一二,留為後人查看。那麼這份奏摺大致內容是這樣的:道光二十八年,山東萊州同知(此人為滿人,姓名我已忘記)受萊州知府之命,押運兩萬青磚送至“東陵建萬年吉地”,途中多有損壞,至東陵還餘一萬九千餘塊,同時劉源灝還發現“此委員吸食鴉片”,遂上書彈劾。經吏部及工部商議,決定撤銷該同知職務,同時賠償損失兩百五十二兩,但“此人家貧,無力償還”。后經商議,此人雖無力償還,“然其子孫必有入仕者,由其子孫代為補償可也”。劉源灝的恪盡職守和認真務實的態度,對當時官場昏暗的山東下了一劑猛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