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豆粕的結果 展開

大豆粕

以大豆為原料而製備的餅粕飼料

大豆粕是以大豆為原料,用低溫預壓浸提法取油而製備的餅粕飼料,是我國使用量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植物性蛋白質飼料,不僅廣泛地用於畜禽的配合飼料中,也常用於水產及特種動物的飼料中。

營養特點


大豆蛋白是畜禽日糧中最為重要的,也是質量最好的植物性蛋白,氨基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組成比例好,尤其是賴氨酸含量可達2.45%~2.8%,在所有餅粕飼料中屬最高,賴氨酸和精氨酸的比例恰當,異亮氨酸、色氨酸和蘇氨酸含量也高於其他餅粕飼料。大豆餅粕在氨基酸含量上的缺點是蛋氨酸含量低,遜於其他餅粕;鈣少磷多,B族維生素含量很高。由於大豆粕質量易受能量、蛋白質、纖維素和氨基酸等各種營養素含量的影響,使高蛋白水平豆粕的代謝能水平因纖維素含量高而下降。大豆餅粕適口性好,在畜禽日糧中使用一般不受限制,可作為蛋白來源,適當添加蛋氨酸,即可配製成氨基酸較平衡的日糧。

影響因素


1、加工工藝對大豆粕品質的影響
大豆粕的簡化工藝流程為:大豆清洗→扎坯→蒸烘等熱處理→預壓榨→破碎→浸出→濕粕蒸烘→冷卻→大豆粕。其中,蒸烘溫度、時間、壓力是影響大豆粕品質的主要原因。
大豆粕中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其中通過大豆粕在熱處理過程中可被破壞的因子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素酶、血球凝集素、致過敏因子、致甲狀腺腫因子、抗維生素因子等。胰蛋白酶抑制素對畜禽影響最大,在消化道中能使胰蛋白酶和凝乳酶失活,從而降低蛋白質的消化率,並引起胰腺分泌亢進,造成胰臟代償性肥大。但這些因子在熱處理中受到破壞,進而使大豆粕營養價值得到提高。
在大豆粕生產工藝中,如果加熱不足可使抗營養因子未被充分破壞而降低氨基酸消化率;如果加熱過度又因部分氨基酸被破壞,或還原糖與氨基酸主要是賴氨酸之間發生美拉德反應,導致這些氨基酸利用率降低。因此,適度加熱是大豆粕加工過程的關鍵技術,不足或過度都會降低大豆粕的營養價值。
2、霉變對大豆粕品質的影響
黴菌毒素是由生長在飼料穀物上的黴菌所產生的次生性代謝物,據估計,全世界有25%以上的穀物受到黴毒素的污染。霉變不僅破壞豆粕中的營養物質,而且易引起動物黴菌毒素中毒,主要是由於大豆粕在貯藏運輸到配製過程中黴菌產生大量毒素 (主要是黃麴黴毒素) 所致,周圍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較高或大豆粕中水分含量大以及貯藏時間延長等都會增加黴菌的產生。黴毒能使大豆粕中脂肪迅速氧化,蛋白質品質下降,賴氨酸水平嚴重下降,致使代謝能損失可達25%之多。近年來,我國從國外進口的大豆粕中,有的因長途運輸到港后發霉或嚴重發熱,致使大豆粕尿素酶活性消失,蛋白溶解度嚴重下降。
3、摻假對大豆粕品質的影響
個別不法人員也瞄準了大豆粕的有利可圖,造成大豆粕的各種摻假現象出現,從而使大豆粕的純度降低,營養價值明顯下降。
4、產地、品種、收割及儲運對大豆粕品質的影響
除上述幾種原因外,大豆粕還受大豆的產地、品種、收割時期等因素的限制,以及運輸、儲存等過程中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其營養價值表現出不同的差異,這也是影響大豆粕品質不可忽視的原因。

評定方法


感觀評定法
通過用眼看、鼻嗅、口嘗、手摸等感官特徵檢查大豆粕的色澤、形狀、香味、軟硬度、夾雜物等,進而判定大豆粕的品質概要差異。優質大豆粕的色澤新鮮一致,呈黃褐色或淡黃色,形態為不規則的碎片狀,片狀大小較均勻,質地均勻,流動性好,無霉變、蟲蛀及雜物,具有炒黃豆香味,無發酵、酸敗、霉味、焦糊味和生豆腥味等。如大豆粕呈灰白色,可能是大豆陳舊,貯存期過長;如大豆粕中皮殼量太多,意味著大豆成熟度不夠或雜有其他皮和殼類物。另外,在接收時需認真檢查,控制好適合本地區安全儲存的水分。
營養成分檢測評定法
我國規定飼料用大豆粕的質量標準及分級標準以蛋白質、粗纖維、粗灰分為質量控制指標,按含量分為三級。三級大豆粕質量指標必須全部符合相應等級的規定,二級飼用大豆粕為中等質量指標,低於三級者為等外品。
顯微鏡鏡檢評定法
1、體視鏡下觀察
正常豆粕皮外表面光滑,有光澤並可見明顯的凹痕和針狀小孔;內表面為白色多孔海綿狀組織,還可看到種臍。異常豆粕顆粒形狀不規則,一般硬而脆,無光澤,不透明,呈奶油色或黃褐色。
2、生物鏡下觀察
在經處理后的大豆種皮表面,可見多個凹陷的小孔及向四周呈現的輻射狀,猶如一朵朵小花,同時,還可見表皮的啞鈴形細胞。體視和生物鏡下的特徵是評定大豆粕品質的主要依據。
蛋白質質量評定法
1、尿素酶活性 (UA) 測定法
UA測定法是評定大豆粕的加工程度是否適當及營養品質優劣的傳統方法。將粉碎的大豆粕與中性尿素緩衝溶液混合,在30±0.5℃溫度下保持30 min,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產生氨,在中性條件下用過量的鹽酸中和氨,再用氫氧化鈉回滴,計算出每分鐘每克大豆粕釋放氨態氮的毫克數來表示尿素酶的活性 (UA) 。一般情況下活性越低越好,但如果加熱過度又會引起氨基酸的被破壞。
飼料廠或原料採購地還常用快速測定法,即在室溫下尿素酶可將尿素水解產生氨,釋放的氨可使酚紅指示劑變紅,根據變紅時間長短來判斷尿素酶活性的大小。
2、蛋白溶解度 (PS) 測定法
此方法被認為是一項優於UA測定方法的評估大豆加工過度與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方法主要是用0.2%氫氧化鉀溶解豆粕,測定其中的蛋白含量占未用氫氧化鉀處理的豆粕中的蛋白含量的百分比,來表示蛋白溶解度PS值。該方法需要使用離心機,並進行2次定氮,一般情況下蛋白溶解度低於70%的豆粕營養價值已受到破壞,低於65%幾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熱過度。近年來由於加工技術的改進,PS有增高的趨勢。
3、抗胰蛋白酶活性 (TI A) 的測定法
TIA測定法是評價大豆粕質量最為可靠的化學方法。隨加工處理時間的延長,抗胰蛋白酶活性TIA值減少,但此法昂貴、耗時,一般不採用。為進一步開發利用大豆粕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採用TIA抗胰蛋白酶活性值測定是最理想的。抗胰蛋白酶活性是以抗胰蛋白酶活性單位TIU來表示的。

鑒別方法


摻玉米粉的鑒別
取碘0.3 g、碘化鉀1 g,溶於1000 ml水中,滴加1滴水在載玻片上,用玻璃棒蘸取20號篩的豆粕,放於載玻片上的水中展開,然後滴1滴碘-碘化鉀溶液,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純豆粕的標準樣品,可清楚地看到大小不同的棕色顆粒;摻玉米粉的豆粕的載玻片上,出現似棉花狀的藍色顆粒,隨摻玉米粉量的增加,藍色顆粒增加,棕色顆粒減少。
摻玉米胚芽餅粕的鑒別
摻玉米胚芽餅粕的大豆粕,在體視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具有油膩感的玉米胚芽餅粕,呈棕黃色;同時,可見到薄且半透明、有韌性、不捲曲的玉米皮,很容易在顯微鏡下與大豆粕的種皮相區別。
摻豆餅碎的鑒別
由於大豆粕與豆餅碎的加工工藝不同,二者在體視顯微鏡即可鑒別。大豆粕在鏡下為不規則硬而脆的碎片狀,子葉顆粒有光澤,不透明,呈奶黃色或黃褐色;而豆餅碎的子葉積壓成顆粒狀的團塊,質地粗糙,顏色外淺內深。
摻礦物性雜物的鑒別
取少許豆粕放入玻璃燒杯的底部,加水溶解,觀察燒杯底部是否有礦物性沉澱,如有則證明該豆粕摻礦物性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