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港地處中國沿海中部的海州灣西南岸、江蘇省的東北端,位於北緯34°44',東經119°27'(主要港區)、長江三角洲最北端。港口北倚長6㎞的東西連島天然屏障,南靠巍峨的雲台山,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大動脈——隴海、蘭新鐵路的東部終點港,被譽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新絲綢之路東端起點,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便捷、最經濟的出海口。

2015年連雲港港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1億噸,同比增長0.32%

歷史前沿


連雲港港具有悠久的航運發展史,其前身大浦港於1905年正式對外開放,現港址始建於1933年,1936年建成一期工程,建國後進行了多次改擴建,特別是1973年以來得以大規模的建設。主要作業港區由馬腰港區(原老港區)、廟嶺港區、墟溝港區、旗台港區等組成,已形成運輸組織管理、中轉換裝、裝卸儲存、多式聯運、通信信息及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齊全的大型綜合性港口。
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港口
港口現狀,泊位現狀2006年底,連雲港港共有泊位41個,岸線總長度為7618m,其中生產性泊位37個(含2個待泊泊位),非生產性泊位6個。在生產性泊位中(不含待泊泊位),30萬噸級泊位1個,10萬噸級泊位2個,7萬噸級泊位3個,5萬噸級泊位1個,3.5萬噸級泊位2個,3萬噸級泊位1個,2.5萬噸級泊位5個,2萬噸級泊位1個,1.6萬噸級泊位1個,1.5萬噸級泊位6個,1萬噸級泊位8個,0.5萬噸級及以下泊位4個。除煤炭、散糧、木材、集裝箱和液體化工品等12個專業泊位外,其餘20個泊位基本上為2萬噸級以下的通用散、雜貨泊位。生產性泊位主要分佈連雲港港墟溝三期59#通用泊位西側客滾碼頭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於馬腰港區(原老港區)、廟嶺港區、墟溝港區以及灌河口港區,泊位總長度7255m,年綜合通過能力4077萬噸。泊位組成具有大中小配套、專用泊位與通用泊位並舉的特點。墟溝三期59#通用泊位已於2006年8月建成。

介紹


連雲港地處橫跨我國東西的隴海-蘭新鐵路東端,1990年9月12日我國蘭新鐵路和蘇聯上西鐵路貫通,連雲港又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新亞歐大陸橋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全長10,900多公里,國際直達列車只需行駛7天,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強國際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連雲港港口北部有6公里長的連島作天然屏障,南以雲台山為依託,海峽有兩公里寬,氣候等自然條件優越,是一個終年不凍良港,也是我國八大海港之一。
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古稱“牢窖”,是古代犯人充軍的邊陲。到本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大自然的王國。1908年,光緒末年的郵傳部侍郎、宣統二年的吏部右侍郎、海州人沈雲霈提議興辦隴海鐵路。1925年,鐵路通到連雲港境內。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設想把連雲港建成一個可容巨舶的二等港。由於戰亂,這一計劃未能實施。
如今,連雲港已建成30多個泊位,年吞吐能力近3000萬噸;與世界15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個港口有通航聯繫,先後開通了連雲港至香港、日本和東南亞等地的近50條固定集裝箱班輪航線。
連雲港港口,有一座鐘樓臨海矗立,高37米,下方上圓,上部四壁鑲嵌著四隻大鐘,晝夜不停地用優美的音樂和清亮的鐘聲向人們報告著時間。這就是建於1933年的連雲港火車站的鐘樓,它是隴海鐵路東端終點的標誌。連雲港
連雲港港擁有包括集裝箱、散糧、焦炭、煤炭、礦石、氧化鋁、液體化工、客滾、件雜貨在內的各類碼頭泊位3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30個;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建立通航關係,辟有至歐洲、美洲、中東、東北亞、東南亞等集裝箱和貨運班輪航線40多條,並開通了至韓國仁川、平澤兩條大型客箱班輪航線。
連雲港港以建成集裝箱運輸優先發展的億噸大港、上海和青島之間的集裝箱運輸幹線大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組合大港、全力服務於地方和中西部地區區域發展為目標追求,堅持好中求快,科學發展,吞吐量大幅上升,集裝箱運量佔據江蘇首位,跨入全國前10、世界百強,多次躍上中國最具競爭力10大港口排行榜;奉行“客戶至上,質量第一”的服務宗旨,樹立“一切為客戶著想”的經營理念,以高效、優質、優惠的裝卸運輸竭誠服務客戶,多次榮膺中國海運船港星光榜服務五星級港口。
連雲港港口
連雲港港口
根據規劃,連雲港港未來將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主體港區、南翼的徐圩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根據腹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綜合分析影響港口吞吐量發展的各種相關因素,預測連雲港港2010及2020年吞吐量將達1.2億噸和1.9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340萬TEU和800萬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