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鎮

福建省晉江市下轄鎮

永和鎮隸屬於福建省晉江市,地處晉江市中南部,臨近安海鎮龍湖鎮,是晉江市中南部的交通樞紐中心。永和自宋代始開埠,清代易名為“永和”,其寓意為“永結和好”,作為福建著名石材之鄉。全鎮已探明花崗岩資源儲量1.5億立方米以上。主要支柱產業為採石業、石材加工業以及周邊產業。

永和鎮為一地名,在我國福建省、江西省、甘肅省以及廣東省等多個省份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5002公頃,常住人口73444人。

2019年,晉江市永和鎮在中國千強鎮排行榜中排名212。

2019年,永和鎮實現生產總值6.2億元,同比增長5.1%;工業總產值3.97億元,同比增長5.6%;鎮級財政收入1109萬元。

歷史沿革


永和自宋代始開埠,清代得名“永和”,意為“永結和好”,
1961年,設立永和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鄉建制,設立永和鄉,
1991年年改為鎮建制,永和鄉改為永和鎮,現永和鎮轄24個行政村。
永和鎮
永和鎮

地理環境


永和鎮地處晉江市中南部,東鄰著名僑鄉石獅市8公里,南近深滬、金井對台貿易萬噸級碼頭15公里,北臨晉江機場16公里,西接福泉廈高速公路入口處15公里;全鎮土地面積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萬畝,紅壤埔地1.2萬畝。
永和鎮以盛產石材聞名,優質花崗岩資源儲量1.5億立方米以上,2003年5月被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授予“石材之鄉”榮譽稱號。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優越。境內各種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鉛、鋅、銅、稀土、磁鐵等十多種,腐竹、紙扇、線香是本鎮的傳統工藝,製作歷史悠久,名聞內外。可供開發利用的低山、丘陵廣,水、電資源富足,並有雞鳴山、福嶺水庫、黃泥陂水庫等風景幽雅之地,有充足的勞力資源。

政治


領導班子

鍾劍波(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掛點永星村;
童東平(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掛點成鵲村;
宋博鵬(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政法、綜治維穩、消防、打假、應急,掛點藍排村、長安村;
曾子玲(黨委委員):分管紀委、監察、宣傳,掛點新寨村、夜明村;
王英霞(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文化、教育、體育、財貿、環保,掛點大成村、沙坪村、振興村;
劉可輝(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民兵、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掛點崇新村、石陂村;
李標明(黨委委員):分管黨政辦、黨群、組織、人事、老乾、人才服務、勞動保障、工會、共青團、婦聯,掛點錦洞村、林場村、居委會;
李映華(黨委委員):分管扶貧、經管、統計、科技、公路、交通,掛點湖尾村、華嶺村;
陳宇東(黨委委員):分管國土、規劃、園區、僑務、統戰、宗教、信訪,掛點板子村、七層村;
羅新輝(副鎮長):分管計育、衛生、民政、殘聯,掛點仁里村、三楓村;
羅輝紅(副鎮長):分管企業、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掛點長新村、永生村;
羅志波(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工作,掛點廉峰村、華峰村、新中村。

各村情況

茂亭村茂亭村系晉江市永和鎮行政村,位於晉江市東南部。
旦厝村旦厝村位於永和鎮北部,與石獅接壤,交通較為便利,距石獅服裝城約三五分鐘車程。
割山村割山村位於永和鎮東部,是一個基本農業村,由東茂、壩邊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耕地面積1000多畝。
巴厝村巴厝村地處永和鎮南部,是石材的發源地,毗鄰永和西坑村、塘下村、周坑村、錦嶺村、內厝村、邵厝村、安海赤店村、東石草洪塘,轄巴厝、柯西、小坑園三個自然村。
西坑村 西坑村地處永和鎮中南部,與馬坪、塘下、巴厝三鄉村毗鄰,土地面積1.56平方公里,有西坑、下店、頂前坑、下前坑四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80戶。
邵厝村邵厝村位於永和南部,與錦嶺,內厝,巴厝村毗鄰。土地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三個村民小組
永和村永和村位於福建省晉江市永和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村由錢倉、庄宅、鮑厝3個自然村組成。
古厝村古厝,原稱許舍、許厝,追本溯源,根生潁川。公元1375年,古厝村開居一世祖陳氏參伍公為避戰亂,攜帶家眷,遷居至陳邑(即許舍),因其子戰亂失散,養外孫許源……
玉湖村玉湖村系晉江市永和鎮行政村,位於晉江市東部,永和鎮東北部,東、北與石獅毗鄰,南與割山村接壤,西與後埔村為鄰。現有總戶數241戶。
後埔村後埔村位於永和鎮東北,轄後埔、塘仔頭2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後埔村,450戶,1850多人,村落面積3.5平方公里。
福田村福田村位於閩東南晉江中流地帶。東至龍湖鎮福林村,西至永和村,南至茂亭村,北至旦厝村,距晉江市區16公里,距永和鎮區2公里。
馬坪村唐時容州刺史九牧二房林藻之季孫林翹,乾符年間登任晉江縣令,有政績,吏民稱頌,巡察此地見有“東牛”、“西龜”、“南台”、“北印”四女奇石,見此風水寶地。
上宅村上宅村系晉江市永和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晉江市中部,是社馬公路與大深公路交叉處以西區域,東南與馬坪村為鄰,西北與大山後村以山為界,村域面積9平方公里。
玉溪村玉溪村,位於永和鎮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橫山東側,東南臨石獅至東石公路。永和至石獅公路經此。該村轄上坑邊、蓮塘、內厝3個自然村,村委會設上坑邊。
內厝村內厝村位於永和鎮南部,距鎮區6公里,東靠英林鎮、南接錦嶺村,西臨巴厝村,北毗龍湖鎮。元時屬晉江縣十二都。因古時該村著名的“石樓”之居宅,也俗稱為“厝”。
周坑村古時周氏最先開基於坑地,故名“周坑”。明、清屬十二都,民國33年(1944年)屬康樂鄉馬坪保;建國后,1956年屬東石區英北鄉;1959年屬東石公社周坑。
梨星村梨星村古名叫許家弄,亦稱許家巷,因最早居民為許姓,故名許家弄。1997年因析出成立梨星行政村,取名“梨星村”的,原因是,該村西面有座小山盛長梨樹、桃樹。
錦嶺村錦嶺村位於晉江市永和鎮的南端,與英林鎮、東石鎮接壤,晉南快速通道從中貫通,交通便利,常住人口2570多人,村主要產業為石礦開採和石材加工。
坂頭村坂頭村基本情況簡介【地名含義】坂頭村因地處晉江南部地帶,位於靈秀山路頭,故名“坂頭”。
山前村永和鎮山前村地名含義因村背東方,有靈山南麓突起一塊白石,晶瑩潔白魚鱗片狀似白玉兔,故稱“白兔山”。
英墩村地名含義:村委會以駐地自然村英墩命名。英墩,以其村座落依“英紫山”而稱“英山”。后又以村地小土墩頗多之自然特徵而稱“英墩”。
菌邊村菌邊村位於永和鎮西北部、毗鄰社馬公路邊。距鎮區4公里,東靠力爭村新菌邊自然村,南接力爭村安內自然村,西臨安海鎮大山後村,北毗英墩村,交通十分便利。
力爭村力爭村是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永和鎮行政村,村委會設力爭村上陳片區。截止2008年,常住人口近3600人,共有安內、新菌邊、侖後上陳、侖後下陳、岐山、新古厝六等。
塘下村塘下村原名南塘,元時由青陽蔡氏入遷建村。因村東西各有池塘一個,東為“塘潭”,西為“塘仔”;又因在青陽之南,故稱“南塘”或“塘下”。明、清屬十二都。

經濟


農業方面

廣泛使用優質品種,全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初步形成了馬坪、西坑、力爭等玉米生產基地村,不斷改善農田基本建設,玉溪3400畝現代化標準農田第一期工程和英墩農業示範小區節水工種的建設已經完成;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全鎮共建立龍眼基地村10個,蔬菜生產基地村4個,花卉苗木場1個,禽畜養殖專業場戶11個,塘池養殖戶5個,玉溪橫山一、二期綜合開發全面鋪開。

工業方面

發揮區域優勢,做活服裝輕紡業,山前、坂頭、玉湖、後埔、刈山、旦厝等與石獅相鄰的村落,依託石獅服裝市場,經過幾年來的發展,成為服裝輕紡專業村,初步形成了沿石獅的服裝輕紡工業走廊;第一(輕紡)工業區、第二(石業)工業園已初成規模,區內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入園區投資、生產的規模企業已達30家。
中國(晉江)石業貿易市場已經泉州市計委批准立項,首期工程已完成並開始融市,發揮資源優勢,做大礦山石材業、不斷深化礦山改革,長嶺山聯合採礦點工作紮實有效推進,示範引導作用正逐步顯現。企業創新工作紮實有效推進,示範引導作用正逐步顯現。企業創新工作有序推進,盛輝公司生產的索力牌PU鞋底、PVR鞋底獲省名牌產品,華寶公司生產的西班牙雲石燈罩系列產品被建設部、貿促會、省建委授予“質量金獎”,截止2003年底,全鎮共有盛輝鞋材、英墩礦山機械等15家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

交通


石東線、晉南快速通道、大深線、草馬線、靈石線等數條市級主幹公路縱橫境內,全鎮通車里程149公里,鎮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捷,已開通永和至青陽、安海、深滬、英林、官橋、石獅等地公共汽車。

社會


科技

大力實施《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永和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規劃》、2000年通過省級科技示範鄉鎮驗收。

教育

多次榮獲泉州、晉江教育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初,通過寬裕型小康鎮和教育強鎮驗收,轄區內有完中1所,初中校2所,小學29所,其中南峰中學為省級初中達標校。現有高中在校生1100人,初中在校生3229人,小學在校生9318人。全鎮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順利通過教育強鎮驗收。

衛生

醫療衛生網路健全,形成了以永和衛生院和英墩華僑醫院為中心,輻射24個行政村衛生所的“衛星式”醫療衛生網路。

文體

永和文娛活動中心已進入土建施工階段。

有線廣播

實現鎮光纜聯網和村村通有線電視,入戶率62%。

供電

位於永和鎮馬坪村的晉南220KV輸變電站已於199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全鎮24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電網改造。

供水

永和自來水廠已破土動工。

城鎮建設

先後調整修編了整體規劃,完成了鎮區改造一期,二期工程,供電大樓、郵電大樓、鎮區主幹路綠化亮化工程等重點項目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
2003年全鎮預計工農業總產值25.84億元,鄉鎮企業產值28.41億元,財政收入77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90元。

獲得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永和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