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蛋果的結果 展開
  • 側膜胎座目大風子科植物
  • 藥物

馬蛋果

側膜胎座目大風子科植物

馬蛋果(拉丁學名:Gynocardia odorata R. Br.)又名野沙梨和阿比坦,大風子科馬蛋果屬常綠喬木或大灌木,高4-15米,葉革質,長圓橢圓形,花黃色,芳香,頂生或簇生於枝幹上,漿果淡黃褐色,球形,種子多數,倒卵形,長約2.4厘米,花期1-2月,果期6-8月。野沙梨生長的環境主要在遠離人煙的溝谷和坡旁,地形閉塞、潮濕的森林中。土壤多為千枚岩、砂頁岩發育的山地黃壤或山地棕黃壤。野沙梨喜暖濕氣候、半陰性,幼苗和幼樹要求較高的溫濕度和較好的庇蔭條件。野沙梨產我國雲南東南部、西藏東南部和香港,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佈。馬蛋果花香果美可供觀賞,又為蜜源植物,果實成熟后味甜可食,種子含油。它木材堅實,結構細密,可作建築、傢具和器具等用材。馬蛋果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值得推廣的好樹種。

功效與主治


【功 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主 治】用治麻風皮膚頑癬瘡毒
【性味歸經】苦,涼。肺、心、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3一6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煅存性研末敷。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種子治麻風和皮膚病
【用藥禁忌】內服宜慎。
【功效分類】祛風濕葯

環境採收和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800-830m的林中。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成熟果實,剝取種子,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東南部、西藏等地。
產雲南東南部(屏邊)、西藏東南部(墨脫),香港有栽培。生於海拔1000-1100米的潮濕山谷疏林中。錫金、印度、緬甸也有。
《動植物形態》馬蛋果 高大喬木一年生枝條髓心大而鬆軟。葉草質,長圓形,長12-20cm,寬5-8cm,近全緣,先端突漸尖,漸尖頭長達1cm,基部寬楔形至鈍圓形;例脈5-7對,向下面突起。花單性,雌雄異株,簇生,多生於老莖上,少數生於葉腋;花萼成杯狀,平截或具5齒;花瓣5,基部具1鱗片;雄花具多數雄蕊;雌花具10-15退化雄蕊,子房花柱5數,柱頭大而心形,胚珠多數,生於側膜胎座上。果球形,直徑5-6cm,淡黃褐色,果皮厚,木質化,表面粗糙。果期8月。
常綠喬木或大灌木,高4-15米;全株無毛;樹皮棕褐色,不裂;小枝圓柱形;冬芽卵圓形。葉革質,長圓橢圓形,長13-20厘米,寬5-10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楔形,邊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干后近同色,側脈4-8對,在下面明顯,網脈平行;葉柄長1-3厘米。花黃色,芳香,直徑3-4厘米,頂生或簇生於枝幹上;花萼杯狀,5裂;花瓣5,基部有鱗片狀毛;雄花:雄蕊多數,花絲被綿毛,花藥基部著生,線形;雌花:比雄花大,有退化雄蕊10-15枚,有絨毛;子房1室,花柱5,柱頭心臟形,側膜胎座5個,每個胎座有多數胚珠。漿果淡黃褐色,球形,直徑5-6厘米;果皮厚,木質化,表面粗糙;種子多數,倒卵形,長約2.4厘米。花期1-2月,果期6-8月。

參考資料


【出處】《中華本草》

價值


木材堅實,結構細密,供建築、傢具和器具等用;花香果美可供觀賞;又為蜜源植物;果實熟后可食;種子含油,印度亦作大風子代用品,但品質較次。

參考文獻


Gynocardia odorata R. Br. in Roxb. Pl. Coromandel. 3: 95, t. 299. 1820; Hook. f. et Thoms. in Hook. f. Fl. Brit. Ind. 1: 195. 1872; Warb. in Engl. u. Prantl, Nat. Pflanzenf am. 3 (6a): 23, fig. 6: M-N. 1893; Laws. in Rev. Bot. Surv. Ind. 1: 76. 1894; Gagnep. in Rev. Surv. Ind. 1: 336. 1901; Gilg in Engl. u. Prantl, Nat. Pf lanzenf am. 2 Auf l. 21: 411. 1925; 陳嶸, 中國樹木分類學 (二版) 859. 1953; C. Y. Wu et W. T.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6 (2): 227. 1957;西藏植物志3 : 305. 1986; G. S. Fan in Journ. Wuhan Bot. Res. 8 (2): 132. 1990. ——Chaulmoogra odorata Roxb. in Hort. Beng. 105. 1814. nom. nud. ; Benth. et Hook. f. Fl. Ind. 3: 835. 1832. ——Chilmoria odorata Buch-Ham. in Trans. Linn. Soc. Bot. London 8: 500.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