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南大街
位於山東省煙台市
煙台南大街,稱為煙台第一街,是煙台市一條重要的街道。它曾經叫“南道”、“南大道”、“南大道街”、“躍進路”。
把南大街稱之為“煙台第一街”,並不是因為它是煙台最老的街。歷史是一條流動的河,走過來便不再回頭,老煙台的街巷到底孰老孰新,受考據之限無法論證,不過,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南大街幾乎貫通芝罘東西,而且實實在在地見證了許多個“第一”:第一座高樓,第一個廣場,第一座商業中心,它從一條短短的小泥道雛形,漸漸繁華起來,它幾經變遷,多次改造,終究成為煙台最具現代特色、最繁華的一條中心大道。
它曾經叫“南道”、“南大道”、“南大道街”、“躍進路”,如今,它叫南大街,依然是“最美煙台”的一條無可替代的主幹道。
煙台南大街概貌
常洪喜說,那是一條“不加任何人工修飾”的路,如同魯迅先生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路是人為踩出來的,大約只有一米半寬,最寬的地方也不過兩米。倘若由此算來,伴隨著奇山所城的出現,“南大街”的歷史竟已有近700年之久。
煙台南大街一角
此時的“南大街”儘管依然延伸著城市的邊緣,但也漸漸開始與城市關係密切,從所城北門往西到今青年路一帶,3000米左右,也開始被稱作“南大道”。
終於成為柏油馬路,從一米半寬到幾十米寬
歷經明、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南大街的改造一直在斷斷續續中進行。直到1958年,南大街才真正成為一條寬整的柏油馬路。
常洪喜說,1644年至1657年期間,“南大道”又進行了第二次修繕加長,此時的道路已經往東延伸到東河(今解放路)西岸,更加便利居民出行,並將道路拓寬至兩米。到1848年,當時的煙台已有北大街、北馬路、通伸街等繁華大道,南大道一帶也已經相對比較繁華,修路的呼聲再度掀起,清政府派當時的青州府前來察看,於是大興工程,到1850年完工,當時建了3米寬的路,並全部鋪上方塊石。不過,隨後戰火又起,道路被破壞嚴重,鋪路石也被不斷挖走。
開埠后並進入民國時期的煙台更加繁華,1928年,當時的煙台“軍閥政府”首腦劉珍年責令修路,大馬路、二馬路、三馬路、四馬路等被相繼鋪成“洋灰道”,南大街也在此列,“從今解放路到青年路的路型,拓寬到四米,但是在從解放路修到大鐘樓附近時,又打仗了,停工,此後,煙台商會又出資修建了‘三合土’路面……”
戰火紛飛的年代直到建國初期,南大街的修路計劃一再擱淺。1956年,開始將倉浦街、北門外東街、北門外西街、西關北街、南大道街、海陽街、法院街及部分廣合巷、清泉衚衕、同春巷、愛德巷、仁里街等街巷拆除、合併、順直、拓寬,於1958年統稱南大街,東起解放路,西至通伸(今西炮台南路),與原煙濰路相通,長4000米。當時的拆除面積很大,所城北門也在此時“不幸”被拆,常洪喜說,那時的南大街也才被修建成真正的柏油馬路。
1967年,將西部原只楚路併入,改稱躍進路。1973年,又將原只楚路改為躍進西路;將海港路以西至西炮台南路路段改為躍進中路;將解放路至海港路路段改名為躍進東路,全長8390米。1986年又將躍進中路、躍進東路合併複名南大街。1989年、1990年,南大街又與勝利路一起再次修繕、拓寬,從當年的一米半寬到如今的幾十米寬。此後,近年來幾次改造建設,但南大街的路型基本延續至今。
1993年起,先後建起四德街、毓西路、華聯、文化宮西街4座人行過街天橋;1997年,進行燈光改造,同年進行道板更換工程改造;2004年2月6日至5月底,南大街進行封閉改造,按城市主幹道一級路標準設計施工,首次在市區道路的修建中使用改性瀝青;2005年1月24日上午,我市第一座地下行人過街通道——南大街地下過街通道正式開通……繁華的南大街車流滾滾,人潮湧動。
自古商賈重地,當年曾到南大街上看大樓
與如今的南大街非常契合,南大街自古便堪稱“商賈重地”。建國后,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以至於“到南大街上看大樓”成為當時一道獨特的風景。
根據相關記載,建國前,道中段設有少數騾馬棧及商鋪、鐵匠爐,同昌泰玻璃鏡店、新興木瓦作坊、天聚興木瓦作坊、利通當鋪、北海衛生處、聚豐磨房等。原海陽街東段路南(今百貨大樓東鄰址)設有民國初創建的百業市場,是舊時民眾飲食、娛樂、商貿、農貿活動交易場所。市場內設有“遊仙樓”、“會仙樓”、曲藝演出場棚,經常演出曲藝、評書、戲法、雜耍等節目,很受歡迎。
建國初,街內設有煙台軸承廠、南大道公園。1957年起,消防隊、銀行綜合樓、工人文化宮、水產研究所、公路段辦、三勘辦、自來水辦公樓等第一批樓房聳立於新建的南大街中。1962年7月,開通了自虹口路到發電廠的1路公交車。1968年,街南落成煙台大型展覽館。1975年,街中段路南新建百貨大樓落成開業,同年,服裝公司7層綜合樓建成。1982年,大鐘樓建成,五金化工站綜合樓、新華書店、向陽浴池旅館、煙酒糖茶綜合樓、農機綜合樓等相繼落成。1985年,煙台市第一座高層建築———勞動大廈在南大街落成,時稱“膠東第一廈”。1991年,落成工人廣場和文化廣場。1997年,商城及綠化廣場落成……從只有幾間低矮的騾馬棧、鐵匠爐、小作坊的小街發展到煙台的“第一大道”、商貿中心、金融一條街,南大街已成為煙台市最繁華的商業區。
常洪喜說,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南大街上最高的樓是公路段的辦公樓(今中國農業銀行附近),只有不到5層,但是從勞動大廈和郵電大樓相繼建成開始,到1998年,南大街上7層以上的樓有21座,也正因如此,周圍的很多老百姓,專門趕到南大街來“看大樓”。
而這實則是反映了南大街的興盛,時至今日,這裡建築密集,店鋪林立,人流旺盛,不僅有多家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還集中了多家大型商場、專賣店,堪稱煙台的商貿、金融、信息中心,形成了“南大街商圈”。
百貨大樓不在了,錦章不在了,記憶還在
與許多老街一樣,南大街上也留著許多人最美好的回憶。比如老字號的錦章照像館,比如當年紅紅火火的第一家商業中心老百貨大樓,比如那些年代里經常要光顧的郵電局,比如早已走入地下的西南河,比如大鐘樓……
不少煙台市民都有一種“錦章”情結:許多年來,“錦章”一直是老百姓照“身份證照”等證件標準像的首選甚至是必選之地,“錦章”也是老煙台人認為最適合拍攝“全家福”的照相館。1935年開業的“錦章”原本在朝陽街,文革時,搬到了南大街50號,如今的煙台市文化中心位置。2004年,南大街改造搬遷,“錦章”搬至北馬路,直到今年初,“錦章”宣告破產。80年來,“錦章”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記錄著煙台的歷史瞬間,從大量見證煙台歷史的老照片,到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錦章留存著老煙台人最美好最難忘的時刻。
百貨大樓在煙台老百姓心中地位更是不言而喻,1972年開始建設,1975年12月26日,作為煙台第一家商業中心,百貨大樓開始對外營業。在計劃經濟年代,那時候商場進貨全部到進貨站,進貨站有什麼,大樓就賣什麼。人們揣著購物券、糧票、布票,在一次次搶購中實現自己的“大件”之夢,南大街目睹並記錄下這難以忘卻的一幕幕。老煙台人都把“逛大樓”當成了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買電視到大樓排隊,買縫紉機到大樓排隊,買個四波段的收音機都要到大樓排隊、搶購。逢年過節,大樓人山人海。作為煙台第一個大型商場,百貨大樓的啟用拉開了煙台商業化的進程。1975年的百貨大樓只有三層高,大樓里只有3個商場,包括百貨食品商場、針織服裝商場和鞋帽商場。雖然當時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低、消費觀念落後,但是大樓落成第一年,銷售額還是達到了1158萬元,上繳利稅96萬元。到1995年,百貨大樓當年實現銷售額42173.7萬元,上繳利稅2722.7萬元,大樓從3個商場發展到了13個商場,商品達萬餘種。百貨大樓成為煙台商業的最初標誌。但是,2002年,百貨大樓“易主”振華,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時光不再,與南大街交匯的“西河”、“東河”、“西南河”、“通伸河”早已沉入地下,“錦章”不在了,“百貨大樓”也已不在了,“西南河郵電局”也已不在了。
只有記憶還在,歷史還在,南大街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