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村

山東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下轄村

義和鎮王集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東1公里處,北與王二村相連,東距沾利河1公里,新濱孤路緊靠村子最南端。全村區域面積120萬㎡,其中耕地面積1400畝。2006年底全村總戶數310戶,總人口976人,其中男性491人,女性485人。

1918年,王姓(人稱王先生)從本省膠東遷此定居,形成村落,並立一集市,故名王家集,簡稱王集,1958年改稱王一大隊,后稱王一村。該村先於義和庄與周圍各村立村,1945年間曾建一兵工廠,即王集兵工廠,此廠后遷入東北。1955年5月成立互助組,1956年4月成立初級社。1958年1月成立高級社,該村屬前鋒社。1958年4月成立生產大隊並下設六個生產隊。1967年2月成立革委會,到1971年3月恢復生產大隊。1976年9月又改成管委會,1984年8月建立村民委員會。

經濟產業


該村王集水庫及周圍有水的面積2000餘畝,葦場達1000餘畝,該村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生產和務工收入。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4995元。1987年3月該村通電;1997年通水。1995年通公路。
解放后,村民生活有很大改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村有65%戶住上磚瓦房,100%戶有電視機,15%戶有電冰箱,25%戶用上洗衣機,有100%戶安裝了固定電話,60%的戶有手機,60%戶有摩托車,20%的戶有三輪車,轎車3輛,客貨車6輛,少量家庭購入電腦。
1993年全村投入資金近50萬元,開發稻田700餘畝,棉田600餘畝,使2200畝荒鹼地變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2004年以來,王集村大力發展棉花生產,棉花產量逐年增多。2006年,全村棉花種植面積達到了900畝,產量達36萬斤。
1991年10月,由國家投資在王集東北約1公里處,修建了王集水庫,庫區面積約2280畝。2004年春,王集村村民張祥田等人承包了王集水庫及以南水面3000多畝,發展起了淡水養殖,主要養殖鯽魚、鯉魚和南美白對蝦等,年收入10萬元。2006年3月,王集村村民袁延勝、袁訓合等人又承包了王集水庫,從事淡水養殖,年收入達15萬元。
1986年該村建起第一個油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於土地少,大批剩餘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到2006年,全村有個體工商業戶達15個,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160餘人。主要務工於東營市黃河口家具有限公司,年總收入120餘萬元。每戶人均總收入4000元,人均收入1000餘元。
2005年以來,村支部充分利用本村位於新舊濱孤路之間、東鄰富海石化集團、西靠黃河口傢具實業有限公司的優勢,鼓勵村民積極發展民營企業。該村已發展起華益商貿有限公司、王集村勞務工程有限公司、虹宇機械廠等5家民營企業,擁有大中型拖車、挖掘機10餘輛,小型貨車、運輸車近百輛,有100多名村民變成了董事長、總經理、股東和個體經營業戶,極大地帶動了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為解決好村內更多的剩餘勞動力,村黨支部還積極與黃河口傢具實業有限公司和富海石化集團取得聯繫,使本村280多名村民走出農門,成了“上班族”。同時,該村對全村環境“髒亂差”進行集中整治,教育引導農民樹立科學、健康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紮實開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和村莊綠化,共清除沿街“三大堆”50多方、清理垃圾16噸、清理街道53條,栽植綠化苗木4500多株,並在村內修建一條長700米、寬8米的林帶,進一步綠化美化了村莊環境。該村還多方協調資金170多萬元,修建了5公里柏油路,為家家戶戶通上了城市自來水、有線電視,並將遠程教育節目通過特定裝置輸送到家家戶戶,使全村實現了電話、公路、自來水、有線電視、遠程教育五個“戶戶通”。投資45萬元,建造了村文化大院和佔地1500平方米、獨立成院的健身活動廣場,安裝了健身器16件,修建標準籃球場1處,使群眾在農閑時間有了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文明建設


2005年底,該村投資2萬元購置了服裝、鑼鼓等道具,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和村民秧歌隊。目前,村民秧歌隊已發展到90多人,在2006年春節期間到全鎮30多個村莊與河口街道新戶鄉的10多個村莊進行了巡迴演出,大大豐富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徹底改變了婚喪嫁娶中大吃大喝、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以“文明信用村”和“文明信用戶”創評活動載體,在全村範圍內深入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文明信用戶、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評選表彰活動,努力營造良好村風、民風和誠實的農村信用環境。全村共評出“十星級文明戶”164戶、“文明信用戶”164戶,該村也被評為“文明信用村”。

所獲榮譽


該村也多次受到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表彰:2005年6月,村黨支部被中共河口區委授予河口區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6月,村黨支部被中共河口區委授予河口區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8月,被中共河口區委、河口區人民政府授予“2001-2005年全區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2006年10月,被河口區老齡工作委員會授予“河口區老齡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12月,王集村巾幗文明隊被東營市婦聯授予“優秀巾幗文明隊”;2006年12月,被東營市愛委會授予“市級衛生村”;2007年3月,王集村被東營市文明委命名為“東營市小康文明村”;2007年3月,村婦代會被河口區人事局、河口區婦聯授予“紅旗婦代會”;2007年4月,被河口區文明委授予“2006年度會區創建小康文明村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6月,被中共東營市委組織部授予“東營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

村史簡介


1918年,王姓(人稱王先生)從本省膠東遷此定居,形成村落,並立一集市,故名王家集,簡稱王集,1958年改稱王一大隊,后稱王一村。本村先於義和庄與周圍各村立村,1945年間曾建一兵工廠,即王集兵工廠,此廠后遷入東北。1955年5月成立互助組,1956年4月成立初級社。1958年1月成立高級社,本村屬前鋒社。1958年4月成立生產大隊並下設六個生產隊。1967年2月成立革委會,到1971年3月恢復生產大隊。1976年9月又改成管委會,1984年8月建立村民委員會。本村王集水庫及周圍有水的面積2000餘畝,葦場達1000餘畝,本村主要經濟來源是糧棉生產和務工收入。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4995元。1987年3月該村通電;1997年通水。1995年通公路。

歷史事記


1943年2月,王集村黨支總成立,尚澤濱擔任支部書記。
1948年3月,王集村成立抗日群眾組織。劉長山任農救會會長。曹秀英任婦救會會長,王玉松任青年團團長,李尊孔任自衛隊隊長。
1955年5月,王集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6年4月,王集村成立初級農業已生產合作社。
1958年1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9月,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生產大隊,設6個生產隊。
1984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王集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4年7月,王集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2002年5月,由張玉孝投資17萬元在村子南部建成了王集村第一棟樓房。
2006年1月18日,山東省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第七巡視組到王集村檢查第三批教育活動開展情況,這是王集村代表東營市接受省里的檢查。
2006年5月11日,區委書記趙豪志、區長聶建軍到王集村調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2006年5月17日,王集村實現了遠程教育“戶戶通”,成為河口區乃至東營市第一個實現遠程教育“戶戶通”的村。
2006年6月,王集村黨支部被中共河口區委授予河口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6年8月,中共河口區委、河口區人民政府授予“2001-2005年全區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
2006年10月,被河口區老齡工作委員會授予“河口區老人工作先進單位”。
2006年12月,王集村巾幗文明隊被東營市婦聯授予“優秀巾幗文明隊”。
2006年12月,被東營市愛委會授予“市級衛生村”。
2006年12月27日,區委副書記孫紅軍到王集村檢查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2007年1月8日,山東省遠程教育管理中心有關領導到王集村檢查指導遠程教育工作,這是王集村代表河口區接受省里的檢查。
2007年3月6日,王集村文藝隊代表義和鎮參加了全區“第十六屆群眾文藝匯演”,表演了三句半《說說王集新面貌》,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2007年3月,王集村被東營市文明委命名為“東營市小康村”。
2007年3月,王集村婦代會被河口區人事局、河口區婦聯授予“紅旗婦代會”。
2007年4月17日,東營市委副書記劉曙光、區委書記鄭建軍到王集村檢查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2007年4月,被河口區文明委授予“2006年度全區創建小康文明村工作先進單位”。
2007年6月,被中共東營市委組織部授予“東營市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點”。
2007年7月11日,王集村村民袁延勝被共青團東營市委等部門授予第三屆“東營市十大傑出青年農民”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