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街區13

2004年皮埃爾·莫雷執導電影

《暴力街區13》是皮埃爾·莫雷執導,塞瑞爾·拉菲利、大衛。貝利等主演的動作片。

該片講述了2010年,在巴黎的貧民區,一名便衣警察和一名前暴徒試圖滲透一個團伙,以拆除一枚中子彈的故事。

劇情簡介


暴力街區13
暴力街區13
法國巴黎黑勢力橫行,暴力肆虐,為此法國政府只能用圍牆和工事將不法分子所在的區域隔離。在這個被稱為“13區”的地方,魚龍混雜,暗流涌動,以大毒梟塔哈(Bibi Naceri 飾)為首的黑幫更是橫行無忌。年輕的小混混雷托(David Belle 飾)拒絕塔哈的毒品生意,雙方發生激烈衝突。雷托原本將塔哈扭送警察局,結果遭到軟弱警察的算計。塔哈不僅逍遙法外,雷托的妹妹羅拉(Dany Verissimo 飾)也被大毒梟帶走。而此時,法國政府的另一陰謀正悄然靠近。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Damien CyrilRaffaelli
TahaBibi Naceri 
小混混David Belle
SamyLyes Salem
JamelSamir Guesmi
羅拉Dany Verissimo
Policier/Policeman Arnaud Klein 
Le caissierPatrick Médioni .
Le gros mercenaire Ludovic Berthillot
CarlosMarc Andréoni 
Para 3Warren Zavatta

職員表

製作人Matt Alvarez1、呂克·貝松/Luc Besson、Henri Deneubourg、Romuald Drault、Ginette Guillard、瑞恩·卡瓦勞格/Ryan Kavanaugh、Claude Léger、Tucker Tooley、Jonathan Vanger
監製呂克.貝松Luc Besson
導演卡米爾·狄拉瑪/Camille Delamarre
副導演(助理)Sean DwyerPierre Magny、Stephane Moreno-Carpio、Thomas Parkinson
編劇呂克·貝松/Luc Besson、畢比·納西利/Bibi Naceri 
攝影Christophe Collette
配樂Marc Bell、Trevor Morris
剪輯Carlo Rizzo、Arthur Tarnowski
藝術指導Jean-Andre Carriere
服裝設計Julia Patkos
視覺特效Kevin Berger、Raphaël Kourilsky、Martin Lipmann

角色介紹


  • 雷托

    雷托

    演員大衛·貝爾(david belle)

    在歐洲專門有這個運動名字叫LeParkour:跑酷/自由飛躍演員David Belle就是該項運動的創辦人,在全世界的街頭運動潮人們把他奉為偶像的同時,“Parkour”這個充滿激情的運動已經襲近了我們……在里斯本,創始人David Belle小時候喜歡扮演忍者,在學校的屋頂上跑跑跳跳。同時David Belle也深受身為軍人的父親所影響——Parkour這個字的原文是“parcours du combatant”,指的是障礙物課程。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David Belle終於開創了Parkour這一運動的先河。此後,David Belle夥同Cyril Raffaelli和Sebastien Foucan於1988年在巴黎Lisses郊區組成了“Yamakasi”組織,開創了Parkour運動的第一個團體。正如Sebastien在Jump London提到的:“我們就是從這裡開發出Parkour,整個城鎮就好像是我們的一樣,像是為了Free Running這個運動,你只需要像這些小孩子一樣,看著同樣的東西,想著同樣的東西,這就是Parkour的視野。”

幕後製作


劇照
劇照
這是呂克·貝松監製的又一部法國動作片。作為一部B級片,《暴力街區13》把時間設定到了2010年,避免了影射現實的嫌疑,也為影片鋪設了一個更具風格的背景。影片是根據製片方所挖掘的極限運動和功夫選手所度身定做的,使得影片的動作設計又充分展示的空間。加上運用鏡頭所製造的連貫動作之間的節奏感,影片在視覺上十分用心的。當然,影片本身的情節相對動作而言對於製作者是次要考慮的,因此影片的內容並無可考之處。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中國電影中最具類型特色的武術動作設計,在這部影片中發揮了突出的視覺作用,很多設計可以看出香港動作電影的痕迹。
本片是皮埃爾·莫雷的導演處女作,之前他曾為《非常人販》和《狼犬丹尼》等影片掌鏡。一天,莫雷來到呂克·貝松的辦公室,呂克遞給他一個劇本,詢問他是否願意執導。莫雷當晚就把劇本一口氣讀完,第二天一早便告知呂克,劇本讓他激動,可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
2004年1月,呂克和莫雷開始為開拍做準備,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打鬥和追逐場面,而對兩個主角的物色也至關重要。扮演雷伊托的戴維·貝勒是街頭極限運動的開創者,而且與角色有著契合點。扮演達米安是特技明星西里·拉法埃利,《的士速遞2》和《暗流2:末日天使》中都曾出現過他的矯捷身影。
因為影片在法國的首映日期是2004年的11月10日,所以一切必須在倒計時中緊鑼密鼓的展開。隨著拍攝的進行,特技的複雜程度也越來越高,演員們開始身體力行,不用替身親自完成特技,而且影片力求盡量減少技術參與,杜絕特效,以展現出“手工製作”的原汁原味。在法國影壇,經歷了讓-保羅·貝爾蒙多掀起的動作熱潮之後,本片成為演員在特技表演方面身先士卒的回歸之作。

幕後花絮

影片用150幀/秒的高速攝影機拍攝。
為拍攝賭場里的打鬥鏡頭,劇組花費了6天時間。
影片的大部分特技場景由兩位主演設計。
影片外景在羅馬尼亞拍攝。
全片拍攝耗時10個月。
原定由亞歷山大·阿嘉來執導本片。
影片拍攝曾因西里·拉法埃利受傷而被迫停止6個月。

播出信息


製作公司

1. 相對論傳媒公司 美國 (2014) (USA) (theatrical)
2. Prorom Media-Trade (2014) (Romania) (all media)/(2014) (Hungary) (all media)
3. Dutch FilmWorks (DFW) B.V. 荷蘭201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4. EuropaCorp. Distribution 法國(2014) (France) (theatrical)
5. VVS Films (2014) (Canada) (all media)

上映日期

​法國France2004年11月10日
比利時Belgium2004年12月1日
哈薩克Kazakhstan2005年1月21日
烏克蘭Ukraine2005年1月27日
俄羅斯Russia2005年1月27日
捷克Czech Republic2005年3月31日
泰國Thailand2005年4月13日
匈牙利Hungary2005年4月14日......French Film Days
阿聯酋United Arab Emirates2005年4月20日
波蘭Poland2005年4月22日
美國USA2005年6月10日......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日本Japan2005年6月16日......French Film Festival
荷蘭Netherlands2005年8月16日......DVD premiere
加拿大Canada2005年9月9日......Toronto Film Festival
芬蘭Finland2005年9月21日......DVD premiere
美國USA2005年10月22日......Milwauke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保加利亞Bulgaria2005年11月18日
瑞典Sweden2005年11月23日......DVD premiere
墨西哥Mexico2005年11月25日......Festival de Cine Franco-Mexicano
新加坡Singapore2006年3月23日
美國USA2006年4月29日......Indianapoli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2006年6月2日......limited
加拿大Canada2006年6月2日......limited
英國UK2006年7月7日
日本Japan2006年7月15日
韓國South Korea2006年8月24日
冰島Iceland2006年11月9日......DVD premiere
墨西哥Mexico2007年10月19日

作品評價


劇照
劇照
巴黎,2013年,一堵牆把貧民窟———13區與其他地區隔離開來,因為那裡充斥毒品和暴力,沒有法律、沒有制度、黑幫橫行。這一年的某天,十三區最兇猛的黑幫偷走一個形同微型導彈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此武器的威脅下,隔離牆失去屏蔽作用。巴黎的富裕和浪漫乃至歐洲的夢想隨時可能從地表刪除。
這是2004年法國導演pierremorel的處女作《暴力街區/13區》(Banlieue13)故事的開頭。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感嘆於法國動作片的感官強烈衝擊。如今,不得不驚嘆於導演和作家對法國社會問題的洞察力。影片演繹的故事提前8年在巴黎上演了。
幸運的是,事發區的境況並非影片中暴力街區那樣糟糕,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移民積聚區,但同樣充滿貧窮、失業和混亂。不幸的是,事實上巴黎並沒有這樣一道“一堵了之”的隔離牆。10天之內,騷亂很快擴散到整個法國。截至2004年11月7日,有77個警察和31名消防隊員受傷,一位61歲老頭被蒙面青年打死,局面大有失控之勢。
在一個日益市場化的時代,要素的流動性日益增強,但社會機制遠沒有為人口要素的充分流動作好準備。
流動帶來財富,但流動性碰撞也在所難免。物質要素的流動不僅帶來了財富的創造、轉移和分配,也帶來了貿易摩擦和爭奪;文化和人口的流動,面對的卻是不僅有文化交流和人口遷移,更有“文明的衝突”和“邊緣人”與非邊緣人群的衝突。
所不同的是,對於前者,人們制定了包括WTO在內的很多遊戲規則,遵此為公平和利益而競奪。因為爭奪對象是私人產品,其所有權和認同規則比較簡單。
但對於文化和人口流動,其所尋求的是認同和融和,不被認同則文明起衝突;沒有被接納、“國民化”,則被邊緣化。
被邊緣的主要特徵就是,獲得公共產品按照財富多寡來衡量。邊緣人沒有同樣的機會享用軟硬基礎設施———與正常國民的交通、教育、醫療待遇和就業機會
他們往往世世代代被鎖定在一個難以翻身的社區。如雖然法國政府沒有如影片《暴力街區》中把這些人用一堵牆隔離開來,實際上,這些少數人口被封閉在郊區城市裡,他們鮮有通過社會階梯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即這些流動人口只有空間的橫向水平流動,沒有垂直縱向流動。
這正是問題的要害。
有趣的是,在影片《暴力街區》中,巴黎警方長官也試圖用清除的辦法一勞永逸地抹掉暴力街區,這與現今法國內政部長的態度出奇地一致。
當然,別伸長脖子光當看客,發達市場國家面臨的是全球化人口流動———移民和種族融合問題。發展中國家則面臨的更多是人口不斷突破城鄉邊界流動———是流動人口或者所謂民工問題。流動人口到處都有,窮國也有窮國的流動問題,誰也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