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

漢語成語

迷途知返,漢語成語,拼音是mí tú zhī fǎn,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出自《三國志·魏志·袁術傳》。

釋義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典故


雖已迷失路途,但還知道回頭走正路。比喻犯了錯誤能夠覺察,願意改正。《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夫迷途知反(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往哲:以往的聖哲。與:讚許。先典:古代典籍。攸:所。)也作【迷而知返】。《魏書.高崇傳》:“諺云:‘迷而知返,得道不遠。’此言雖小,可以諭大。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回頭是岸、迷而知反、悔過自新、浪子回頭、鬼迷心竅、見兔顧犬、流連忘返、懸崖勒馬、悔過自責、迷途知反、發人深省

反義詞

誤入歧途、流連忘反、留連忘返、迷而不返、執迷不悟、鬼迷心竅、一意孤行、久假不歸、流連忘返、頑固不化、不知悔改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定語;指知錯就該。

例句

犯了錯誤,迷途知返,仍然是好同志。

英文翻譯


realize one's errors and mend one's ways

人公


袁術

袁術(?~199)東漢末軍閥。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袁紹從弟。自曾祖父起四世中有五人位居三公。舉孝廉,除郎中,累遷至虎賁中郎將、后將軍。避董卓之禍,由京師洛陽出奔南陽,割據其地。南陽戶口數百萬,手工業、商業較發達,袁術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他對袁紹充當關東牧守的盟主很不服氣,遠交幽州公孫瓚,而袁紹也聯絡荊州牧劉表以牽制袁術。初平四年(193),袁術進軍陳留,與曹操交戰正酣,劉表從襄陽進逼其根據地南陽,袁術被曹操擊敗,向襄邑(今河南睢縣西)、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一帶退卻。
袁術
袁術
退至揚州九江郡,趕走刺史陳瑀,自領其州,以壽春為根據地。袁術自負出身名門大族,以為海內鼎沸,乃英雄有為之時,不顧部下反對,於建安二年(197)在壽春稱帝。稱帝后,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所敗。在他統治下,“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四年,袁術資實耗盡,眾叛親離,想前往青州投靠袁紹長子袁譚,又怕曹操邀擊,憤慚嘔血死。
陳珪(生卒年不詳),一作圭,字漢瑜。徐州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人,廣漢太守陳亹之孫,太尉陳球之侄,吳郡太守陳瑀(一作陳璃)、汝陰太守陳琮的從兄弟,陳應、陳登之父。沛相。
陳珪出身士族名門,與袁術都是公族子孫,從小便有交情。其祖陳亹,官至廣漢太守;從父陳球,漢靈帝時官至太尉。陳珪最初被察舉為孝廉,擔任劇縣令,后離職。
陳珪
陳珪
袁術意圖篡逆時,想到的第一個智囊就是陳珪,還劫持了他的兒子陳應,陳珪不僅不幫他自立,還公開傳書聲討袁術,一度使得袁術十分被動。
詞語辨析
【拼音代碼】: mtzf
成語故事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後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糊口,可衣食無憂之後卻由於所做之事違反了內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弔唁,於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於郡里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后,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後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